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二中河西校区2025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六安二中河西校区2025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是构成物质粒子间的不同作用方式,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上述一种作用的是() A.干冰B.氯化钠C.氢氧化钠D.碘
2、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H2SO4=H2++SO42﹣B.Ba(OH)2=Ba2++OH﹣
C.2KIO3═2K++ 2I-+ 3O2﹣D.NH4NO3=NH4++NO3﹣
3、用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配制0.1mol/L 的碳酸钠溶液,正确的方法是
A.称量10.6g 碳酸钠晶体,溶解在1L 水中
B.称量28.6g 碳酸钠晶体,溶解在1L 水中
C.称量14.3g 碳酸钠晶体,溶解在适量水中,然后在容量瓶中加水到1L
D.称量14.3g 碳酸钠晶体,溶解在适量水中,然后在容量瓶中加水到500mL
4、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48 g 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
B.24 g Mg完全变为Mg2+时失去的电子数为N A
C.4℃时9 mL H2O和标准状况下11.2 L N2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D.同温同压下,N A个NO与N A个N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不相等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所含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个
B.1 mol Cl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 A
C.标准状况下,aL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约为
a
22.4
×6.02×1023个
D.常温常压下,11.2 L CO分子数是0.5N A
6、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泽维尔研究了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H2 +CO2 =CO+H2O,此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经历了一个相对长的中间状态HCOOH。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2 的还原性一定比CO强
B.CO还原性一定比H2 强
C.反应条件对物质的还原性存在影响
D.以上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7、在0.2 L由NaCl、MgCl2、CaCl2组成的混合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大小如图所示, 则溶液中Ca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5 mol·L-1B.1 mol·L-1
C.1.5 mol·L-1D.无法计算
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常用澄清石灰水与氯气反应制备漂白粉
B.氯气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C.Na-K合金可作为快中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D.在医疗上,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9、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胶粒向阳极移动。
在这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乙醇溶液、②氯化钠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聚沉的是( )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10、X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阴离子X m-与Y原子的阳离子Y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Y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a+m+n B.a-m-n C.m+n-a D.m-n-a
11、自来水中因含有少量Cl-而不能用于溶液的配制,实验室为了除去自来水中的Cl-获得纯净水,可采用的方法是( )
A.过滤法B.结晶法C.蒸馏法D.沉淀法
1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的本质是有机物分子中失去氢原子或增加氧原子
B.苯及其同系物的分子组成通式为C n H2n-6(n≥6)
C.不饱和有机物一定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D.乙醇和乙醚互为同分异构体
13、元素周期表里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可能用于()
A.制新农药B.制半导体材料C.制新医用药物D.制高温合金
14、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26g Na2CO3含有的Na+离子数目为2.4 N A
B.常温常压下,2N A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3.8L
C.标准状况下,4.4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D.物质的量浓度为2.5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N A
15、下列各组数据中,前者是后者两倍的是
A.2mol水的摩尔质量和 1mol水的摩尔质量
B.2 mol·L-1氯化钠溶液中C(Cl-)和1 mol·L-1氯化镁溶液中C(Cl-)
C.标准状况下22.4L甲烷中氢原子数和18g水中氢原子数
D.20% 氢氧化钠溶液中C(NaOH)和10%氢氧化钠溶液中C(NaOH)
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②给盛有液体的体积超过1/3容积的试管加热
③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竖立试管
④将烧瓶放在桌上,用力塞紧塞子
⑤进行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⑥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O32-
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
⑧将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1 mol•L-1的稀硫酸加热蒸发掉一定量水,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a%,则此时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2c1 mol•L-1。
A.②③⑥⑦⑧B.①③④⑦C.①③⑦⑧D.①③⑤⑥⑦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K+、Ag+、Mg2+、Cu2+、Fe3+中的几种,请按要求填空:
(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确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
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
(3)取(2)中的滤液,加入过量的氨水(NH3·H2O),出现白色沉淀(已知:Ag(NH3)2+在溶液中无色),说明原溶液肯定有_____,
(4)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_____;验证其是否存在可以用_____(填实验方法)
(5)原溶液大量存在的阴离子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_____。
A.Cl-B.NO3- C.CO32-D.OH-
18、有一包白色粉末,其中可能含有Ba(NO3)2、MgCl2、K2CO3、NaOH,现做以下实验:
①取一定量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完全消失、没有气泡产生;
③向①的上层清液中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
(2)一定不含有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
(3)依次写出各步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②_____;③_____;
19、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较多的Cu2+、H+和少量的Na+。
为了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工厂计划从该废水中回收硫酸亚铁和金属铜。
其一种生产工艺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工业废水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
移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剂A化学式___________;生成物B化学式__________。
(3)操作I的名称________,操作II的名称______________。
20、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完成下面内容。
()1实验室需要配制0.1 mol·L-1NaOH溶液230mL,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应选择____mL的容量瓶,用天平称取____g NaOH。
②溶解NaOH后的溶液需冷却到室温后方能转移入容量瓶中。
若趁热转移会使溶液的浓度______(填“偏大”或“偏小”,下同);在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的过程中,每次洗涤液均需注入容量瓶,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导致溶液的浓度______。
③有人认为,用这种方法只能配置0.1 mol·L-1的NaOH溶液,而无法得到0.1000 mol·L-1的NaOH溶液,你觉得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
B.升华
C.结晶
D.过滤
E.蒸馏
F.分液
①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______;
②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______;
③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______;
④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______;
⑤分离4CCl (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______。
21、(1)现有标准状况下以下五种物质:①44.8L 甲烷(CH 4)②6.02×1024个水分子③196g H 2SO 4④0.5mol CO 2,它们中含分子数最多的是(填写序号,下同)____,原子数最少的是____,体积最大的是_____。
(2)①CO 2 ②Na 2CO 3溶液 ③NaOH 固体 ④CaCO 3 ⑤CH 3COOH ⑥NH 3·H 2O ⑦乙醇 ⑧液态氯化氢 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非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3)用双线桥法表示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
3S+6KOH ∆K 2SO 3+2K 2S+3H 2O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解析】
A 、干冰是CO 2,属于共价化合物,含有极性共价键,CO 2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故不符合题意;
B 、氯化钠属于离子晶体,只存在离子键,故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钠属于离子晶体,含离子键、极性共价键,故不符合题意;
D 、碘属于分子晶体,存在非极性共价键,碘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故不符合题意;
本题答案选B 。
2、D
【解析】
A、H2SO4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故A错误;
B、Ba(OH)2的电离方程式为Ba(OH)2=Ba2++2OH﹣,故B错误;
C、KIO3的电离方程式为KIO3═K++ IO3-,故C错误;
D、NH4NO3的电离方程式为NH4NO3=NH4++NO3﹣,故D 正确;故选D。
3、D
【解析】
1L0.1mol/L 的碳酸钠溶液中n(Na2CO3)= 0.1mol,需要称量碳酸钠晶体的质量为0.1mol×286g/mol=28.6g,配制
0.5L0.1mol/L 的碳酸钠溶液,需要碳酸钠晶体的质量为14.3g,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解题时,应注意分子间存在间隙,因此1L水溶解溶质后,所得的溶液不等于1L。
4、A
【解析】
A. 48 g O3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A项正确;
B. 1个Mg原子失去2个电子变为Mg2+,24 g (即1mol)Mg完全变为Mg2+时失去2mol电子,失去的电子数为2N A,B 项错误;
C. 4℃时水的密度为1g/cm3,则9 mL H2O的质量为9g,其物质的量为0.5mol,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5mol,原子数为
1.5N A,标准状况下11.2 L N2的物质的量为0.5mol,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原子数为N A,二者原子数不相同,C 项错误;
D.同温、同压、同分子数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即N A个NO与N A个N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相等,D项错误;
答案选A。
5、C
【解析】
A.标况下水为液体,故22.4L水的物质的量不是1mol,故A错误;
B.氯气是双原子分子,故1mol氯气中含2N A个原子,故B错误;
C.标况下aL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
a
22.4
mol,故分子个数N=nN A=
a
22.4
×6.02×1023个,故C正确;
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故11.2LCO的物质的量小于0.5mol,则分子个数小于0.5N A个,故D 错误;
故答案选C。
【点睛】
对于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物质,如H2O、SO3等,不能用22.4L/mol这个数据进行计算。
6、C
【解析】
A、在此反应条件下,H2的还原性强于CO,但CO+H2O H2+CO2发生时,CO的还原性强于H2,故错误;
B、根据选项A的分析,CO的还原性不一定比H2强,故错误;
C、根据A选项的分析,反应条件对物质的还原性存在影响,故正确;
D、上述反应存在化合价的变化,因此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错误。
答案选C。
7、A
【解析】
从图分析,钠离子为1 mol·L-1,镁离子为0.5 mol·L-1,氯离子3.0 mol·L-1,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分析,假设钙离子浓度为x mol·L-1,则有1.0+2x+0.5×2=3.0,解x=0.5 mol·L-1,故选A。
【点睛】
在溶液中要遵循电荷守恒,即阳离子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的负电荷总数。
离子数据可以用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只要数据一致就可以。
8、A
【解析】
A、氯气与石灰乳制备漂白粉,而石灰水中含溶质较少,不能制备漂白粉,A错误;
B、氯气溶于水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杀菌消毒,所以氯气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B正确;
C、钠钾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用作中子反应堆的导热剂,C正确;
D、碳酸氢钠能与胃酸盐酸反应,碳酸氢钠碱性较弱,因此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正确。
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注意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9、A
【解析】
该胶体电泳时,胶粒向阳极移动,表明该胶粒表面带负电荷,因为同种胶粒带相同性质的电荷而相互排斥,使胶粒无法聚集长大,这是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由此分析。
【详解】
①乙醇溶液中乙醇分子显电中性,加到该胶体中不能消除胶粒表面的电荷,不会使胶体聚沉,①项正确;
②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Na+),可以与胶粒表面的负电荷发生电中和,从而胶粒之间相互聚集而发生聚沉,②项错误;
③硅酸胶体中的胶粒带负电荷,与题设胶体的胶粒所带电荷性质相同,因同种电性的胶粒相互排斥,以致于胶粒不能聚集,所以不会发生聚沉,③项正确;
④氢氧化铁胶体中的胶粒带正电荷,与题设胶体的胶粒所带电荷性质相反,因异种电性的胶粒之间相互吸引,从而使胶粒聚集长大而发生聚沉,④项错误;答案选A。
10、A
【解析】
设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b,则阳离子Y n+的核外电子数为(b-n),因为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阴离子X m-核外电子数为(a+m),因为阴离子X m-与Y原子的阳离子Y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所以b-n=a+m,即
b=a+m+n,故A正确;
答案:A
【点睛】
根据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数相等,列等式计算。
11、C
【解析】
水易挥发和冷却,可先蒸发,将水与盐类分离,在冷却可得到水,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A.可溶性盐类物质不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
B.结晶法得到盐类物质,不能得到水,故B错误;
C.水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水和可溶性盐,故C正确;
D.用沉淀法,易引入其它杂质离子,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侧重物质除杂及混合物分离方法的考查,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分离原理为解答的关键。
12、B
【解析】A、通常把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氧原子或失去氢原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的本质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故A错误;B、苯的分子式为C6H6,其同系物分子式与苯相差若干个个CH2,则通式可表示为C6+m H6+2m,令6+m=n,则有C n H2n-6,故苯及其同系物分子组成的通式为C n H2n-6(n≥6),故B正确;C、苯也属于不饱和有机物,但不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有机物能与溴水发生加成,故C错误;D、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CH3CH2OH,分子式为C2H6O,乙醚结构简式为CH3CH2OCH2CH3,分子式为C4H10O,乙醇和乙醚的分子式不同,
不属于同分异构体,故D 错误。
故选B 。
13、B
【解析】
A .新制农药元素可以从周期表的右上角中的非金属元素中找到,故A 错误;
B .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接区域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硅等,故B 正确;
C .新医用药物大多为有机物,故C 错误;
D .制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通常可以在过渡元素中寻找,故D 错误;
故选B 。
14、A
【解析】
A 、根据微粒数N=nN A =m M N A = 1.06g 106g /mol ×2N A =2.4N A ,A 正确;
B 、气体摩尔体积4.4L/mol ,必须使用于标况下的气体,而不是通常状况下的气体,B 错误;
C 、标况下水不是气态,不能使用N=nN A =m
V V N A 计算,C 错误; D 、根据微粒数N=nN A =cVN A ,须知道溶液体积才能计算,D 错误;
故答案选A 。
.
15、C
【解析】
A.水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与物质的量多少无关,故A 错误;
B. 2 mol/L 氯化钠溶液中c (Cl -)=2mol/L ,1 mol/L 氯化镁溶液中c (Cl -)=2mol/L ;前者与后者相等,故B 错误;
C. 标准状况下22.4L 甲烷中氢原子数为:
×4N A =4N A ,18g 水中氢原子数为:×2N A =2N A ,所以前者是后者的两倍,故C 正确;
D. 根据浓度变形公式:c=1000pw/M ,其中p 表示溶液密度,w 表示溶质质量分数,M 表示溶质摩尔质量,c (前)/c (后)=p (前)w (前)/p (后)w (后)=2p (前)/p (后),而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 ,有p (前)>p (后),即p (前)/p (后)>1,则2p (前)/p (后)>2,故D 错误。
答案选C 。
16、C
【解析】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操作合理,故①正确;
②给盛有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 13 容积的试管加热,液体加热可发生飞溅,故②错误;
③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竖立试管,操作合理,故③正确;
④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故④错误;
⑤萃取剂的密度不一定比水大,只要符合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水中大即可,故⑤错误;
⑥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
CO32-、HCO3-、SO32-、HSO3-等,故⑥错误;
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不能用手拿,防止烫伤,故⑦正确;
⑧将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1 mol•L-1的稀硫酸加热蒸发掉一定量水,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a%,则此时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2c1 mol•L-1,故⑧正确;因此正确的有①③⑦⑧;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Cu2+ 、Fe3+Ag+Mg2+K+焰色反应 B
【解析】
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断。
限制条件“无色透明溶液”,说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色离子,溶液中Cu2+显蓝色、Fe3+显棕黄色。
加盐酸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由Ag++Cl-=AgCl↓说明溶液中含有Ag+;在(2)的滤液中加过量的氨水,氨水是可溶性弱碱,先与滤液中的酸中和,后产生白色沉淀,由Mg2++
2NH3·H2O=Mg(OH)2↓+2NH4+可推断原溶液中含Mg2+;第(5)小题要从离子共存角度分析。
【详解】
(1)因为溶液是无色透明的,不存在显棕黄色的Fe3+和显蓝色的Cu2+,所以不做任何实验就可确定原溶液中不存在
Cu2+、Fe3+;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发生反应Ag++Cl-=AgCl↓,AgCl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难溶物,可以确定原溶液中肯定存在Ag+;
(3)取(2)中的滤液,加入过量的氨水(NH3·H2O),先中和滤液中的酸:H++ NH3·H2O=NH4++H2O,过量的氨水可发生反应:Mg2++ 2NH3·H2O=Mg(OH)2↓+2NH4+,说明原溶液肯定有Mg2+;
(4)由上述分析知,无法排除K+的存在,所以溶液中可能存在K+;通过焰色反应实验可验证K+是否存在:用铂丝蘸取待测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若火焰呈紫色则证明K+存在,否则不存在。
(5)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一定存在Ag+和Mg2+,因为Cl-、CO32-、OH-可与Ag+、Mg2+发生反应:
Ag++Cl-=AgCl↓,2Ag++CO32-=Ag2CO3↓,Ag++OH-=AgOH↓,Mg2++2OH-=Mg(OH)2↓,所以原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存在Cl-、CO32-、OH-,4个选项中只有NO3-可以大量存在,答案选B。
18、MgCl2、NaOH和Ba(NO3)2K2CO3Mg2++2OH-===Mg(OH)2↓Mg(OH)2+2H+=== Mg2++2H2O
SO=== BaSO4↓
Ba2++2-
4
【解析】
①取一定量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能是Ba(NO3)2和K2CO3反应生成BaCO3沉淀;MgCl2和NaOH 反应生成Mg(OH)2沉淀;MgCl2和K2CO3反应生成MgCO3沉淀,沉淀的组成有多种可能。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完全消失,没有气泡产生,证明沉淀中没有BaCO3、MgCO3,沉淀为Mg(OH)2,原白色粉末中一定有MgCl2和NaOH,一定没有K2CO3;
③向①的上层清液中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为BaSO4,原白色粉末中一定有Ba(NO3)2,根据上述分析作答。
【详解】
(1)由分析可知,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MgCl2、NaOH和Ba(NO3)2,答案:MgCl2、NaOH和Ba(NO3)2;
(2)由分析可知,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K2CO3,答案:K2CO3;
(3)①中白色沉淀为Mg(OH)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Mg2++2OH-===Mg(OH)2↓;
②加入稀硝酸Mg(OH)2溶解,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Mg(OH)2+2H+=== Mg2++2H2O;
SO=== BaSO4↓';
③加入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淀为Ba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a2++2-4
SO=== BaSO4↓。
答案:Mg2++2OH-===Mg(OH)2↓;Mg(OH)2+2H+=== Mg2++2H2O;Ba2++2-4
【点睛】
②中白色沉淀为氢氧化镁是本题解答的关键,常见酸、碱、盐在水中溶解性及主要化学性质在学习中要注意整理和记忆。
19、H2SO4FeSO4过滤蒸发结晶
【解析】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较多的Cu2+、H+和少量的Na+,先加过量铁粉,过滤,得到的溶液为FeSO4,固体为Cu和多余的铁,再向固体中加过量稀硫酸,过滤得到Cu,溶液B为FeSO4,蒸发结晶得到硫酸亚铁晶体。
(1)工业废水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除了中和酸,还与铜离子反应生成铜,该过程的主要目的是除去铜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 Cu2+ =Fe2+ + Cu,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用“单线桥”表示为,故答案为:
;
(2)试剂A为稀硫酸,生成物B为FeSO4,故答案为:H2SO4;FeSO4;
(3)操作I为过滤,操作II为蒸发结晶,故答案为:过滤;蒸发结晶。
20、250 1.0偏大偏小由于NaOH固体极易潮解,无法精确称取1.000gNaOH固体D C
A F E
【解析】
(1)①根据n=cV和m=nM来计算,注意按照配置250mL溶液计算;
②根据c=n
V
来进行误差分析
③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的性质分析;
(2)①固液分离,采用过滤的方法;
②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③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采用萃取分液的方法;
④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⑤互溶且沸点不同的液体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详解】
(1) ①由于无230mL的容量瓶,故选用250mL的容量瓶,配制出250mL的0.1mol/L的溶液,故需要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n=cV=0.1mol/L×0.25L=0.025mol,质量m=nM=0.025mol×40g/mol=1.0g;
答案:250 1.0
②NaOH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未冷却到室温后转移入容量瓶中,根据热胀冷缩原理,会使定容时加水体积偏小,所得溶液的浓度偏大;在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的过程中,每次洗涤液均需注入容量瓶,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导致溶质的损失,溶液的浓度偏小;
答案:偏大偏小
③由于NaOH固体极易潮解,无法精确称取1.000gNaOH固体,所以无法配置0.1000 mol·L-1的NaOH溶液;
答案:由于NaOH固体极易潮解,无法精确称取1.000gNaOH固体
(2)①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溶液的分离,采用过滤的方法,故选D;
②硝酸钾和氯化钠都溶于水,但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故选C;
③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采用萃取分液的方法,故选A;
④汽油和水不互溶,二者混合分层,所以可以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选F;
⑤四氯化碳和甲苯互溶且属于沸点不同的液体,所以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选E;
答案:D C A F E
21、②④①③④⑤⑥⑧①⑦
【解析】
(1)根据n=m/M=N/N A=V/Vm计算;
(2)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3)硫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转移4e-;
【详解】
(1)现有标准状况下五种物质:①44.8L甲烷(CH4)②6.02×1024个水分子③196g H2SO4④0.5mol CO2,物质的量分别是:①44.8L/22.4L·mol-1=2mol,原子数为2mol×5=10mol;②1.204×1024/6.02×1023mol-1=2mol,原子数为
2mol×3=6mol;体积为2×18g·mol-1/1g/ml=36mL;③196g H2SO4的物质的量为:196g/98g·mol-1=1.5mol,原子数为1.5mol×7=10.5mol;④0.5mol CO2,原子数为1.5mol×3=4.5mol;体积为1.5mol×22.4L·mol-1=33.6L。
它们中含分子数最多的是(填写序号,下同)②,原子数最少的是④,体积最大的是①。
(2)①CO2 溶于水生成碳酸能导电,但不是本身电离,故属于非电解质;
②Na2CO3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NaOH 固体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④CaCO3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⑤CH3COOH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⑥NH3·H2O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⑦乙醇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
⑧液态氯化氢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属于电解质的有③④⑤⑥⑧;非电解质的有①⑦。
(3)硫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转移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