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孤山村口述史
本篇论文是根据1949年出生的奶奶口述所撰写,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我奶奶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孤山村,1949年农历2月28日,那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由于我奶奶那时还比较小,很多事都记不清楚了,奶奶的爸爸已经去世,妈妈也已年老,对刚建国时的事儿不太清楚,所以本篇论文从我奶奶记事儿以后算起。

首先是建国后,关于那我们村人口结构及其变化的叙述。

建国后,毛主席认为“人多力量大”,提倡“超生”,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各方面都落后的农村,就拿我们家来说,当时我奶奶的妈妈就生了6
个孩子,四个女孩和两个儿子,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比较落后,一个儿子夭折了。

我姥爷跟我奶奶一样大,我姥爷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至于还有没有其他夭折的兄弟姐妹不得而知,而我姥姥就有十个兄弟姐妹(以至于到现在我都理不清家里的亲戚关系)。

这就反映了这样一个状况,当时的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多么“恐怖”,当然死亡率也不低。

由于人口的壮大,我们村的荒地、荒坡得到了开垦,本来一点大的村子,迅速扩展开来,到了后来,一个村分为六个庄,便于管理,当然,这也与当时生产队的划分有关。

此外,由于当时的“超生”,给当时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收获,却也为人口结构的优化带来了麻烦,也为当今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埋下了隐患,抛开这个暂且不提,就当时人口结构的优化问题,我觉得有
必要谈谈,这对当时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大事件都有之间或间接的关系。

由于人口的增长,而且当时农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更不用谈教育的问题,奶奶的父母在生产队工作,年纪还很小的奶奶就开始照顾弟弟妹妹,她并没有上过学,至今一个字也不认识,我仍记得小时候我跟着她让她帮我写我的名字的时候知道她并没有上过一天学时的震惊,但后来慢慢地我才知道,对于那个时代的他们,“上学”这两个字对于他们来说是奢侈品,而且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喜欢上学的,更不说学前教育了,最多小学毕业或者认识一两个字,会简单的算术就可以了,学了简单的知识后辍学去地里帮忙干活。

所以,当时农村的学历结构基本都在小学学历及其以下,从业状况基本都是务农,经济来源也就是“一亩三分地”,当然是生产队分配的粮食,我会在下面的内容具体讲述。

当时是“吃大锅饭”,两个生产队一个食堂,几个妇女在食堂做饭,其他人去地里集体工作,并且每个人领的饭都是有规定的,据奶奶说大部分人都吃不饱,但是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都已经很满足了。

当时的饭都是小米粥和红薯,因为的主要农作物是高粱、谷子、红薯,与今天地里主要作物种的小麦、玉米、花生差距甚大,这也与当时落后的经济情况有关,奶奶说红薯这类的东西好养活并且产量比较乐观,并且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当时并没有像今天的化肥来提高产量,除了很原始的粪便外,大家集体冬天都上山去拔草用队里的牛车拉到地里当做肥料,说到这就不得不注意到,当时一个生产队居然有五六头牛,这也算是比较“富裕”的了,虽然说没有机器,但这也是相当
不错的了。

据我奶奶回忆,他们都是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到地里帮忙,早上起来听到有人敲钟,大家就一起就地里干活,动作非常整齐统一,大家排队拿着工具边说边笑一起工作,干劲儿十足,很少有偷懒,虽然对“大锅饭”褒贬不一,但不得不承认,在它实行的初期,还是发挥过一定作用的,只是到后来变了味儿。

上面说到大家一起去地里干农活儿,既是“公平”分配,每个人是按工分计算,妇女每人8分,男的每人10分,是集体化劳动的一种计酬方式,不管干多干少,到农作物收获的时候,现收现分,按人头分配。

奶奶说,当时都是把粮食分成若干等份儿,编上号,户主自己拿号,这不失为当时还算公平的做法。

还有就是,当时是不用钱来买衣服什么的,每年每个人三尺布票,但是一般来说六尺布才可以做一件简单的上衣或者裤子,穿上一件新衣服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及其奢侈的事儿,一般都是穿旧衣服缝缝补补,这就又涉及到一件事儿,就是当时的农村除了种高粱、谷子、红薯外,还种棉花,然后分给各家来织粗布,这就是当时百姓的穿着。

下面这张图片就是当时的粮票布票:
说到我奶奶那辈儿人,就不得不提到文化大革命那会儿在农村发生的事儿,我奶奶当时就加入了红卫兵,当时分为两大“集团”,一个就是红卫兵,另一个就是造反队,他们当时主要的任务就是去公社去开会,并且这样也是为了挣“工分”,这就看出来当时中国的教育有多么糟糕,盲目崇拜有多么严重,我奶奶说当时什么都不明白,就是为了挣“工分”才加入红卫兵的,我爷爷也加了红卫兵,可见当时红卫兵遍布全国这不是夸张。

农村也写大字报,不过写大字报的人,也是“有身份的人”,是红卫兵和造反队的队长才有资格写大字报。

说到这儿,红卫兵和造反队的斗争对象便是当时村里的地主。

当时村里的阶级层次分为:富农、中农、贫下中农、贫农,我们家属于贫农,批斗地主的时候,我奶奶他们那么大的人都被叫去看,有个叫张春禄的地主,70多岁的老爷爷了,晚上大家干完农活吃完饭就把张老爷爷拉出来,让他跪在板凳上,戴上红卫兵糊的纸质的高帽子,坦白过去的“罪行”,周围人还对他骂骂咧咧,用各种脏东西往老人家身上扔,这是比较激进的,有点“惨无人道”,毕竟历史已经过去,过去的痛苦固然要铭记,但不能总抓着已经改过自新的老人家不放,这种现象相信在中国各个地方都很普遍,但是亲耳听到,还是不禁让人唏
嘘。

只能说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解放了,但是人民的思想还是需要进一步被解放。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当时农村的生态环境真是可谓“人间仙境”,虽然当时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解决,但人们的生活环境确实相当好的,不像今天的“云雾缭绕”。

我们所在的农村也算是山区,山上的各种野生动物很多,比如:狐狸、狼、野兔、野鸡以及各种漂亮的鸟类,这些在今天我们只有到动物园才能见到的动物,在当时的农村都是很常见的。

这也为当时的农村带来了一点乐趣,因为平时肯定是没有肉可以吃的,到了不是农忙的时候,就有男有女结伴去猎捕这些野生动物。

还有一个能证明当时环境好的例子,就是我爷爷家里就有各种花,比如说:牡丹、芍药、莲花。

我奶奶说,当时很多地方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花,所以说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弄到这种算是名贵的花轻而易举。

说到这儿,就顺便说一下当时农村的娱乐活动,这也是奶奶记忆里印象非常深刻的,当时农村还没有通电,每家每户买洋油灯,一斤洋油还挺贵的——3毛7分,所以说一般情况下洋油灯是不会点的,晚上大家吃晚饭,就聚在固定位置一起唱歌、玩游戏。

还有一件特别感动人的就是当时大家都争做“无名英雄”,比如说高粱该收了,年轻人不分男女晚上结伴出来去地里把高粱收了,第二天大家来直接把高粱收走。

做好事儿不留名,奶奶和爷爷当时也都参加过呢,这种“雷锋”精神,被实践到农村,说明当时毛主席提倡“向雷锋同志学习”也是深入人心的。

再有就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虽然也种粮
食,但当时提倡植树造林,所以山坡上种的都是枣树,于是,有了今天的“赞皇金丝大枣”以及与之有关的相关产业。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政策,虽然粮食很重要,但是环境同样重要,尤其是这种两全其美的提倡种植枣树的政策。

1993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村里开始分地,不论男女,每个人一亩一分多地,爷爷还买了之前承包的山坡,现在除了种植枣树,还开垦了些土地,来种植农作物。

说到我出生那会儿,中国早已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前奶奶那些红卫兵去开会的公社的权力开始转变,计划生育就由他们负责。

这儿有一点就跟别的农村有点不同,我高中同桌是邢台市临城县的,他们那第一胎如果是女孩儿就可以申请生第二胎,而到我们这儿就完全不同,第一胎无论男女,只准生一胎,我就猜想可能是我们这儿之前“超生”的太厉害了,所以政策有所差别也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最后,阐述一下,以我们家的及我们村的现状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在农村的表现。

第一,贫富差距大。

山区被开发,各个工厂开始建立起来,收入差距拉大,同时环境变得很差,这就需要政府相关人员及相关人来一起重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整体发展良好。

无论是我爸小时候还是我小时候发展的还不是太好,我们村是近几年才开始“腾飞”的,各家各户个体经营,虽然现在发展的还不错,相对的弊端就出来了,总是需要人来领导,这样才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综上所述,一方面,农村的发展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农村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政府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

事实证
明,中国共产党经过努力和探索,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