专题11:小说阅读2023秋统编版九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 (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1 小说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请吃饭
①又到周末,章明早早就约定好,请了三个人吃饭。

三个人中,有两位是他的领导,另外一位是相处多年的好朋友,对他来说都很重要。

章明提前几天就和他们约定好,并又特意提前一天再次通过电话和他们确认,每个人都说没问题,到时见。

于是,章明在新城区最为豪华的大酒店订了个小包厢,一下班就早早地赶到了。

②服务生介绍说,酒店有一种火锅套餐,正好够3-5个人吃,分280元、580元和880元三个档次,章明不假思索,就挑了880元那一档的。

请这几个人吃饭,最重要的就是要讲面子,钱是次要考虑的。

③章明在新城区上班,父母还住在老城区,尽管离家并不远,坐地铁就很方便,但他却很少回家,因为总有做不完的事。

就是到了周末,也安排的满满的,不但报了补习班,学习英语、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还要打各种各样的电话、请人吃饭或者被人请。

总之,毕业才两三年,靠着这样一点一点的努力,他的事业也算慢慢发展起来了,前途似乎光明一片。

④眼看下班都很久了,但请的人一个也没到,章明首先拨通刘姓领导的手机,问他到哪里了。

刘姓领导在电话那端先是一愣,接着一副恍然大悟的口气,说:“小章啊,真不巧,刚有一个重要客户要我去一趟,事关重大,不能来了……”章明连忙说:“领导,没关系,您忙您的,下次再专门请您。

”挂下电话,章明把服务生喊过来,说:“我们少了个人,有位朋友不能来,请把套餐换成580元钱那一档的……”
⑤服务员才说好哩,还没出包间,章明的手机就响了,是另一位张姓领导打来的,说家里突然出了点事,需要立马回去,不能来了……
⑥章明忍不住自己的失望,说:“菜都点好了,先来吃点再回吧?”张姓领导说:“章明啊,真的不吃了。

这样吧,明天或者下个周末,我请你。

”话说到这个份上,章明也只好认了,遂有点尴尬地对还没出包间的服务生说:“有一个朋友有事,我们还剩俩人,能不能换成280元钱那一档的?”服务生有些不乐意地同意了。

⑦只剩那位相处多年的好朋友了,章明想,这么要好的哥们,一起吃个大排档,60块钱就能让两个人吃得乐呵呵的,这顿饭请得有些多余了,但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朋友肯定快到了,于是他就让服务生先上菜。

⑧啤酒和菜很快上齐,桌子上的煮锅开始沸腾。

但就在这个时候,章明那位好朋友也发来短信,说感冒严重得很了,得去医院挂水,实在对不起兄弟,改日再专门请客谢罪。

⑨章明心中好一股怨气。

怨归怨,现实的问题:这满满一桌菜怎么办?自个儿享用,不说没胃口了,即便放开吃,也吃不完啊。

⑩正沮丧间,手机又一次响了起来,这次是父亲打来的,问章明:“小明,今天周五了,晚上还回家?”章明强作笑脸,说:“这两天比较忙,就不回了。

”父亲坚持说:“你得空还是
回来看看吧,你已经有俩月没回来了,你妈老是念叨你,都把我念叨烦了。

”章明嘿嘿笑了几声,说:“真的有点忙啊。

”父亲又问:“你明天中午有空吧,你妈说她明天想去看看你,到你宿舍给你做个午饭。


⑪老爸这一说,章明才想到,既然都点了菜了,不如就喊父母来吃吧,遂说:“哦,对了,你和妈还没吃饭吧?要是没吃,你们现在就过来一起和我吃吧,我在单位不远的酒店等你们。

”父亲在电话那头愣怔了一下,然后问章明:“你说让我们现在过去和你一起吃晚饭?”“是啊是啊,我请你和妈来吃饭,我都点好菜了,我马上把地址发给你,你和妈就打车过来,也不贵的,不要省钱!”
⑫放下手机,章明想起自己请过无数人吃了数不清的饭,却唯独没有请父母吃过一顿饭呢!
⑬父母这次果然没省钱,打出租车一会儿工夫就赶了过来,两位老人满脸笑容,老妈还特意穿了件新上衣,并抱怨章明老爸催的急,丝毫没多想儿子为什么突然请他们出来吃饭,而且是在大饭店里吃贼贵的套餐。

章明敬了父亲一杯酒,当他将酒一饮而尽的时候,心里突然涌出想哭的冲动。

⑭星期一一上班,一位和章明父母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就跑过来告诉章明:“这两天你爸妈在小区里逢人就说,你请他们在大酒店里吃了一顿高档大餐,还说你给他们敬了酒,祝他们身体健康……”
⑮章明一下子泪流满面。

1.初读全文,概括文章内容,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①章明请领导和朋友吃饭→②________________→③朋友不舒服来不了
→④____________→⑤听说父母逢人便说儿子请吃饭
2.请分析第②段划线句子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3.对比,是本篇小说比较突出的写作手法之一。

请结合第①段和第⑪段中的划线句,具体分析此处对比的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怎样关爱父母”这一问题有怎样的看法?
(链接材料)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个个年轻人告别山村,“流动”到城市去“淘金”,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背影。

他们一边伛偻着身躯劳作于阡陌之间,一边还要隔代抚养孙子孙女;他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生活的各种压力以及孤独和寂寞的煎熬。

【答案】1.两位领导都来不了将父母叫来吃饭 2.具体介绍火锅套餐的用餐人数,尤其是三个档次的价格,为接下来章明选择最高档次的套餐,以及后来用餐人数每减少一人,降一个档次等情节作了铺垫(或埋伏笔)。

3.章明将请领导和朋友吃饭当作一件大
事对待,“提前几天” “约定好”,“提前一天”再次“确认”,异常慎重(有重视之意即可);而请父母吃饭,则是无心之举,显得很随意。

通过对比,反应了对外人重视、对至亲之人反而冷漠无视的社会现象,深化了主题(揭示了社会现象或深化了主题或者突出人物性格均可)。

4.文章中章明因为工作繁忙,经常在外面应酬而无法陪伴老人,材料中乡村里的年轻人去城市“淘金”,留下老人在家劳作和抚养孙子孙女。

我认为,关爱父母就要多理解、关心、陪伴父母。

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应该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子女应该在工作的同时抽空回家看望父母,陪伴父母,消除父母的思念之苦,让他们不再孤独,让父母享受到本应该有的天伦。

【解析】1.本题考查情节的概括。

要求补全空格内容,解答时,可以先找出已知的概括内容对应的段落,依此划分文章层次,然后补全空缺。

由已知概括信息“章明请领导和朋友吃饭”可知对应文章①至③段;“朋友不舒服来不了”对应⑦⑧段;“听说父母逢人便说儿子请吃饭”对应⑭⑮段;由以上可以梳理出:①空对应的段落是④⑤段,可概括为:两位领导都来不了;②空对应的段落是⑨至⑪,可概括为:将父母叫来吃饭。

2.本题考查句子作用。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从句子可知内容上:具体介绍火锅套餐的用餐人数,尤其是三个档次的价格。

结构上,为接下来章明选择最高档次的套餐,以及后来用餐人数每减少一人,降一个档次等情节作了铺垫(或埋伏笔)。

同时在点餐中凸显章明重视领导,朋友,对父母冷漠的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3.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章明提前几天就和他们约定好”“又特意提前一天再次通过电话和他们确认”可见他对
领导的热情周到,细心重视;“才想到”可见对父母的无视,忽略、漠不关心。

“既然都点了菜了,不如就喊父母来吃吧”请父母吃饭并非发自内心,而是无奈之举。

在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揭露了现在年轻人忙于工作而冷落父母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年轻人应多多陪伴父
母的呼吁。

引发了读者对自身行为的思考。

4.考查阅读启示。

联系文本第③段中的“但他却很少回家,因为总有做不完的事。

就是到了周末,也安排的满满的,不但报了补习班,学习英语、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还要打各种各样的电话、请人吃饭或者被人请”可知,章明因为工作繁忙,经常在外面应酬而无法陪伴老人。

联系材料中的“一个个年轻人告别山村,‘流动’到城市去‘淘金’,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背影”可知,材料中乡村里的年轻人去城市“淘金”,留下老人在家劳作和抚养孙子孙女。

启示: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孝顺老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应尽的义务。

对于老人来说,陪伴就是最大的孝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每个人都很忙。

但不管多么忙,都要抽出时间来陪陪父母,缓解他们的寂寞与伤感,让他们能安度晚年。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

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

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

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土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己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

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

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

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

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

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

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

”“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

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

”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

”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

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

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

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

”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

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5.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野栗→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7.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8.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5.挑坏栗炒香栗助学子 6.动作描写。

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

7.突出打栗人劳动的辛苦,为表现老汪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作铺垫。

8.“悄悄”一词写出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

【解析】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与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确定事件所在的段落,然后用提示相同的方式去概括事件。

提示用的都是三个字,概括时也都要用三个字。

“晚开店”根据文章第①段“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可得出;
根据第②段“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粒坏栗子”、第③段“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
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也没坏,怎么知道是坏的?老汪说,气味不对”可知,老汪挑坏栗;
根据第⑤段“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可知,老汪炒香栗;
根据第⑥段“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第⑧段“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可知,老汪收栗子,助学子。

6.本题的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解答公式:描写+内容+情感。

“抖”“挑”“搁”描写的是老汪挑栗子的动作,连续的动作可以看出他动作熟练,“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可以看出他淳朴做生意讲诚信,表达了对老汪的赞美之情。

7.本题考查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来考虑。

内容上主要分析对人物所起的作用,结构上主要考虑对下文的作用,有没有为下文做铺垫。

划线部分通过“穿”“扎紧”“蹚”“抽打”“摔打”“剥”等动作的细节描写,突出打栗人劳动的辛苦。

结构上,打栗人劳动的辛苦,引发了老汪的同情——“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自然引出下文老汪帮扶学子、乐于助人的事件,为下文做铺垫。

8.考查词语赏析。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悄悄”意为偷偷地,不让人知道,老汪悄悄地把钱放在簸箕下面,是不想让被资助者知道,老汪主动帮助别人说明他很善良,从中可以看出,他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出名,是真的要献出自己的爱心。

据此分析即可。

(三)阅读《军号》,完成文后各题。

①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②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因为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

③陆青19岁,曾经是茨坪小井的一个喇叭匠,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老表们都叫他喇叭青。

那年,镇上闹红,他跟了私塾的教书先生一起投了红军。

政委问他:“娃子,你会干啥?”“我会吹喇叭。

”“吹喇叭,那去当号兵吧!”政委一句话,喇叭换成军号,从此,陆青成了号兵。

④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像镜子照见号兵的脸。

一吹,声音特别地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

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上过军校的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暴动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

号谱虽然复杂,但是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都学会了。

⑤这军号阿贵以前是从不给陆青用的,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

号兵陆
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

⑥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哪天我要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
⑦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

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

号声嘹亮,号声呜咽。

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
⑧以后,这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

⑨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

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他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

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的疲惫,他走不动了。

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

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变成一个小点,他已经急行军几里路了。

⑩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

⑪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仿佛大地里伸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

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一点一点被绿色的泥浆包围。

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⑫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量,他吹响了军号。

号声嘹亮,号声呜咽,在草地上空久久回荡……
⑬吹号加速了陆青的沉没,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他的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睛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从红色的湘江张开双臂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
⑭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飘落时分。

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
⑮政委和红军战士们向着军号敬了军礼,绕过这片死沼,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
9.下面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处“向远方,向灿烂的地方走去”,富有象征意义,预示着革命队伍走向光明和胜利,言简意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B.阿贵与陆青两人尽管有着不同的出身经历,但是对军号的珍视和对号兵责任的恪守却惊人相似,两人也都有着同样的高贵的精神追求。

C.陆青在距离大部队很远的前方引路,为后文他身陷死沼无人救援埋下伏笔,作者在对其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褒扬中也暗含批评。

D.军号具有线索作用,小说处处围绕军号展开故事情节,有助于文章结构的紧凑、集中。

10.小说讲述了号兵陆青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富有英雄血性的红军战士形象。

阅读全文,补充完整故事情节。

当上号兵,学吹军号→______→______致敬军号,继续前进
11.文章第③段至第⑧段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这样写对刻画人物有何妙处?
12.请按要求品析下面的句子。

(1)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说说这个句子的作用。


(2)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3.文章第⑦段第⑫段都写到“号声嘹亮,号声呜咽”,内涵同中有别,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⑦段“号声嘹亮”饱含了鼓舞战友奋勇向前、全力突围的奋发昂扬之意。

B.第⑦段“号声呜咽”透露出陆青对战斗的惨烈及对阿贵牺牲的悲愤之情。

C.第⑫段“号声嘹亮”透露出陆青身陷绝境时竭尽全力提醒战友绕过死沼的急切心情。

D.第⑫段“号声呜咽”透露出陆青生命最后时刻已筋疲力尽、痛苦无法忍受。

【答案】9.C 10.血战湘江,拾起军号;误入死沼,吹响军号。

(大意对即可) 11.插叙;补充交代了陆青成长的历程,使人物形象饱满真实。

12.(1)环境描写。

表现了天气变化无常,烘托出红军战士行军的艰苦,暗示危险的到来。

(2)比喻,把高高擎起用手紧握的军号比作路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陆青以自己的生命做路标为红军主力引路的英雄气概和心系战友的高尚品德,深化了主题。

13.D
【解析】9.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C. 陆青在距离大部队很远的前方引路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说法有失偏颇。

因为据②段可知,“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因为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且作者对其“个人英雄主义”暗含批判,理解偏颇。

故选C。

10.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

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记叙了几件事,分清起始段落。

再根据文章内容逐一概括情节。

补充概括故事情节,需注意答题空尽量与已知的概括信息句式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