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币制改革对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 1936 年 1 月发行准备委员会检查中央 、中国 、交通三行
工业方面 。“一年来 (指币制改革后一年) 之工业 ,由因
发行准备情况得出结论 :三行均有十足准备 ,其中现金准备 农村经济之复兴 ,农民购买力之恢复 ,国内各种新兴工业俱
占收发总额的比例均超过 60 %[5 ] 。充足的准备金稳定了 能转危为安 ,重趋光明 ,尤以纺织工业为最 。”[5“] 我国火柴
接联系 。从此 ,中国货币制度得以稳定 ,不再受世界银价涨
农业 方 面 。法 币 改 革 前 几 年 , 农 业 生 产 一 直 不 好 ,
落的影响 。如美国于 1935 年 12 月停止在伦敦收购白银 , 1931 —1934 年 ,农业产值下降了 47 %[8 ] ;法币改革后 ,农
仅一周银价就下降了 10 %[3 ] 。但因为中国币制改革后的 业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1936 年 ,中国的农业 ,除了川 、豫 、
法币与世界银价完全脱钩 ,没有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 ,而国 粤三省受灾外 ,全国均获丰收 。据中国银行估计 ,1936 年重
民政府又将五亿盎斯白银分批卖给美国 ,共换回两亿五千 要的各省农业收成的总价值达法币 56 亿元 ,较 1933 年至
多万美元 ,加上出售白银所得 ,使中国的通货储备于 1937 1935 年的平均产值高出 17 亿元 ,即几乎增加了 45 %[1] 年中期达到相当于三亿七千九百万美元的巨数[4 ] (p317) 。 (p123) 。
济往往由于受到世界市场银价涨落的影响造成经济困境 。 一步扩大 ,使全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内商业市场 ,刺激了
1929 - 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 ,中国白银大 商业的发展 。1936 年同 1935 年相比 ,国内贸易总利润增
量外流给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中国虽然实行 加了 6. 4 % ,实际增长额 1. 6 亿元[9 ] 。法币改革的成功实
产工厂 35 家 ,改组的 113 家 。工厂倒闭 ,停工减产造成大 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避免了银本位制下以白银偿还外债
批工人失业 ,阶级矛盾激化 ,社会危机加深 。
时 ,由于世界银价的波动所带来的损失 ;而法币稳定的对外
法币改革的成功增加了货币流通量 ,促使物价逐渐回 汇率也吸引了海外侨汇的增长 ,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 。
法币改革的成功 ,使法币币值和外汇汇率得以稳定 ,这
倍[6] 。“因为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使全国各地的物价 ,从 也有利于鼓励国内储蓄的增加 。如 1936 年存款总数从币
127
制改革前的 27 亿元增加到 35 亿元[7] 。如浙江实业银行 ,战 战胜日本侵略者 、求得民族生存与解放的作用 。
前 1936 年的定、活期存款分别为 11 600 134 元和 26 026 701
到 1934 年仅剩下 29 家了 ,并且已达到了“有亏无盈 ,往来 “出现了以购买力迅速增加为标志的内地的复兴”现象 。
款项更少”的悲惨地步 。1935 年 ,全国银行倒闭 20 家 ,其 1936 年秋冬两季 ,商品销售有了很大的增加 ,全国农工生
中上海 12 家 。这就引发了全国性的金融危机 ,严重地障碍 产得到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据刘大钧《国民所得》一书估
展 。”[5 ]可见 ,币制改革后 ,工业生产得以较快的发展 ,呈现 出欣欣向荣之势 。1936 年 ,工业品总产值为1 227 400万 元 ,比 1935 年的 1 104 100 万元 ,增加了 11. 1 %[4 ] (p347) 。
商业方面 。物价回升使商品生产变得有利可图 。另
1935 年法币改革之前 ,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度使中国经 外 ,法币的实行逐步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法币流通领域的进
的对外贸易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在法币改革后的头几个月 大部分资本 ,其对经济的垄断实际上是代表国家对经济的
内“, 出现几十年内未曾有过的贸易顺差 ,出口超过了进 垄断 ,是国民政府通过这四大银行将国家资本渗透到国民
人心 ,稳住了起伏不定的金融市场 ,解除了金融恐慌 ,为集 业 ……因一般经济好转 ,销路渐畅 ,各厂均得恢复 、发展 ,其
中全国财力支持长期抗战提供了条件 。
他如化学 、造纸 、制糖 、树胶等工业 ,亦莫不渐次恢复 ,发
二 、法币改革的成功促使了物价回升 , 促进了国内农 、工 、商业的发展 ,为抗战做了 较充分的物质准备
实施了法币改革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对中国的影响 , 稳定了抗战前期的金融市场 。币制改革以前 ,由于中国实
Ξ 收稿日期 :2004210210 作者简介 :李家智 (1971 - ) ,男 ,重庆市人 ,重庆教育学院历史系 ,讲师 ,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
126
行银本位制度 ,中国的金融行市时常受到世界银价涨落的 1935 年 11 月份开始回升”[3] 。如上海 1936 年物价回升了
第 31 卷 第 1 期 Vol. 31 No. 1 Ξ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 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5 年 1 月 Jan. ,2005
三 、法币改革的成功鼓励了国内储蓄的 增加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并使侨汇 、外 资回流 ,增强了抗战前期的国力
45 % ,铁 、玻璃业 50 % ,橡胶业 35 %。1934 年 ,上海倒闭 、 法币政策的实施确定了法币的对外汇率 ,方便了国内
破产工厂 70 家 ,被改组的 291 家 ;1935 年上半年倒闭 、破 资本参与国际市场的流动与竞争 ,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 。
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法币实施后 ,废除银本位制 ,将全国五 计 :中国国民生产值 ,1934 年为 213 亿元 ,1935 年为 237 亿
亿盎斯白银全部收归国有 ,既不准买卖 ,也不许流通 ,使法 元 ,而 币 制 改 革 后 1936 年 为 259 亿 元 , 明 显 超 过 前 两
币完全与现银脱钩 ,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 年[7 ] 。
影响而发生波动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内地白银加速流向上 12. 6 % ,天津回升了 15. 8 % ,广州回升了24. 6 %[5] 。物价的
海 ,造成内地金融市场恐慌 。银行 、钱庄纷纷倒闭 ,以南京 适度回升 ,缓和了国内通货紧缩的现象 ,使商业和生产变得
为例 ,1931 年钱庄最多时达到 68 家 ,以后不断破产倒闭 , 有利可图 ,因而刺激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一些学者对国民政府的法 币改革进行了重新评价 ,肯定了法币改革在货币形式上的 进步及在货币史上的地位 ,法币的成功改革对促进当时国 内农业 、工商业和外贸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稳定都具有不可 低估的作用 。近年来 ,有个别学者对法币改革的作用和影 响作了进一步探讨 ,并提出了法币改革在抗日战争中发挥 了重大历史作用的观点 ,但对法币改革在抗日战争中所起 的积极作用还缺乏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拟就法币改 革在期能丰富对 1935 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的研究成果 。
银本位制度 ,但是中国不是世界主要产银国家 ,银矿资源贫 施 ,促使了中国国内农业 、工业 、商业的发展 ,直接为抗战做
乏 ,白银产量有限 ,大量的白银外流必然造成通货紧缩 ,其 好了物质准备 。
在经济方面的直接恶果就是生产成本加大 ,工厂亏本 ,纷纷 停工减产 ,甚至关闭破产 。据美国《花旗银行月报》1935 年 1 月号报道 :1934 年 ,减产的行业如下 :纺织工业 25 % ,制 帽业 30 % , 丝 厂 80 % , 染 料 业 40 % , 印 刷 、电 气 用 具 业
关键词 :币制改革 ;法币 ;抗日战争 ;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 : K25 文献标识码 :A3 文章编号 :100022677 (2005) 0120126204
1935 年 11 月 3 日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财政部改革 币制令》,开始在全国实行法币改革 。法币制度改革在全国 产生的效应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长期以来 ,由于实施者的 缘故 ,导致学术界对法币制度的实施及作用评价不一 ,不少 学者持否定态度。一种观点是全盘否定说 ,认为 1935 年实 行法币政策 ,从本质看 ,乃是国民党政府的一项反动财政经 济政策 ,它既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服务 ,又为维护国民党政府 的反动统治服务 ;另一种观点是负面影响占主要说 ,认为国 民政府通过币制改革更主要的是扩充自己势力 ,挤兑民族资 产阶级 ,向帝国主义妥协 ,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等。较普遍的 学者将国民政府期间的通货膨胀归咎于币制改革 ,认为抗战 时期国民政府之所以能搞通货膨胀 ,正是由于借币制改革之 名 ,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之实 ,从而为其执行通货膨胀政策提 供条件 。
由于币制改革后实行的是法币集中发行和管理 ,由中
元 ,1938 年该两项存款数额分别上升到 12 538 303 元和 央 、中国 、交通和中国农民四大银行发行 ,而这四大银行早
32 505 630元[10 ] 。银行存款的增加 ,有利于增加对企业的 在法币改革前就建立了全国经济的垄断地位 。1934 年 ,在
升 。1935 年 11 月初 ,中央 、中国 、交通和中国农民四所银 同时 ,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还避免了过去由于银元币值不
行共发行钞票仅为 459 308 123 万元 ,到 1937 年 6 月底 ,发 稳而带来的贸易风险 ,刺激了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
行数增加到 1 407 202 334 万元 ,后者比前者增加了 2. 1
投资和放款 ,支持了国民政府战时财政军费的开支 ,这对抗 全国的 164 家银行中 ,拥有 40 %的资本总额 、44 %的资产
战的支持作用是不能抹杀的 。
总额 、42 %的存款总额 ,全部兑换券的 66 %。法币政策实
法币的外汇价格的稳定 ,对提高法币的威信 、促进中国 施后 ,由于这四大银行都是国家银行 ,国家掌握了其全部或
1935 年币制改革对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
李家智
(重庆教育学院 历史系 ,重庆市 400067)
摘 要 :法币改革不仅是中国货币形式上的一种进步 ,而且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为战前中国的
经济恢复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刺激了农工商业和外贸业的发展 ,增强了国力 ,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 ,在抗日 战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
一 、法币改革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 态 ,实现了币制的统一 ,摆脱世界银价涨落 的影响 ,稳定了抗战前期的金融市场
中国在 1935 年实行法币之前 ,货币制度极度混乱 ,本 位的银圆有“袁头”和“孙头”,它们成色各异 ,不能通价交 换 ,并且各地有规格和成色不同的“银角子”或“银毫子”,此 外还有众多的相差悬殊的制钱和铜元等 ,这些铸币甲地通 用 ,乙地便不能通用 ,彼此兑价相差悬殊 。至于流通的纸币 则更为混乱 ,在通商大埠流通本国或外国的银元券居多 ,在 内地以政府纸币流通为多 ,在偏僻城乡 ,多流行各种商店 、 钱庄或其他非金融组织所发行的私票 。当时的中国 ,从货 币流通的角度来看“, 每埠为一国 ,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 百千小国”[1 ] (p121) 。据江西 12 个县的调查结果 ,有私票 流通的县约占 60 %。据陕西调查 ,陕西 11 个县就有 80 余 种私票[2 ] 。1935 年 11 月 ,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规定 “: 以 中央 、中国 、交通 (1936 年 1 月 20 日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三 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享有货币发行权 , 正在流通的纸币逐渐收回 ,停止使用 。法币改革实施后 ,以 前众多纷乱的货币被中央 、中国 、交通等银行的“法币”所取 代 ,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况 ,实现了中 国币制的统一 ,整饬了货币流通秩序 ,这对经济发展有着巨 大的促进作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