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思维实用方法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到理穷处文思泉涌来
——时事类材料作文说理思维探路
一、学情分析
高三同学经过近两年高中议论文的学习,已经熟悉了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并且在全文的构思中能够从“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角度层递思考。

但是作文分数仍旧在44分徘徊,原因何在?听听同学们的心声:“老师,每当看到作文题目发现自己准备的例子用不上,我就觉得很悲伤!”“老师,写作时我往往是提出一个观点,写了200字就把要说的话都说完了。

”可见,不擅长说理是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014广州一模以“校服”为讨论范围,更是暴露了学生的短板,事先准备好的素材都“无用武之地”,以往写作中“理不够,例来凑”写法,在这里碰了壁。

因此,必须重视思维水平训练,尤其是重点训练对某一个具体的社会、生活的问题的分析思考,议论文最核心的能力还是对问题的分析说理能力。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不时可以看见散落在文章各处的闪光思想,可见学生并非完全不会说理,但这些语丝片段往往是零散的,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距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整理一些能被学生迅速掌握的,便于操作的,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方法很有必要。

二、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
综上所述,本课的教学思路是:抓住此次材料作文“哄抢橘子”中出现的不善说理的问题,运用“讲练结合”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几种常见的说理角度,并能根据不同的作文材料加以灵活运用。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探究)
A.事实性知识
B.概念性知识目标1
C.程序性知识目标2
D.反省认知知识目标3
目标1:分析思考他人的作文片段;
目标2:自己归纳总结出说理的几种常见思路;
目标3:能运用所学对不同材料的作文进行多角度思考;
教学目标对应检测陈述
评估1:能否通过示例的材料归纳总结出说理思路
评估2:能否运用归纳的思路对其他材料作文进行多角度思考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为什么要寻找思维路径】
(1)本次作文出现的主要问题
题目回放——
青兰高速公路柳沟河收费站附近,两辆拉运橘子的货车先后发生侧翻,附近村民竟然闻风而动,一通哄抢。

有村民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大家都在抢,我为什么不抢”。

情急之下,现场警察鸣枪示警。

从出警到哄抢平息,整个过程持续了近6个小时。

据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公安局调查,被哄抢的橘子有1万多斤。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同学们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问题1:三个主要论证段为:“从众”、“贪小便宜”、“物权意识淡薄”,每方面各写了200字,每个观点还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经结束。

——蜻蜓点水,无法深入
问题2:三个主要论证段为:“哄抢的现象分析”——“原因是缺乏信仰”——“信仰的重要性”
——不能就中心论点深挖,越走越远
问题3:通篇就事论事,不能适当引申拓展。

——没有打开思路,广泛联系
3个问题貌似都不相同,但反映的是同一个实质:无法围绕同一个观点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分析思考,也就无法很好的说理。

(2)同学们的心声
学生1:老师,每当看到作文题目发现自己准备的例子用不上,我就觉得很悲伤!
——例子先行(素材积累固然是选择写作角度的参考,但首要是打开思路)
学生2:老师,写作时我往往是提出一个观点,写了200字就把要说的话都说完了,接下来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够800字。

——打不开思路,觉得无路可走
学生3:老师,有没有一些思维套路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打开思路呢?
——高三学生希望作文速成的现实愿望
(3)广州一模作文的启示
“理不够,例来凑”是许多同学写作的习惯。

但一模作文“关于在校服中涂画的思考”,这样的写作范围去哪里找典型素材?
如果再不转变思想,还是以旧模式应对新变化,自然是行不通的。

必须重视思维水平训练,尤其是重点训练对某一个具体的社会、生活的问题的分析思考,议论文最核心的能力还是对问题的分析说理能力。

44分左右的同学写作面对了一个瓶颈:文章内容缺乏深度与广度,如何提升作文分数?从我们同学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在议论文的深刻性和充实性方面进行努力,不失为一个上50分的好途径。

具体方法:强化说理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说理方法。

(二)探讨几种常见的思维路径
在我们做好审题立意,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后,该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理由呢?有没有一些常见的思维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把理说得更深刻而充分呢?也许同学们作文中的优秀论证片段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我们已经布置成课前作业请大家完成思考,现在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把你们总结的路径和大家分享一下。

【纵向思维探路】
以下片段是散见于同学们作文中的思想火花,通过归类总结分析,能够集思广益,给人启发。

我们姑且以“从众心理要不得”的观点为例,看看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观点:从众心理要不得
说理1:
说到底,这体现了国人“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正如此,我们得以安心的越过那道德的围栏,一如村民所说:“大家都抢,为什么我不抢。

”这么多人在做,未必会罚到我身上,于是哄抢他人财物变成了心安理得。

(邓安玥)
村民们带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才会放心抢夺他人财物。

可能警察不会把所有抢橘子的人都抓起来,可能法律不会对所有参与的村民判罪。

正如中国式过马路一样,只要凑齐一拨人,便可无视交通法规闯红灯。

集体行动不受罚,所以只要跟从大众一起行动,便可无视法律。

(卢迪勋)
具体理由1: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说理2:
“人们都抢,我为什么不抢?”一句理直气壮的反驳,归根结底是怕自己吃亏。

看着别人捡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生怕人有我无,于是也奔着自己的利益而去,全然不顾他人与社会,做出损人利己之事。

每个人的心里都只装得下自己,并以“别人这样了我为何不能”为万能借口,掩盖贪图利益的实质。

(张婧雯)红灯闪烁,国人却一窝蜂奔向对面,中国式过马路是国人从众心理的一个缩影。

这与村民们哄抢橘子是如出一辙的。

大家都这么干,我不干不是很吃亏吗?在利益的驱动下,从众氛围愈加浓厚。

大家都不愿意浪费时间,于是便可无视交通规则,一哄而过。

(江妮丝)
具体理由2:怕吃亏,图利益
说理3:
这次群众哄抢事件暴露的是法治意识的缺失。

翻到在地的橘子并不属于哄抢者,因此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物权的不尊重与践踏,更是一种触犯法律的行为。

经济社会的发展教会了人们如何去追求利益,但法治社会的滞后却令追求利益的手段变得简单粗暴。

陶行知先生说要“学做真人”,但最基本的法制建设都没有跟上,又何来
“真人”呢?(汤喆)
从众哄抢这种涉及道德问题的行为,在大家心中早有是非定论。

问题是,在法律法规执行力极弱的情况下,会向民众发出一个错误的信息:小错小犯罪不会受罚,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久而久之,人们就放胆去做。

因此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时,勿忘“道之以法,齐之以刑”(罗静汶)
具体理由3:法律法规不完善
说理4:
“中国式”的贪小便宜行为,不是中国特有,而是中国特别多。

然而这些无数次被人们诟病的问题不是应该追问我们的教育吗?我们某种程度上欠缺了唤醒人类良知的教育,陈思和曾在《新华文摘》上说“少了人文教育做根本,不仅是教育的不健全,也是民族的不健全”。

这种教育,不仅要放在学校中进行,更需要通过良好的社会风气来引导。

(马郑明)
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所监狱。

”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根本。

虽然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但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应试仍然居于重要位置,对学生人格、品德等的素质教育仍有待加强。

教育制度的弊端始终是这类从众哄抢事件不可忽视的因素。

(沈可)
具体理由4:良知教育的欠缺
【角度1】原因分析(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说理5:
让我们试想一下,“一人作恶,众人从恶”的社会将会如何:一个建筑开发商偷工减料,众开发商偷工减料,房子轻轻一震就倒;一小食店使用地沟油,众小食店使用地沟油,消费者健康受威胁;一官员贪污,众官员贪污,老百姓不堪重负……一人犯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人犯错千人鼓掌万人跟风,若每个人都以如此“从众”为准则,我们的明天该多么可怕!从众之害,犹如海啸,越卷越大,摧毁一切。

(杨荻佳)难道我们能忘记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家盲目从众,喊着超英赶美的口号炼出一大堆废铁的情景吗?难道我们能忘记在那黑色十年,失去理智的人们盲从大流,随意践踏他人尊严的历史吗?难道我们能忘记在中日钓鱼岛之争时,人们盲目从众加入游行队伍,肆意打砸抢掠他人财物的情形吗?一群没有良知的人组成的集体,就会变成可怕的猛兽。

(王超)
具体理由5:从众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角度2】弊端分析(利弊分析:目前的利弊/长远的利弊)
说理6:
当瓦尔河畔约翰内斯堡的官员纷纷窃取黄金时,仍有一个卡尔契夫在坚守;当众多教授为金钱名誉作出不实调查时,仍有冯骥才这样的学者为真正的民族文化奔走呼号;当众多国人在旅游景区做出种种不文明行为时,仍有众多的“黄渤”在默默捡拾国人乱丢的垃圾;运橘车翻倒时,我们可以去帮忙捡拾;有人摔倒时,我们可以去帮忙搀扶……不盲目从众,坚持正确的是非观念,甚至带头做符合良知的事情,才能让我们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林蔓菁)
总有一些人在“举世混浊”中不盲目从众,坚守着“我独醒”的道德底线。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是在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官场中对正直的坚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那是在明哲保身的潮流中对爱国献身精神的坚守。

他们以高尚人格屹立于历史中,亦给我们每个人以“正能量”。

让我们不会迷失自己,被疯狂的世界改变。

(李珊珊)
具体理由6:与不盲目从众对比
【角度3】正反分析
说理7:
从众不应是盲从、“从恶”,应是“从善”。

它遵循“一人做好事,人人行好事”的原则。

看到别人将附近的卫生打扫干净时,自己也会随手捡起脚边的纸屑;看到拥挤的车厢里别人给行动不便的老人让座时,自己也会自觉起身,再迎上一个善意的笑容。

它与盲从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出发点是“爱人”。

(苏紫韵)哄抢者的从众心理也能被很好的利用。

因为从众者也存在摇摆不定的矛盾心理,最终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关键要看有没有正能量的引导,若此时有人站出来行善,那么大家就跟着行善了。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人财物散落一地,大家不但不占为己有,反而纷纷帮忙捡拾。

如果我们在社会中宣扬爱,弘扬美,营造和谐的氛围,相信人们都乐于从“善”。

(楼禾)
具体理由7:从众不应从恶,而应从善
【角度4】辩证分析(一分为二)
追问1追问2
纵向思维路径小结:
事件材料(现象)——————观点(本质、根源、真相)——————多角度论证分析
角度1、原因分析(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角度2、利弊分析(目前的利弊、长远的利弊)
角度3、正反分析
角度4、辩证分析(一分为二)
【横向思维探路】
大家看看以下三组事例之间,有何异同?若在同一篇文章里运用会显得重复吗?
第一组事例:
一辆载棉花的半挂货车突然起火,火势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却引来当地30余名村民不顾熊熊大火争抢棉花;
一辆从宜昌城区开往兴山的运鱼车与一辆小汽车相撞,运鱼车上7000多斤鲜鱼撒满道路,当地一些村民趁着忙乱哄抢鲜鱼;
在兰州机场高速茅茨互通立交上,一辆运橘车失控发生侧翻,柑橘散落一地,路过行人边抢边吃……
第二组事例:
排队上车,本来秩序井然,有几个人挤了,许多人都会一拥而上;红灯还在闪烁,只要有人带头穿行,原本站着的人几乎都会跟着前行;西湖风波亭前的草坪播下了新绿,旁边竖着一个“茵茵绿草,踏之何忍”的牌子。

一个月前到西湖边晨练,发现嫩草中间不知谁为了抄近路踏出了第一行脚印。

今天再去,发现那行脚印已变成了明晃晃一条小路!
第三组事例:
为什么“文化大革命”时,有那么多原本善良的人会疯狂介入?为什么“大跃进”时,有那么多稼穑了一辈子的庄稼老把式跟着亩产放“卫星”?为什么明明知道贪污腐败不对,却有那么多干部“落马”?
异:外在表现不同
同:内在本质相同
它遵循的思维过程是:社会现象——本质(一般规律/真相、根源、道理等)——更大范围的现象
是否重复:不重复,内在逻辑形成由小到大的递进关系
横向思维路径小结:
2012高考实用文《寂寞出学问》中写道:“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观点具有启发性
社会现象——本质(一般规律/真相、根源、道理等)——更大范围的现象
特殊事件——普遍道理——一般事件(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身份……)
因此,我们写作时,心中要有坐标系,纵路横路结合,纵横驰骋,写出深度和广度。

【佳作欣赏】
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做一滴纯净的“小雨滴”》为例,学习其纵横结合的综合写作思路。

(例文参看学案)
温馨提示:
勤思才能善思,平常应多练习;
思路并非唯一,切莫生搬硬套;
积累是源头活水,需要勤于积累;
(三)学以致用——行到理穷处,文思泉涌来
2014韶关一模作文
据报道,2013年12月3日,高中女生琪琪从陆丰望洋河桥上跃下身亡。

前一天,因怀疑她偷窃服装,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微博求人肉搜索。

很快,琪琪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她成为身边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的对象。

对此,网上议论纷纷。

网友甲:“琪琪对生命不负责任,选择自杀来逃避人生中的坎坷不可取。


网友乙:“店主只是怀疑就在网上发布她人图片,怎能这样呢?”
网友丙:“网友们仅凭一面之词就实施人肉搜索,曝光别人信息,这是一种网络暴力。


网友丁:“同学们只根据网络信息就对琪琪乱加指点评议,最终也害了琪琪。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我们姑且以“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拒绝网络暴力”为观点,尝试运用以上方法,打开思路,多角度论证观点。

【说理参考】(来源:考场学生佳作)
角度1:原因分析(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示例1】我们必须清晰公正地审视,造就这一人肉搜索的妖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自身亦是一大推手。

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科学技术以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速度飞速成长,这也成了人肉搜索产生的条件。

网络自进入中国已有20多年,对网络环境的管理规范,政府也在探索之中,这更是给人肉搜索的成长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然而真正将它妖化的原因其实在于我们。

人们科学修养提升了,而道德修养却没跟上。

多了才子,少了智者;多了人云亦云,少了坚持真理;多了盲目跟风者,少了深入探索;多了浮心躁气,少了凝神静气。

于是,一个缺乏思考的看客群体的出现妖化了人肉所搜。

自认为伸张了正义,殊不知自己已然化身为网络暴力的一分子。

【示例2】网络暴力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固有的社会根源。

要想防止网络暴力的发生必须找准其社会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个人素养偏低以及权利义务意识不强是网络暴力频出的原因。

店主未查实真像就把琪琪的个人信息曝光是一种义务缺失的表现,应当谴责;同学只根据网络信息就乱加评论更是义务缺失和素养偏低的表现。

人云亦云,不分清是非,不加思考就评论他人,给人们造成心理负担,致使人们感到社会黑暗无光。

这些不道德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谴责和更正。

角度2:利弊分析(目前的弊端、长远的弊端)
【示例1】若不对人肉搜索这一妖猴戴上金箍,让其肆意作恶,其患无穷。

首先,会对当事人身心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正如琪琪一般,至会夺宝贵。

再者,会让不法之徒有机可趁,话说,“秦火火”“立二拆四”等“谣”动中国的人若利用此“妖术“,其后果不堪设想。

更甚者,“妖猴”会在社会之中散发戾气,当戾气的火星弥漫在社会之中,小小的摩擦也会造成“核爆炸”般的危害。

在孩童的眼中,不再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而是针锋麦芒的光景,悲哉!
【示例2】网络暴力的危害猛于虎也,需要我们谨慎对待。

像琪琪这样被网络暴力逼害的人还不少。

斯诺登介入了美国政府监听民众的丑脸,民众的一举一动都被政府监听着,这是多么可怕呀,也就是说你的生活全部都掌握在政府手中,你还有什么自由可言,个人隐私完全没有,这不是一种网络暴力吗?网络暴力使我们失去了隐私,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民主。

试想,当网络暴力泛滥时,或许社会秩序也会颠倒,人们将在各种舆论压力下生活得万分恐惧,人们将在暗无天日的社会中苟且偷生,毫无尊严自信可言,这样的生活有意思吗?这还叫什么和谐社会?
角度3:正反分析
【示例1】网络确实是需要人性的温暖,而且只有每个网民都合理上网,心存善念,网络才会成为人们温暖的交流平台,才能推动社会的正能量的传播。

例如湖南一网民朱某利用网络平台呼吁人们参加社会义工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浙江一对夫妇的儿子遗失助听器,人们在网络上自发进行帮助,全城寻耳,最后“耳蜗”失而复得;福建一对夫妇在工作中遗失血汗钱六千,是网络的力量让他们找回血汗钱。

角度4:辩证分析(一分为二)
【示例1】网络是否就意味着一切好处一无坏处呢?网络是由人搭建的交流平台,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台供人类操作的机器,它毫无感情。

但是,如果我们合理使用网络,遵守国家法律文明上网,那么这台机器就是富含人情味儿的;倘若我们肆意在网上发表恶言恶语,传播谣言,那么网络就是在助纣为虐,让世界变成邪恶世界,传播负能量,造成人性冷漠。

(四)【课后延伸】
经过以上充分思考后,能否形成一篇篇佳作呢?课后阅读韶关一模考场优秀例文,学习如何把思路落实到整篇文章!(附:例文在学案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