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植物保育病虫害现状及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2021,Vol.41,N o.03农业与技术※农业科学兰科植物保育病虫害现状及防治
李媛媛1邹军2杨朔1周庆1
(1.贵州省植物园,贵州贵阳550003; 2.贵州省森林病虫检疫防治站,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本文针对贵州省植物园內引种保育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12种、兰属(Cymbidium)植物10种、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18种、毛兰属(Eria)植物5种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发现4属50种兰科植物主要有炭疽病、叶枯病、白绢病、蚧壳虫、红蜘蛛5种,并采取了防治措施,有效保护兰科植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关键词:兰科植物;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10215005
兰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的大科之一,全世界约有700属近25000种[1]。
兰科植物俗称兰花,在我国有近2000a的栽培历史,是园艺花卉中的重要栽培植物叫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介于E103"36'~ 109"35'、N24"37'~29"13',平均海拔1100m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5C。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早在20世纪80年代,贵阳市就把兰花定为市花,第十一届兰花博览会和第十六届兰花博览会都在贵阳举行[3,4]。
贵州野生兰科植物中有许多是世界级的花卉名品,有极高观赏价值,如,石斛属(Dendrobium)、兜兰属(Paphiopedilum)、兰属(Cymbidium)、杓兰属(Cypripedium)、钗子股属(Luisia)等,特别是贵州野生春兰(Cym-bidiumgoeringii),以其花品好、色彩艳、花香幽、变异多、花期长而著称,受到国内外青睐["。
然而,在兰科植物的引种驯化以及栽培过程中,常受到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了兰花的观赏价值及寿命⑷。
1引种材料
本文主要针对贵州省植物园引种保育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12种、兰属(Cymbidium)植物10种、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18种、毛兰属(Eria)植物5种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防控,发现4属50种兰科植物主要受炭疽病、叶枯病、白绢病、蚧壳虫、红蜘蛛5种病虫害侵害。
兜兰属(12种):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 armeniacum S.C.Chen& F.Y.Liu),麻栗坡兜兰(Paphiopedilum malipoense S.C.Chen&Z.H.Tsi),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 Tang&F.T.Wang),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 Koop.&P.J.Cribb),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 Tang&F.T.Wang),巨瓣兜兰(Paphiopedilum bellatulum(Rchb.f.)Stein),同色兜兰(Paphiopedilum concolor(Lindl.ex Bateman) Pfitzer),长瓣兜兰(Paphiopedilum dianthum Tang& F.T.Wang),飘带兜兰(Paphiopedilum parishii (Rchb.f.)Stein),亨利兜兰(Paphiopedilum henrya-num Braem),彩云兜兰(Paphiopedilum wardii Sum-merh.),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 (Lindl.ex Hook.)Stein)。
兰属(10种):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Rchb. f.)Rchb. f.),蕙兰(Cymbidium faberi Rolfe),寒兰(Cymbidium faberi Rolfe),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L.)Sw.),墨兰(Cymbidium sinense(Jackson ex Andr.)Willd.),多花兰(Cymbidium floribundum),西藏虎头兰(Cymbidium tracyanum L.),丘北冬蕙兰(Cymbidium qiubeiense K.M.Feng et H.Li),兔耳兰(Cymbidium lancifolium Hook.)。
石斛属(18种):球花石斛(Dendrobium thyrsiflorum Rchb. f.),聚石斛(Dendrobium lindleyi Stendel),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
收稿日期:2021-01-14
基金项目:贵州科学院省级科研专项资金项目“贵州喀斯特植物资源保育平台建设”(项目编号:黔科院科专合字[2019]07号);贵州科学院省级科研专项资金项目子课题“贵州兰科植物资源保育平台建设”(项目编号:黔科院科专合字[2019]07-1号)
作者简介:李媛媛(1982-),女,硕士,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植物资源、兰花开发与利用;通讯作者周庆(1962-),男,研究员。
研究方向:植物资源。
※农业科学农业与技术2021,%l.41,No.0317
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g),密花石斛(Dendrobium densiflorum Lindl.),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 Lindl.),束花石角斗(Dendrobium chrysanthum Lindl.),玫瑰石斛(Dendrobium crepida-tum Lindl.ex Paxt.),黄花石角斗(Dendrobium dixan-thum Rchb. f.),滇桂石斛(Dendrobium guangxiense S.J.Cheng et C.Z.Tang),细叶石斛(Dendrobium hancockii Rolfe),美花石角斗(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细茎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L.) Sw.),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聚石斛(Dendrobium lindleyi Stendel),铁皮石斛(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纟田茎石角斗( Dendrobium moniliforme(L.)Sw.),钩状石斛(Dendrobium aduncum Lindl.),叉唇石斛(Dendrobium stuposum Lindl.)。
毛兰属(5种):足茎毛兰(Eria coronaria(Lindl.)Rchb. f.),匍茎毛兰(Eria clausa King et Pantl.),半柱毛兰(Eria corneri Rchb. f.),粗茎毛兰(Eria amica Rchb. f.),竹叶毛兰(Eria bambusifolia Lindl.)。
2引种地概况
引种试验地位于贵阳市北郊贵州省植物园,E106"42',N26"34',海拔1210~1410m,年均温度l4.7"C,1月均温4.6o C,7月均温23.8"C,极端低温-7.3o C,极端高温32.1"C。
年均降水量1200mm,年均相对湿度80%。
全年日照数1174h,无霜期263d。
3主要病虫害
3.1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真菌中的几种炭疽菌侵染所致。
炭疽病发病规律是该病病菌在病叶、病叶残体和枯萎的叶基苞片上越冬,翌年通过各种伤口侵入植株。
在保育4属兰科植物中都有发生,兰属植物发病率最高,其中又以秋季发病率高于春、夏、冬季节,遇梅雨季节,会加重病情的发生,发病率达到85%以上。
炭疽病初时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为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周围有褪绿色晕圈;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散生或略呈轮状排列,如果在潮湿条件下,会出现橙黄色稠物;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上病斑可扩展为长达数厘米不规则形的大斑,或病斑连续成片,最后引起叶片枯黄,兰花的茎、果受害后,出现不规则形或长条状黑褐色病斑。
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特别是兰花温室的通风透光;防止泥土板结,浇水方式以盆边缘徐徐浇入或侵盆灌溉,以便减少由于上方淋浇所造成病菌随水滴飞溅的传播;清除侵染源,及时清除病叶及其残体;用50%多菌灵800倍液喷洒,控制病害蔓延。
3.2叶枯病
叶枯病也称圆斑病或黑斑病,常引起兰叶枯死。
保育4属兰科植物中叶枯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发病不严重,夏、秋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
其病原为柱盘抱霉(真菌),该菌在病叶及其残体上越冬,借温室浇水时水滴溅打,传播蔓延。
在气温适宜及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病菌才能扩展致病。
叶枯病主要发生在兰花叶片上,初期为红褐色的小斑点,后迅速扩大成椭圆形或圆形的黑褐色病斑,边缘为黑褐色,中央逐渐变为浅褐色,有时有1~2圈浅色环纹,该病多发生于叶片的中下部,易引起病斑以上的叶段枯死。
一般自伤口侵入,对嫩叶也可以直接侵入。
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特别注意兰花的浇水方式,以浸盆浇灌为佳,可以减少由于上方淋浇所造成病菌随水滴飞溅的传播;保持室内通风,盆栽时应更换新土,清除侵染源,及时清除病叶及其残体;可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控制病害蔓延。
3.3白绢病
兰花白绢病是由一种名为齐整小核菌的真菌侵染所致。
白绢病发生在兰叶基部。
保育属兰科植物中,以兰属植物发病率最高,发病率可达20%。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存活,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能在土壤中存活3~5a。
高温、高湿的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故在高温多雨的8—9月份发病严重。
初期,兰叶基部接近土壤处呈水渍状,不久,变成褐色,腐烂,并产生白色绢丝状的菌丝层,多呈辐射状向根际附近土壤表面蔓延。
最终,导致整个叶丛枯死。
在病部白色菌丝层中,还产生油菜籽大小的、初为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至褐色的菌核。
防治措施:消除侵染源,及早清除病叶、病株,并予以集中烧毁,以防止菌核落入土壤中,病株清除后,对病株穴可撒拌进行消毒处理;加强栽培管理,栽植或花盆放置不宜过密,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用福美双、多菌灵或五氯硝基苯等杀菌剂按5~10g-m-2标准用药,加适量细土拌匀后,均匀撒入土壤中,或施于种植穴内后再行栽植。
3.4蚧壳虫
蚧壳虫发病率整体较高,秋季发病率急剧上升,布满整个枝条和叶片,全为白色。
发生严重时,该虫除刺吸汁液外,还大量分泌蜜露,导致煤污病的严重发生,使叶片及枝条上布满煤污,丧失观赏价值。
雌虫草体黄色,成卵形,雄介壳较小,略成长方形,灰白色,头端有壳点一个。
蚧壳虫虫体小,繁殖快,1a
182021,Vol.41,N o.03农业与技术※农业科学
繁殖2~7代,虫体被厚厚的蜡质层所包裹,防治非常困难,该虫的为害被列为园林“五小害虫”之首。
防治措施:采取园艺管理措施,结合修剪,去掉有介虫的枝叶,以减少虫源;采用人工酒精刷除的方法,防治较彻底;使环境通风、透光,并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的抗性;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进行防治。
3.5红蜘蛛
兰科植物红蜘蛛口器固着叶背,通过叶片表皮层和海绵组织层刺入叶片组织,吸食栅栏层细胞叶绿粒和细胞内含物,先为害下部叶片,后逐渐扩展到上部叶片。
受害叶片出现灰白色小点或白色斑块,严重时叶片枯死脱落。
5月初一10月底,尤其在7—8月天气连续干旱和气温较高时,虫口数量迅速增多。
如果连续几天阴雨,虫口数量会显著下降。
主要在叶背面为害,有吐丝结网习性。
卵多产在叶背面主脉两侧及丝网上。
防治措施:可用40%三氯杀蟻醇乳油1000~1500倍液。
4综合防治措施
4.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兰花赏花又赏叶,若叶片一旦受损,就会影响兰花的观赏性,直接影响其经济价值[7]。
因此,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预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首位,所以要做好定期定时防护,减少兰花受病虫侵害的可能性。
做好预防工作,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发生,认真贯彻好“植保方针”,采用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防治为基础,在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期、发生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应主要选用那些高效、低毒、低残留、有选择性、无公害的农药,合理施用化学农药精准防治。
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不然害虫易形成抵抗力,导致药物失去效用,采用交替用药防治病虫害[8]。
4.2科学管理,合理养护
兰花的栽植不宜过密,应注意通风,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通过叶片传染病菌的情况。
根据兰花的不同种类,选择适宜的环境。
定期清理,喷洒杀菌剂,尽量减少传染源。
发现病毒引发的病害时,应立即拔除并烧毁病花,防止交叉感染。
从各环节入手,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和灌水,提高兰花抗病力[9],营造兰花健康生长的环境,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
参考文献
[1]Atwood J T.The size of the Orchidaceae and the systematic distribution of epiphytic orchids[J].Selbyana,1986,9(1):171-l86.[2]罗毅波,贾建生,王春玲.中国兰科植物保育的现状和展望生物多样性[J].2003,11(01):70-77.
[3]黄瑶.国兰珍品[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1-12.[4]张华海.野生兰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J].贵州科学,2010, 28(01):47-56.
[5]陈心启,吉占和.中国兰花全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11-279.
[6]陈心启,吉占和,罗毅波.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彩色图鉴志[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387.
[7]霍学红,魏文革,王冲丽,等.兰花的病虫害防治[J].现代园艺,2012(22):160.
[8]陈字勒.兰花病虫害防治的担忧[J].园林,2006(01):30.[9]杨午宏.兰花的浇水、施肥与病虫害防治[J].老年人,2020
(07):52-53.
(责任编辑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