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学习教案.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
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
悲愤情怀;
(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上至为国沉江的屈原,到忧国忧民的杜甫,再到抗击外敌入侵主张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岳飞和陆游。

今天就让我们走
近陆游。

幻灯片出现屈原、杜甫、辛弃疾、岳飞和陆游的图片。

(二)知人:学生谈陆游生平。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
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 85 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今天所要学的《书愤》
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音频材料):
(2)教师朗读指导:“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
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城空自,中衰已先斑”句中“空”要重,“已先斑” 降
,整句低沉,其沉郁。

“出一表真名世,千堪伯仲”中“真名世”“ 堪”重,句降。

(3)学生朗。

(四)文内容理解。

1、学生目的意思。

:写悲()之情。

2、幻灯片打出思 ** :
《》,作者因何事而“ ”呢合具体句和人生平
行分析。

明确: A 早那知世事; B
塞上城空自; C 中衰
已先斑;
D出一表真名世,千堪伯仲。

(1)合
人生平“世事”指什么
指的是青壮年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件事竟是。

所之一乃“世事”。

者,也。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它究竟有多只同代
抗金英雄岳的遭遇可一斑。

抗金名将抱
定“壮志餐胡肉,笑渴匈奴血”“待从收拾旧山河,朝天”的壮志,得金兵胆、退,直“撼山易,撼岳家”,可就是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此被奸秦桧
等民族以“莫有”之罪害而死,年三十八。

国不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
度似乎于上
青天了。

(2)“气如山” 如何理解
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大志,豪气如山。

(3)人
何可以豪气如山,句加以明。

“楼船夜雪瓜州渡,秋大散关。

” 两句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
次仗,了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自己的国家。

所以人的
国壮志如山一雄壮,如山一定,如山一不可。

(4)言形式
有何特点种表手法在哪儿出
“楼船夜雪瓜洲渡,秋大散关”,不用,不用虚,只用六个名接,采用
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的容画面,形象、画面壮。

种表手法,在元代致的《天沙》:“枯藤老昏,小流水人家,古道西瘦
⋯⋯”也同以几个名成而不着虚字。

有“ 声茅
店月,人迹板霜”。

(5)“空”字和“已”字含人什么情感
人年青以捍祖国、威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自己就像万里城一,可以抵人的千万。

可是就人的来看,年青参加士考
因位于秦桧的子秦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官,可壮志酬、无路。

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 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着一“已”字,
悲凉之至。

(6)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他在《出师
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
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
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
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板书:诗人之“愤”有四: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3、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1)对比: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也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2)用典:用诸葛亮之典故表达志向。

4、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
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
风格。

(五)学生跟着音频朗读,背诵诗歌。

(六)拓展思考: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
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
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 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
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幻灯片打出下列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
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

“天下
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而他们的遭遇也
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
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
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
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陆游所遭受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的际遇不是他个人的遭遇。

因此,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象陆游一样的诗人的诗作,他们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

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七)作业: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爱情和爱国。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1)《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
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2)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
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