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州战氏家谱初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莒州战氏族谱初稿
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酷夏至初冬
莒州战氏十六世孙祥雷敬述谨书
第一部分:
重修谱牒序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

国无史则一国之治乱兴衰后世难考,家无谱则一家之支派繁众奕世莫明,故修谱与修史并重也!
吾祖历尽万苦千辛,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得万人之躯;以一寸之土,遍而广之,成八方之地。

有见面不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

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

大宗小族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

本姓自古,已历数十世,上而溯之,竟非同出一源,此明晰之本义也。

幼时对族谱敬畏有加,但未有机缘参阅,家族来历吾一无所知,壬辰年初秋,吾查遍典籍文档,有关本族姓氏记载几近空白,录得些许,公之于众,怎料得众本家关注密切,由是萌发寻觅姓氏渊源、修订编纂族谱一念。

莱阳老家长辈世典取得联系于我,并与长辈新政不辞辛劳,亲往莒州考证,且敦促本人整理相关资料,早日续得大谱。

怎奈自工作后,颇为忙碌,无暇顾及于此,又因一硕尚幼,更不得空闲,遂硬挤闲暇空隙,方能了却心愿。

有生之年,定当竭尽所能,奔
赴各地拜祭本家祖先,搜集相关资料,为此伟业尽绵薄之力。

戊寅仲春,本支修谱,迄今又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

序世次、辨昭穆、分疏远、别尊卑,无不穷其源而溯其本,此势已迫在眉睫。

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

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

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传为家乘。

参阅莱阳老家战氏族谱:始祖讳浩、凯,二世祖讳雄、惠,三世祖讳宗海、升、昱等,四世祖讳文进、文通、文达、文胜、文魁、文宠、文道、温、斌、权、彪、松、钦、豹等。

再考莒州族谱,知文通祖为莱邑西乡马格庄以西之先祖,文胜、文魁祖为莱邑东乡赵疃以东之先祖,文达祖为龙河头诸战氏之先祖,莒州战氏一族,为文魁祖之后裔。

因贪官污吏横行暴敛,灾荒之年难承税赋,姜氏祖母携五子于明嘉靖年间,自登州府莱阳县望石乡寨头社迁莒,已近五百年矣。

吾支以文魁祖为一世祖。

然二世懋麟、懋孔二祖,自南京赶考,至今仍杳无音信,每虑及此事,不免抱憾。

又因日寇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之大屠杀,恐二祖后人遭此难,惟愿能避过此劫。

偶闻江苏本家曾来莒续谱,然前辈之人并未以礼相待,使其悻悻而归。

吾祖上
以恬淡好学、不求仕进、多积阴功、广行善事而名满天下,然吾族怎出得此类礼数尽失之辈,竟不顾名门望族之声誉,做出悖逆伦理之事,以致谱牒无法完善,吾辈当惭愧至极。

前些时日,费尽周折,与日照东港区本家取得联系,然观其家谱序言,竟发现其叙述甚是含糊,前四世祖上名讳竟完全空缺,更无何年何月何地何事迁出之记载,只表明其源自江苏,自东海(此并非连云港市东海县)迁至日照南关,后因火灾讼事,家境败落,散迁至今南湖镇东马陵村、战家村、三庄镇圈村、莒县寨里河乡前后牛家店村、斗园(陡崖)村。

余考证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当路村与山西大槐树同为当年姓氏迁出地,虽不及山西之规模,然定为苏中、苏北、皖东、皖北、鲁东南重要之人口姓氏来源。

吾已然联络,未有结果。

近日,终得与枣庄滕州市(原滕县)本家兴磊取得联系。

因明洪武元年大迁徙,有相关记载,部分战姓后人迁于滕县,有战河《战氏族谱》为证。

但兴磊却言,其族谱之上注明自登州府永城县迁往。

吾未见族谱,故疑之,此尚待考证。

文革十年浩劫,魑魅魍魉置礼义廉耻于不顾,竭尽罪恶之能事。

家之古谱、祖上墓碑、重要资料典籍几近毁损殆尽,加之鼠啮蠹蚀、火焚水溺,可考资料已凤毛麟角。

吾尚未有机会拜谒招贤祖茔,对祖
上墓碑文字未亲身查验,对姚家泉、战家岔河等地之族谱资料未亲目参阅,故不得要领。

虽今时家族资料收集便利,使昔日修编家谱者望其项背,然古本家谱多系手抄,且传抄者文化参差不齐;加之历时较久,事件人物多为传说记载,因此错讹难免。

此亟待比对考证,去伪存真,拾遗补缺之因也。

家谱之序言、凡例、综述尚不完整,本姓之远古祖籍、来历、宗派、堂号、祖训、人物、艺文著述、文物典章或以缺失。

吾必将所学古典文献、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之知识灵活运用,广罗本族资料,加以考证、甄别、揣摩、鉴定、整理,穷尽毕生之精力,志于修缮莒州、齐鲁乃至天下战氏家谱大业。

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酷夏至初冬莒州战氏十六世孙祥雷敬述谨书
第二部分前辈所作之序
一、
……(前已不详,藏本遭毁损)锡侯生员娶刘氏。

予今年六十一岁矣,生崇祯己巳年正月三十日,顺治丁亥入学,甲午补廪,康熙辛酉出贡,壬戌廷试,现今候选。

幼娶庄氏生男五,杰、奏、靖、烈、略,生女一适庄习善。

继娶张氏止(只)遗一女,适管足容之男承宁。

捷,丙寅拔贡,娶生员岳秀生之女。

奏娶生员何君表之女。

靖娶生员李克家之女。

烈娶生员王伯玉之女。

略娶沂水县杨巍然之女。

孙男六,孙女五。

长孙锡卿聘生员孙美先之女。

锡伯幼入泮,聘刘璥之女。

锡爵聘生员张美斯之女。

锡黼聘沂水县拔贡相膚(肤)功之女。

俱捷出。

锡鞶聘邴星一之孙女。

靖出。

锡九,烈出。

予绳(承)父志,不敢妄为,庶存忠厚之遗意焉耳。

惟愿后嗣敬佩祖训,世世忠厚相传可也,故录之以示后之子孙,得有所据而考焉。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六月朔一日八世孙钦中篡叙
注:考证:此处“八世孙”应为自莱阳始祖浩为一世祖。

如无此,自完祖则钦中祖为五世祖。

二、
余甫离襁褓时,先祖即寝食与共教习句读,与诸孙中最钟爱之忆。

先祖于康熙辛酉廷试归,一日濡墨挥毫,余依依于其旁不知所作,先祖示余曰:此家谱也,今吾修之于前,待汝续之于后,宜谨识之,不可忘嗣后。

稍长随任冠县学署,肄业,未几归省父母,旋就外傅,十九岁入泮,二十五岁食气出,而舌耕心织者历四十余年。

族中生齿益繁,且多散居,四方未能备集。

乾隆辛未,余以乡荐待选,恐致沉阁,命长子龙韬会同岔河锡位兄次子士,各处序录,亦既详且尽矣。

吾祖谱叙支分沠别,臚列于后庶,上以继先祖之遗志,下以示后人之世守尔。

乾隆十七年孟春之吉孙锡九时年六十八岁重叙
龙韬士合辑
注:
外傅:(fu去声)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

入泮:科举时代学童入学为生员称为"入泮"。

乡荐: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称“乡荐”。

臚列:(lu阳平)意为罗列列举。

沠:古字同“派”
三、
余承父命录辑,有不敢遽定者,识之,以便访问。

文魁祖、锡侯伯谱註嘉靖岁贡、胙城教谕,锡侯伯雍正七年正月间至莱阳县归家,谱中註云,离城三里郝家庄通衢之前,祖茔在焉,与前序合,城北过亭子山一河,河北岭坡上土人指谓战家林林东北一沟,林西不数武即野房村,与前序不合。

村中皆为异姓人居。

又註莱邑别支,文魁与文胜为莱阳东乡赵疃以东始祖,文通与文达莱阳西乡马格以西始祖,未尝言及寅、定两支,胶州高密即墨具有自莱阳出者,宗沠不清,阙之以叙。

龙韬识
此注:
註:同“注”。

胙城:胙城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县城北22公里,清雍正五年(1727年)并入延津县,1955年撤区建乡,建胙城乡。

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宽敞平坦的道路。

土人:古时指当地人。

不数武:不远处,没有多远之意。

(武:量词,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泛指脚步)如:行不数武。

野房村:山西风台县野房村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诸往镇野房村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河洛镇冶房村河洛镇冶房村莱阳市政府北3公里左右,莱阳汽车中心站北约1公里。

村庄重名并非巧合,应
为祖上自明初从山西移民后为纪念祖上原先所在村落,而将迁往地沿用的村名。

赵疃:龙韬祖所写赵田仝,查无此地名,应为“疃”之笔误,或是通假。

有赵家疃村,在冶房村东偏北方,紧邻。

西赵疃村,在莱阳市南偏西7公里左右。

东赵疃村,在莱阳市南偏西6公里左右。


赵疃村,在莱阳市南偏西6公里左右。

马格庄:东马格庄在莱阳市南偏西19公里左右;南马格庄在莱阳市南偏西22公里左右。

四、
重修谱序
家之有谱与邑乘国史同义,皆所以召来许利后嗣,恐过去之。

祖功宗德久而湮没也,吾家有谱,自吾五世太高祖競子公始,祖不惮跋涉之苦,亲往吾族发祥地趾諮諏,祖茔所在地点、族众所居村落、始祖父母何讳何氏,无不详切明晰,秩然可考。

后,七世太高祖叔辑瑞公与吾七世太高祖禹畴公兄弟二人相为续述,后百二十余年继述者,吾叔伯父荫田公也,又四十余年继志者,则吾叔兄铭斋公也,迄今又五十有余年已,承平日久,子姓日繁,若不乘此继志述事,则年限愈远、族众愈多,不无遗忘失考之虞,因召集各村族人会议,续修族谱之举,爰与族叔兄承佩、惠承,族侄广洲广巽,族孙毓增等商榷,现将附近庄村按名查核记录分任在外各处采访适遇年景饥减,日匪竄扰,盗贼猖獗,飘零离散,朝不保夕,述事遂寝。

迟至一九五三年岁癸巳年,稍丰亦太平再为查核,岔河庄讨论与吾分续因而远处未获采访查核,仅将附近庄村补续,知者载之,不知者阙之。

自春徂秋,抄写若干本,分与各村族众珎藏。

俟后,年景丰收,荒乱少定,往各处采访查核再为补续。

庶无遗误,爰续类末,以招来者。

峕一九五三年岁癸巳秋十三世孙承恕谨誌
此注:
諮諏(zizou阴平):意为征询商量。

爰:(yuan阳平)缘。

述事遂寝:本意为封禅之事因故搁置,此处意为续家谱一事因社会动荡、食不果腹而搁置。

徂:(cu 阳平)往。

珎:同“珍”。

俟:(si去声)等到,等待。

少定:即稍定。

峕:(shi阳平)同“时”。

五、
凡例
凡修谱之式不一,吾族谱每列五世为五世图,取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义也。

族谱中某名某字配某氏,亦所备载族谱,吾太高祖所作,尊所自出也。

谱凡妾不书,有子则书,母因子贵也。

谱中凡有义支不归宗者,当另著一页,注明义支系几世某名扶养子,挨次续下,以备参考。

凡三十年为一世,则谱一修,修谱之常例也,余谓吾族人多散居,修者每苦于查核,嗣后从三十年一修例,各将本支名讳随时注于各本余简,则后日查核较易,则吾谱不至有迟延不修之患已。

凡谱之修所以避犯讳乱宗也,余谱之作已而犯讳者,仍复不少,以人多散居任意训名,虽犯而不知其犯也,今与族人约就十字,自十三世始终,遽相训名,人虽散居,不谋而同,庶可避犯讳之患已。

十字承广毓祥立士庭继守存
十三世孙承恕敬述谨书
六、
莱阳是吾战氏故乡。

明朝中叶,贪官污吏,横行暴敛,人民无法生存,一世祖讳完卒后,祖母姜氏为避催科,于是携幼子来莒县,来招贤镇安居,招贤北建祖地十四亩。

五世盛(一作“圣”)中(大公支)宓(一作“密”)中(二公支)迁居西双庙,卒后,葬招贤家后祖茔。

六世祖实、京、玉,葬于西南林,坟墓位置在林北面,由东向西三冢相连。

七世祖永宁又在村东南角开建新茔,永宁祖墓在八世唐祖墓上。

八世祖讳时葬东南林,先人立有碑。

七世祖永圣、永勤、永贞、永康、永平、永新葬西南林,至十世各立支茔。

吾祖来莒数百年,祖传十余世,族繁人众,散居各处,需有族谱明确世系,于是,先人费尽苦心,修叙了一至五世、六至十世两卷族谱,从十一世迄今百年,人户益(亦)繁,修谱任务显得更主(重)要,族人对修谱要求更迫切,但以日寇侵略,岁月不宁,无法进行。

族叔星南为了本族利益,取得族人同意,在族人拥护并支持下,于一九四二年四月进行修续战氏支谱,甫一月,支谱基本完成,谱式并族谱稍异,应由十一世开始,续至十五世,而因十世补续太多,遂由十世为始续至十四世,十五世作为附续,附正续后面,在尚未装订,未与族人见面前,由于战争连年,停止扫尾工作而装置之。

星南叔亦旋卒。

一九六二年春节刚过,族弟兴汉承先人之志,受族人之託(托),利用春间(节)时间,重修战氏支谱。

兴汉费尽脑汁,作出计划,打破陈规,根据实际,将上谱十三、十四两世进行补续,完成上谱工作,十五、十六两世作为现谱正续,至迁来迁出的谱注详明,可一目了然。

战氏支谱之续修,是族人共同之愿望,星南叔修之于前,兴汉弟修之于后。

前后两部,包括十至十六世有
传。

以后续谱时,按照族谱格式与要求进行修叙。

吾祖自祖上以忠厚传家,耕读为业,愿今后继续发扬这优良传统。

公历一九六二年正月战氏重修支谱十三世永华识
七、
重修谱序:
继承先祖遗志,接修吾族世谱
本族人口众多,散居很广,省市县乡,在我族中谱註(同“注”)约就世字修书,再无犯讳外宗之患,因此方位统一可分支修书继承也,世字由十三世始,五世为图用之。

公元一九七八年岁次戊午冬十四世孙广学谨述
第三部分
战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排兵布阵之战争、战役指挥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古时朝廷有战阵之官,主管行军布阵,其子孙遂以其社会行为为姓氏,称战氏。

其姓源分杂繁复,不可一举。

一般认为,明朝以后山东战姓自山西省迁来,史书对滕州、登州、东昌等地战姓迁徙情况有明确记载。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滕国大夫毕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后被封于毕城,后以毕为氏。

到战国时期,滕国有毕氏族人名毕战,是为滕文公属下掌管井田的大夫,即主管国内农耕井田事宜。

在毕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战氏。

史称战氏正宗,但明朝以前,战氏家族在滕州一代的活动情况尚无记述,已无证可考。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原作“单”姓,出自西周武王属臣单公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

该支战氏,
原为宋朝年间山东登州府永成县人氏,原为单氏。

时族中有人为官,后遭奸人所害,宋朝皇帝下令满门抄斩。

幸得朝廷内友人之报讯,一部分家人得以及时逃脱。

为避奸人追杀,同时痛记家族人等被杀戮,该单氏族人遂在本姓“单”旁加一“戈”,从此改为战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原作“单”姓,出自周成王少子姬臻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

该支战氏,原为单氏,清朝时有族人在朝中为武将,后遭奸人所构陷,全家遭难,唯家中兄弟三人逃出。

为避奸人追杀,亦痛记家族人等被冤杀,哥仨将其姓“单”字后加上“戈”字,合而为“战”。

继而哥仨分别改名为战龙,战虎,战青。

三人后逃难至山东省登州府永成县,后青失踪,战龙,战虎的后裔子孙生息繁衍至今,有在清朝末期迁至山东、辽宁等地区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原作“阿克占”姓,后来汉化冠以汉姓,出自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阿克占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以部为氏,满语为Akjan Hala,汉义“雷”,世居哈达、叶赫,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战氏、雷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族人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西突厥灭亡之后,多数族人归附唐朝,其中部分族人被唐朝政府安置在营州地区(今辽宁朝阳)生息繁衍。

突厥人崇尚英勇,尊奉拜火教神祇轧荦山,并将轧荦山视为战神,许多营州地区的突厥女子在婚后皆至居处的最高山(凤凰山)祷拜轧荦山,得子后多取名为“轧荦山”,汉义即“战士、战将、战神”,其后逐渐融入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民族,后多有取汉化姓氏者,即称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部分
凡例
一:修谱之式不一,旧时族谱每列五世为五世图,取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义。

然旧时之式颇有浪费纸张之嫌,每每留取较大篇幅,而待后人补充修缮,但先祖似并未虑及纸张保存之难,且旧时略通文字者寥寥无几,故族谱修缮之时,旧谱所留之处,已不再沿用。

今,吾独创新之,以最大限度节约纸张,以最新体例叙述谱牒。

后人可自下至上、自后至前寻祖溯源。

二:族谱中采用某名配某氏、继配某氏,生几子且名讳列于后,每世做一注释,而旧谱未作详述,有据可考者,此作补充;无据可考者,待后人详查。

三:凡配偶姓氏不详者、子嗣不详者、少亡与否者、远去无迹者、出家为僧者,皆须注明。

四:凡出嗣入嗣者,某之几子出嗣于谁,某之几子入嗣,名号为何,皆须注明。

五:谱中妻妾之姓氏,无论子嗣有无皆注明。

改革开放后,所续家谱,妻子姓名、所出省、市、县、乡、村落需尽量详细。

六:谱中凡有义支不归宗者,当另著一页注明几世某名抚养,自某地某人之几子,挨次续下,以备参考。

今时,抚养子仍待有孙后再入谱牒。

七:谱中著述,无论地位高低,抑或身份贵贱,凡为本姓之后,皆平等相待,悉数入谱。

凡旧谱因难言之由,致使某些支派未入谱者,今需详加补录。

八:凡三十年为一世,则谱一修,修谱之常例也。

本姓族繁人众,且散居四处,
修谱者苦于查实核定,故常有修谱之念而无修谱之力也。

今之交通、通信相对便利,然仍需疲于奔波。

因经济发展迅猛、科技进步迅速、信息沟通迅捷,致使家族成员之结构、住址、职业变化较大。

今拟定,五至十年一修谱,由各分支按时上报,由专人汇总。

九:凡谱之修所以避犯讳乱宗也,谱牒之作已久,而犯讳者仍复不少,以人多散居任意训名,虽犯而不知其犯也。

长辈约就二十字,自十三世始,三十二世止,递相训名,训毕再起。

人虽散居,不谋而同,庶可避犯讳之患已。

二十字:承广毓祥立士庭继守存金平治田世百志代永全
第五部分
莒州战氏世系图谱
一世:完配姜氏、杨氏生五子:懋易懋书懋诗懋麟懋孔
注:
1、老谱介绍,原籍登州府莱阳县望石乡寨头社,自文魁祖之祖,以前无可考,传闻文魁祖之祖讳雄
祖母曹氏、宋氏生宗海,配孙氏,生文魁,涿州学政,配姜氏、杨氏生完、寅、定三子。

寅、定所
出在莱阳县。

据雍正《莒州志》和《战氏族谱》记载:北汶战氏,原籍登州府莱阳县望世乡寨头社,
明嘉靖、隆庆间,战氏一世祖母姜氏携五子迁至莒州双庙庄(今属莒县招贤镇),明崇祯年间,四
世战维宁移居北汶村(时名“北文”)。

2、完祖,莱邑庠生,配姜氏生五子。

卒后葬于莱阳,莱阳县北离城五里有冶房村,村北有一沟,沟北
崖有亭子山,山前有一莹,即文魁祖、完祖之墓,老林离城三里,在郝家庄路南。

3、懋易祖以布衣而病于催科,合图全逃,势不能支,于氏负老母携幼弟,而避于莒。

始祖母葬于莒县
招贤镇集北高家崖村。

二世:
懋易配吴氏生二子:国臣国符
懋书配李氏生四子:国儒国士国彦国策
懋诗无嗣或少亡
懋麟赴南京赶考,至今未有下落
懋孔赴南京赶考,至今未有下落
注:
1、懋书:葬招贤祖茔内。

2、懋麟、懋孔赴南京赶考,至今未有下落。

三世:
国臣配兰氏生二子:维新维鼎
国符配李氏生三子:维解维持维岳
国儒配张氏生三子:维籓维宁维扬
国士配荆氏生四子:维城有光维桢维清
国彦配?生一子:维鬐(qi阳平)
国策配陈氏继配于氏又配李氏生五子:维翰维斗维笔维昔维绩
注:1、国臣:字宁宇;国符:字魁宇;(西双庙所誊录族谱中,“某人号某某”实为“某人字某某”之误)
2、国儒:字聘吾,天启乙丑进士。

(但据本人考证1625年进士,无国儒祖)。

授郓城训导。

葬招贤祖
茔,墓前有碑记。

3、国士:字贞石,庠生。

葬招贤祖茔内。

4、国彦:字号不详,庠生。

5、国策:字古玄又改孟醇,庠生。

四世:
维新配卢氏生二子:震中师中
维鼎配管氏无嗣
维解配商氏、继配卢氏生二子:治中有中
维持配李氏、继配荆氏生三子:秉中盛中宓中
维岳配王氏生二子:诚中方中
维籓配荆氏生四子:敬中惕中肃中翼中(战家岔河支)
维宁配姜氏生二子:和中启中继配伦氏生一子:钦中又配慕氏无子
维扬配于氏生二子:时中孚中
维城配宋氏继配苏氏生一子:大勇
有光配?生二子:用中履中
维桢配徐氏生一子:正中
维清配马氏生六子:仁中执中允中德中存中宏中
维鬐配?无嗣
维翰不详
维斗配王氏生二子:直中立中
维笔不详
维昔不详
维绩配段氏生一子:全中
注:1、西双庙十三世1962年来北汶村誊抄老家谱,将四世维持次子“盛中”误作“圣中”。

2、维籓:字惺南。

葬北汶北岔河庄东崖。

3、维宁:字太明。

崇祯壬午年(1642年)进士。

寿八十七岁,生于万历己丑年(1589年)正月十六
日,卒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十三日,雍正二年入乡贤祠。

明末岁贡,战乱末仕,隐
居北汶,闭门著述,“初,文稿甚富,遭地震,水涌,埋没遗失。

”(雍正《莒州志》艺文)。

葬于招贤祖茔内,墓前有碑记。

4、维扬:字承武,庠生。

5、维城:葬北文南张庄东南。

6、西双庙手抄本有光、维桢子位置有误,吾修订之。

7、维翰、维笔、维昔:可能因外迁或其他原因,各族谱对其皆未有详细介绍。

五世:
震中配崔氏生二子:怀恪
师中少亡
治中配张氏无嗣
有中配王氏生二子:树松
秉中配李氏生二子:礼义
盛中配陈氏、蒋氏又配卢氏三子:石(西双庙本作“实”)京玉(出嗣宓中)宓中配王氏、继配王氏一子:玉(盛中三子入嗣)
诚中配陈氏生二子:先克
方中配崔氏生三子:兴旺富
敬中配王氏生一子:愫
惕中配钱氏生一子:恂
肃中配张氏生四子:忄遂憘愉慎
翼中配王氏生二子:惇悦
和中配于氏、继配牛氏生一子:凯
启中配?无嗣
钦中配庄氏生五子:捷奏靖烈略继配张氏无子
时中配张氏继配董氏无嗣,嗣孚中次子:吉(入嗣)
孚中配慕氏生一子:胜继配王氏生二子:吉(出嗣时中)超
大勇配赵氏生一子: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