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下复习知识点 第二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要点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定都上京。
3、澶渊之战: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前锋直指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宰相寇准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受到鼓舞,重挫辽军。
4、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双方撤军,各守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5、澶渊之盟的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但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
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华的景象。
6、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定,史称西夏。
7、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送给西夏“岁币”。
8、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这一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绝对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但存在正义和非正义。
辽和西夏是非正义的。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1、1115年,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
1125年金灭了辽。
2、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变”。
3、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著名抗金英雄岳飞带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兵,取得大捷。
5、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南宋送给金“岁币”。
7、岳飞是民族英雄吗?不,因为因为“民族英雄”应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同外国侵略
1
者进行斗争,而岳飞仅仅代表了我国境内的一个民族,宋金之战是兄弟之战。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1、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
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苏湖:苏是苏州
今太湖以东地区;湖指的是湖州,今太湖以南地区。
3、宋代人从越南引进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
4、宋代,煤(当时称石炭),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5、宋代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6、宋代陶瓷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7、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
“关子”等纸币。
8、宋朝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蕃市”
指的是外商专门贸易的场所。
“蕃学”专供外商学习的学校。
9、宋朝时,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机构。
10、南宋时,福建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士:指的是读书人,是国家官僚阶层的后备军。
士出身贫寒或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是有
知识、有文化而未取得官职的人。
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由于宋开国后重文轻武的国策,这些人社会地位较高。
农:农民。
分为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户。
工:指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
商:指的是商人。
商人的子孙可以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2、宋代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
3、宋代民间最重视的三大节是:元旦、寒食、冬至。
4、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
瓦舍中有看棚和勾栏。
5、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6、宋代城市风行蹴鞠运动(类似今天的足球运动)。
今天的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1、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蒙古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定都和林。
创立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3、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
第二年定都大都。
4、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古名句的抗元将领是文天祥。
5、忽必烈改制的内容:(1)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元朝)。
在中央设“中书省”;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中书省”是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
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2)经济上: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
2
新恢复为农田。
元朝时,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
忽必烈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6、元朝时,人分四等(由高至低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7、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
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8、元朝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国子学。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
年。
2、宋代,人们发明了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
伯人传入欧洲。
3、火药发明于唐代。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代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
4、元代黄道婆从海南岛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黄道婆故乡松江地
区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5、元代,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6、黄道婆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衣被苍生”的棉神的化身。
7、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著《梦溪笔谈》,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
碑”和“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1、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历时19
年编成。
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
2、两宋时期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苏轼(北宋)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两宋之交)的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南宋)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李清照的诗句。
4、元杂剧和散典合称元曲。
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