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最新新版颅内压增高病例PPT-PPT文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性脱水:甘露醇;
利尿性脱水:速尿。 ➢ 肾上腺皮质激素; ➢ 冬眠低温疗法。
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主要是内科治疗。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jìnxíng): 1.急症处理:病人进入急诊室后,应尽快地对病情作出估计。 昏迷病人呼吸道的阻塞是常见的,要及时处理。保持呼吸道的通 畅,不但有利于防止呼吸系统的感染,而且通畅的呼吸道有利于 颅内静脉的回流与颅内压的降低。此外,对脑外伤颅内压增高的
正常压力范围:
成人为80/180mmH2O(6/13.5mmHg); 儿童为50/100mmH2O(3.7/7.4mmHg)。
侧卧(cè wò),腰椎穿刺
颅内压增高:>200mmH2O(15mmHg)。
第十八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二)分类
Ito等根据CT所见脑受压程度的不同将弥漫性脑肿胀分为 三度:
5.ICP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出血Leabharlann 感染第十六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系统讨论]
一、临床问题
脑外伤后弥漫性肿胀的定义至今无统一意见。yoshino等提 出脑肿胀可包括脑血管扩张或脑水肿或二者并存。由于二 者均可导致(dǎozhì)脑组织广泛性肿大与容积增加。如果说弥 漫性脑肿胀仅指广泛性脑血管扩张或只是指弥漫性脑水肿 ,则更易导致(dǎozhì)混淆。这可能正是文献在诊断方面出现 混乱而未能统一的原因。
第十九页,共六十七页。
(三)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三联征
代 期偿
➢ 无明显颅压增高的症状;
➢ 病变性质、部位和发展速度。
(dài chánɡ)
头痛
呕吐
视乳头(rǔtóu) 水肿
➢ 颅内容增加超过颅腔代偿;
早
➢ 逐渐出现头痛、呕吐症状;
期
➢ 如及时解除病因预后良好。
➢ 明显的颅内压增高“三联症”;
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Kabayashi的一组格拉斯哥昏迷分级在8分以下的脑外伤患者在连续
CT扫描时,发现31%的迟发性颅内血肿,其中4/5为脑内血肿
。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颅脑外伤急性期连续CT扫描有时是 需要的。 局灶性脑挫裂伤常同时伴有局灶性的脑水肿与小的脑内血肿。若 经非手术治疗,颅内压仍逐渐增高,表明水肿与血肿范围(fànwéi)
一般认为脑血管扩张CT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而脑水肿则
为低密度。这对指导治疗方面重点采用收缩血管的措施拟或应用 抗脑水肿制剂是有意义的。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2.颅内压监护:
颅内压监护在脑外伤的应用目前已为国外多数神经外科 中心完全接受。CT主要是提供病理解剖的变化,而颅内压
①轻度:脑室脑池变窄; ②中度:除脑室脑池变窄外,外侧裂和皮层脑回消失;
③重度:同中度外,中脑周围的脑池消失。
(三)临床表现
脑肿胀本身没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表现主要 取决于原发性脑损伤与所产生的颅内高压的程度。由于 脑肿胀导致脑容积增加故常伴有急性颅内高压症状。主 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常伴有烦躁不安。严 重者可出现脑疝,危及(wēijí)生命。
第七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伤后的第5日,颅内压基本趋向正常。经继续观察颅内压正常 24小时后,即伤后第6日停止(tíngzhǐ)颅内压监护。本例入
院后伴有明显烦躁不安,曾给予冬眠I号半量肌注,每8小 时一次,共4日。在治疗期间,每日补液约20002500ml。每日静脉给予地塞米松10-20mg,共一周。其 他处理包括抗感染、止血药物及促神经细胞代谢药物 等的应用
第八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本例于伤后第10天再次CT扫描,发现脑室系 统恢复正常,但在右侧颞叶与额叶可见低密度 区,CT值23-26Hu,边界不清。
经上述综合处理后,患者逐渐恢复。伤后 第一周时,意识恢复,但伴有精神(jīngshén)症状 ,经给予氯丙嗪等药物后,精神(jīngshén)症状消 失,于2010年7月29日痊愈出院。
密度区,推测当时出现脑肿胀的原因,以脑血管扩张的可
第十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能性大。一般认为脑血管扩张CT值多为等密度或高密度,而 脑水肿则低密度。本例在伤后第10天CT复查,结果发现仅在
右侧额叶与颞叶有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揭示尚有残余的脑 水肿,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受伤当时左枕部着地而发生右侧额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病例(bìnglì)摘要 女性 24岁,未婚,干部, 入院日期:2010,7,11下午3时急症入院. 主诉 家属代诉:头部摔伤后一天,伴有神志不 清,呕吐。 现病史 入院前一天上午10点不慎从行驶中的三 轮摩托车上摔下,受伤机制不详,当即昏迷,未 呕,无抽搐。1小时后送至本院。体查患者神志 浅昏迷,瞳孔等大,光反应好,其他检查无特殊 ,留急症室观察。
监护及各类诱发电位的应用则可提供颅内病理生理的变化。
严重脑外伤后3-5日内病情变化很大,且颅内压的高低与格
拉斯哥昏迷分级和生命体征之间缺乏始终一致的相关性,因 此(yīncǐ)对昏迷患者判断颅内压的高低主要依赖于颅内压监护 。这对追踪病情变化,随时修订诊疗计划与措施及推断预后 均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X线平片
病因诊断
三联征
定位 (dìngwèi)诊 断
颅内压监护
腰椎 (yāozhuī)穿 刺
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四)鉴别诊断
弥漫性脑肿胀主要应与颅内血肿与局灶性脑挫裂伤进行鉴别。颅脑外 伤后早期的颅内血肿与局灶性的脑挫裂伤以及弥漫性脑肿胀均可伴有 颅内压增高。在颅内压监护情况下,若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即应高度
T、P、R、BP均正常。重病容,躁动不安。左后枕部可扪及3
×3×1cm大小的头皮血肿,面部有多处软组织擦伤。 心肺与腹部无异常,脊柱与四肢正常。耳、鼻无血液及 其他液体流出。
神经系统检查:
神志(shénzhì)朦胧、躁动,检查不合作。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
CS):11分(睁眼2、语言4、运动5)。瞳孔等大 ,3:3mm,光反应灵敏,其他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四
肢活动对称有力。四肢对痛刺激感觉灵敏,深浅反射存在 ,未引出病理征。
第四页,共六十七页。
第五页,共六十七页。
第六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夜间12点及凌晨4点又出现颅内压高达4.6-6kPa(3744mmHg),均快速静滴20%甘露醇125ml,使颅内压下降至
3.8-4kPa(26-30mmHg)之间, 12日上午8时半颅内压又复上升至4-6kPa(30-44mmHg),继
第二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伤后3小时许,患者出现呻吟、烦躁、间呼头痛, 且伴有呕吐多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下午5 时行头部CT检查,报告为“弥漫性脑肿胀、 左枕骨(zhěngǔ)骨折”,于次日下午3时收入病 房。
第三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有关病史。 一般体查:
第十七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一)颅内压定义
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血液三种内容物 ,当儿童颅缝闭合(bì hé)后或成人,颅腔容积是 固定不变的,约1400-1500ml,颅腔内容物 使颅内保持一定压力,就是颅内压。
颅内压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第十三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第十四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监测颅内压的意义
1.术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持续监测,病理分析价值高,
判定手术时机;正确的指导脱水剂的应用-甘露醇。
2.术中使用颅内压监护,利于颅脑创伤病早期鉴别,指导临床正 确采取治疗方法, >20mmHg时,应给与高度重视,及时采
在逐渐增大,则应行特殊检查(如CT)后,考虑手术治疗。
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治疗 (五
(zhìliáo)
病因治疗
➢ 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如切除颅内肿瘤、清除颅内血肿 (xuèzhǒng)、穿刺引流或切除脑脓肿、 控制颅
内感染等。
对症治疗
➢ 脱水:限制每日液体入量:
适当控制入水量与药物治疗)。
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③对症与支持疗法,应用止血剂与预防(yùfáng)感染等综合措 施 ④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定时记录意识、瞳孔、脉 搏、呼吸、血压和体温的变化,并作好随时开颅手术的准 备;以便对可能发生的迟发性颅内血肿,及时进行手术治 疗。
警惕颅内血肿的可能。CT扫描无疑能直接地显示病变的性质与 位置,从而能在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危象之前作出确切的诊 断与进行手术治疗,则将大大地降低病死率与残废率。在无
CT设备的条件下,可根据受伤的方式,脑超声波检查或脑血管造 影术确定(quèdìng)诊断与治疗。
此外,尚应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这种颅内血肿是指第一次CT扫 描时未发现,而是在伤后几小时、数日甚或数月再发现者。
取更加积极、综合、广泛的治疗方法。
3.术后使用可以预防(yùfáng)出血以及脑水肿的大面积发 生
第十五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4.评价预后
ICP≥ 25mmHg(3.3KPa)重残率增高 ICP≥ 40mmHg(5.3KPa)重残率及病死率增高 ICP≥ 60mmHg(7.9KPa)等于(děngyú)死亡
续用20%甘露醇125m1静脉滴注,维持颅内压在
2.8kPa(20mmHg)左右,药物滴速随颅内压水平(shuǐpíng)调节,
一般滴速为80滴/分钟即可维持颅压在正常范围。
晚上9时停药后,颅内压又上升,压力水平一般在3-3.8kPa(22-
29mmHg)之间,仍用20%甘露醇125m1静滴,每8小时重 复一次,共3日。
叶与颞叶更为严重的对冲性脑挫伤与水肿,以致伤后10日该 区仍有水肿的征象。
此外,颅骨(lúgǔ)平片未发现骨折可能因骨折线斜行, 由于骨片相重叠而未被发现。
第十一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二、治疗方面
本例确诊为脑挫伤伴有弥漫性脑肿胀,采用非手术治疗与颅内 压监护。其治疗措施主要有: ①一般处理:包括常规急救处理,如确保呼吸道通畅等,在护理 过程中避免引起颅内压进一步增高的各种原因,如保持适当的 体位(tǐ wèi),控制躁动,防止体温升高等。 ②通过颅内压监护,了解颅内压变化,与及时采用抗颅内高压的治疗(
第九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剖析] [分析判断] 一、诊断方面
本例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从行驶的摩托车上摔下,伤后有昏迷并伴有 呕吐。体查发现左侧枕部有头皮血肿。根据伤后立即发生昏迷并已持 续数小时不醒,伴有躁动,头痛(tóutòng),呕吐。因此初诊为脑挫伤,
但应警惕颅内血肿的可能。经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但脑室系 统、环池、四叠体池均变小,中线结构无移位等弥漫性脑肿 胀的征象。入院后给予颅内压监护。发现颅内压增高。因此 确诊患者在脑挫伤的基础上伴有弥漫性脑肿胀,又根据第一 次CT扫描检查(伤后7小时)发现脑室脑池系统受压且各层均未见异常
高 峰
➢ 头痛:晚间,晨起,呈喷射状;
期
➢ 不及时救治,脑干功能衰竭。
➢ 病情晚期,深昏迷;
衰
➢ 瞳孔散大,去脑强直;
竭
➢ 生命体征趋于消亡。
期
第二十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四)诊断要点
1.CT扫描是弥漫性脑肿胀的主要诊断手段,它能对活体 脑组织的血管扩张或脑水肿进行观察与研究:弥漫性脑肿 胀的CT扫描特点主要为脑室脑池变窄或消失,再根据CT值的 变化,判断脑肿胀的原因是脑血管扩张或是脑水肿所引起 (yǐnqǐ)。
病人应保持正确体位(一般床头抬高15-30°)、血压平稳、体温正
常、安静、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控制癫痫发作等,均应予以重视 。
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否则可使可逆的急性脑水肿变为不可逆的脑水肿。Kiatzo强调 在脑血管扩张的基础上产生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将血压控 制在正常或稍低的水平是很重要的,否则脑水肿将明显加 重。对急性颅脑外伤的病人,应同时(tóngshí)做好术前准备 ,以便需要时及时进行手术。
利尿性脱水:速尿。 ➢ 肾上腺皮质激素; ➢ 冬眠低温疗法。
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主要是内科治疗。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jìnxíng): 1.急症处理:病人进入急诊室后,应尽快地对病情作出估计。 昏迷病人呼吸道的阻塞是常见的,要及时处理。保持呼吸道的通 畅,不但有利于防止呼吸系统的感染,而且通畅的呼吸道有利于 颅内静脉的回流与颅内压的降低。此外,对脑外伤颅内压增高的
正常压力范围:
成人为80/180mmH2O(6/13.5mmHg); 儿童为50/100mmH2O(3.7/7.4mmHg)。
侧卧(cè wò),腰椎穿刺
颅内压增高:>200mmH2O(15mmHg)。
第十八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二)分类
Ito等根据CT所见脑受压程度的不同将弥漫性脑肿胀分为 三度:
5.ICP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出血Leabharlann 感染第十六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系统讨论]
一、临床问题
脑外伤后弥漫性肿胀的定义至今无统一意见。yoshino等提 出脑肿胀可包括脑血管扩张或脑水肿或二者并存。由于二 者均可导致(dǎozhì)脑组织广泛性肿大与容积增加。如果说弥 漫性脑肿胀仅指广泛性脑血管扩张或只是指弥漫性脑水肿 ,则更易导致(dǎozhì)混淆。这可能正是文献在诊断方面出现 混乱而未能统一的原因。
第十九页,共六十七页。
(三)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三联征
代 期偿
➢ 无明显颅压增高的症状;
➢ 病变性质、部位和发展速度。
(dài chánɡ)
头痛
呕吐
视乳头(rǔtóu) 水肿
➢ 颅内容增加超过颅腔代偿;
早
➢ 逐渐出现头痛、呕吐症状;
期
➢ 如及时解除病因预后良好。
➢ 明显的颅内压增高“三联症”;
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Kabayashi的一组格拉斯哥昏迷分级在8分以下的脑外伤患者在连续
CT扫描时,发现31%的迟发性颅内血肿,其中4/5为脑内血肿
。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颅脑外伤急性期连续CT扫描有时是 需要的。 局灶性脑挫裂伤常同时伴有局灶性的脑水肿与小的脑内血肿。若 经非手术治疗,颅内压仍逐渐增高,表明水肿与血肿范围(fànwéi)
一般认为脑血管扩张CT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而脑水肿则
为低密度。这对指导治疗方面重点采用收缩血管的措施拟或应用 抗脑水肿制剂是有意义的。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2.颅内压监护:
颅内压监护在脑外伤的应用目前已为国外多数神经外科 中心完全接受。CT主要是提供病理解剖的变化,而颅内压
①轻度:脑室脑池变窄; ②中度:除脑室脑池变窄外,外侧裂和皮层脑回消失;
③重度:同中度外,中脑周围的脑池消失。
(三)临床表现
脑肿胀本身没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表现主要 取决于原发性脑损伤与所产生的颅内高压的程度。由于 脑肿胀导致脑容积增加故常伴有急性颅内高压症状。主 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常伴有烦躁不安。严 重者可出现脑疝,危及(wēijí)生命。
第七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伤后的第5日,颅内压基本趋向正常。经继续观察颅内压正常 24小时后,即伤后第6日停止(tíngzhǐ)颅内压监护。本例入
院后伴有明显烦躁不安,曾给予冬眠I号半量肌注,每8小 时一次,共4日。在治疗期间,每日补液约20002500ml。每日静脉给予地塞米松10-20mg,共一周。其 他处理包括抗感染、止血药物及促神经细胞代谢药物 等的应用
第八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本例于伤后第10天再次CT扫描,发现脑室系 统恢复正常,但在右侧颞叶与额叶可见低密度 区,CT值23-26Hu,边界不清。
经上述综合处理后,患者逐渐恢复。伤后 第一周时,意识恢复,但伴有精神(jīngshén)症状 ,经给予氯丙嗪等药物后,精神(jīngshén)症状消 失,于2010年7月29日痊愈出院。
密度区,推测当时出现脑肿胀的原因,以脑血管扩张的可
第十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能性大。一般认为脑血管扩张CT值多为等密度或高密度,而 脑水肿则低密度。本例在伤后第10天CT复查,结果发现仅在
右侧额叶与颞叶有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揭示尚有残余的脑 水肿,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受伤当时左枕部着地而发生右侧额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病例(bìnglì)摘要 女性 24岁,未婚,干部, 入院日期:2010,7,11下午3时急症入院. 主诉 家属代诉:头部摔伤后一天,伴有神志不 清,呕吐。 现病史 入院前一天上午10点不慎从行驶中的三 轮摩托车上摔下,受伤机制不详,当即昏迷,未 呕,无抽搐。1小时后送至本院。体查患者神志 浅昏迷,瞳孔等大,光反应好,其他检查无特殊 ,留急症室观察。
监护及各类诱发电位的应用则可提供颅内病理生理的变化。
严重脑外伤后3-5日内病情变化很大,且颅内压的高低与格
拉斯哥昏迷分级和生命体征之间缺乏始终一致的相关性,因 此(yīncǐ)对昏迷患者判断颅内压的高低主要依赖于颅内压监护 。这对追踪病情变化,随时修订诊疗计划与措施及推断预后 均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X线平片
病因诊断
三联征
定位 (dìngwèi)诊 断
颅内压监护
腰椎 (yāozhuī)穿 刺
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四)鉴别诊断
弥漫性脑肿胀主要应与颅内血肿与局灶性脑挫裂伤进行鉴别。颅脑外 伤后早期的颅内血肿与局灶性的脑挫裂伤以及弥漫性脑肿胀均可伴有 颅内压增高。在颅内压监护情况下,若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即应高度
T、P、R、BP均正常。重病容,躁动不安。左后枕部可扪及3
×3×1cm大小的头皮血肿,面部有多处软组织擦伤。 心肺与腹部无异常,脊柱与四肢正常。耳、鼻无血液及 其他液体流出。
神经系统检查:
神志(shénzhì)朦胧、躁动,检查不合作。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
CS):11分(睁眼2、语言4、运动5)。瞳孔等大 ,3:3mm,光反应灵敏,其他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四
肢活动对称有力。四肢对痛刺激感觉灵敏,深浅反射存在 ,未引出病理征。
第四页,共六十七页。
第五页,共六十七页。
第六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夜间12点及凌晨4点又出现颅内压高达4.6-6kPa(3744mmHg),均快速静滴20%甘露醇125ml,使颅内压下降至
3.8-4kPa(26-30mmHg)之间, 12日上午8时半颅内压又复上升至4-6kPa(30-44mmHg),继
第二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伤后3小时许,患者出现呻吟、烦躁、间呼头痛, 且伴有呕吐多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下午5 时行头部CT检查,报告为“弥漫性脑肿胀、 左枕骨(zhěngǔ)骨折”,于次日下午3时收入病 房。
第三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有关病史。 一般体查:
第十七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一)颅内压定义
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血液三种内容物 ,当儿童颅缝闭合(bì hé)后或成人,颅腔容积是 固定不变的,约1400-1500ml,颅腔内容物 使颅内保持一定压力,就是颅内压。
颅内压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第十三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第十四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监测颅内压的意义
1.术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持续监测,病理分析价值高,
判定手术时机;正确的指导脱水剂的应用-甘露醇。
2.术中使用颅内压监护,利于颅脑创伤病早期鉴别,指导临床正 确采取治疗方法, >20mmHg时,应给与高度重视,及时采
在逐渐增大,则应行特殊检查(如CT)后,考虑手术治疗。
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治疗 (五
(zhìliáo)
病因治疗
➢ 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如切除颅内肿瘤、清除颅内血肿 (xuèzhǒng)、穿刺引流或切除脑脓肿、 控制颅
内感染等。
对症治疗
➢ 脱水:限制每日液体入量:
适当控制入水量与药物治疗)。
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③对症与支持疗法,应用止血剂与预防(yùfáng)感染等综合措 施 ④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定时记录意识、瞳孔、脉 搏、呼吸、血压和体温的变化,并作好随时开颅手术的准 备;以便对可能发生的迟发性颅内血肿,及时进行手术治 疗。
警惕颅内血肿的可能。CT扫描无疑能直接地显示病变的性质与 位置,从而能在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危象之前作出确切的诊 断与进行手术治疗,则将大大地降低病死率与残废率。在无
CT设备的条件下,可根据受伤的方式,脑超声波检查或脑血管造 影术确定(quèdìng)诊断与治疗。
此外,尚应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这种颅内血肿是指第一次CT扫 描时未发现,而是在伤后几小时、数日甚或数月再发现者。
取更加积极、综合、广泛的治疗方法。
3.术后使用可以预防(yùfáng)出血以及脑水肿的大面积发 生
第十五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4.评价预后
ICP≥ 25mmHg(3.3KPa)重残率增高 ICP≥ 40mmHg(5.3KPa)重残率及病死率增高 ICP≥ 60mmHg(7.9KPa)等于(děngyú)死亡
续用20%甘露醇125m1静脉滴注,维持颅内压在
2.8kPa(20mmHg)左右,药物滴速随颅内压水平(shuǐpíng)调节,
一般滴速为80滴/分钟即可维持颅压在正常范围。
晚上9时停药后,颅内压又上升,压力水平一般在3-3.8kPa(22-
29mmHg)之间,仍用20%甘露醇125m1静滴,每8小时重 复一次,共3日。
叶与颞叶更为严重的对冲性脑挫伤与水肿,以致伤后10日该 区仍有水肿的征象。
此外,颅骨(lúgǔ)平片未发现骨折可能因骨折线斜行, 由于骨片相重叠而未被发现。
第十一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二、治疗方面
本例确诊为脑挫伤伴有弥漫性脑肿胀,采用非手术治疗与颅内 压监护。其治疗措施主要有: ①一般处理:包括常规急救处理,如确保呼吸道通畅等,在护理 过程中避免引起颅内压进一步增高的各种原因,如保持适当的 体位(tǐ wèi),控制躁动,防止体温升高等。 ②通过颅内压监护,了解颅内压变化,与及时采用抗颅内高压的治疗(
第九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剖析] [分析判断] 一、诊断方面
本例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从行驶的摩托车上摔下,伤后有昏迷并伴有 呕吐。体查发现左侧枕部有头皮血肿。根据伤后立即发生昏迷并已持 续数小时不醒,伴有躁动,头痛(tóutòng),呕吐。因此初诊为脑挫伤,
但应警惕颅内血肿的可能。经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但脑室系 统、环池、四叠体池均变小,中线结构无移位等弥漫性脑肿 胀的征象。入院后给予颅内压监护。发现颅内压增高。因此 确诊患者在脑挫伤的基础上伴有弥漫性脑肿胀,又根据第一 次CT扫描检查(伤后7小时)发现脑室脑池系统受压且各层均未见异常
高 峰
➢ 头痛:晚间,晨起,呈喷射状;
期
➢ 不及时救治,脑干功能衰竭。
➢ 病情晚期,深昏迷;
衰
➢ 瞳孔散大,去脑强直;
竭
➢ 生命体征趋于消亡。
期
第二十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四)诊断要点
1.CT扫描是弥漫性脑肿胀的主要诊断手段,它能对活体 脑组织的血管扩张或脑水肿进行观察与研究:弥漫性脑肿 胀的CT扫描特点主要为脑室脑池变窄或消失,再根据CT值的 变化,判断脑肿胀的原因是脑血管扩张或是脑水肿所引起 (yǐnqǐ)。
病人应保持正确体位(一般床头抬高15-30°)、血压平稳、体温正
常、安静、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控制癫痫发作等,均应予以重视 。
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七页。
颅内压增高(zēnggāo)
否则可使可逆的急性脑水肿变为不可逆的脑水肿。Kiatzo强调 在脑血管扩张的基础上产生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将血压控 制在正常或稍低的水平是很重要的,否则脑水肿将明显加 重。对急性颅脑外伤的病人,应同时(tóngshí)做好术前准备 ,以便需要时及时进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