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水库湿地及水生态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第2期2010年 3月
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 oecol ogy Vol .3,No .2 Mar .,2010
收稿日期:2009-08-17 收修改稿日期:2009-09-19
作者简介:丁金水,1965年生,江西赣县人,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原水利渔业、水生态研究工作。

E -mail:djs2004878@sina .
com
青海高原水库湿地及水生态保护研究
丁金水1
,林建新1
,古嫩凯2
,周存兰3
,汪海军1
,简成功
1
(1.青海省水利厅水利管理局,青海西宁 810001;2.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青海西宁 810001;
3.青海省乐都县水务局,青海乐都 810700)
摘要:介绍了青海高原水库湿地的基本状况。

针对水库湿地区域水土流失、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调配、土著生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体污染、湿地管理缺失等问题,提出了构建“五大”体系(组织管理及保护监督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工程体系、科技和监测评价体系和投资保障体系)以加强水库湿地保护,加强“三大”管理(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管理)以改善和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青海高原;水库湿地;水生态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075(2010)02-0009-08
青海省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地区,复杂的地质变迁和水系发育,造就众多的江河和湖沼,有
“中华水塔”之称,自然湿地资源丰富,且地理环境特殊,气候干燥寒冷,生物区系独特,生态极为敏感和脆弱。

青藏高原的生态影响不仅是局部性的,而且可延展为洲际性的。

1971年在伊朗朗姆萨尔通过的《湿地公约》对
湿地的概念作了明确界定。

湿地是指适宜喜湿野生
生物生存具有较强生态调控功能的潮湿地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河口三角洲、滩涂、沼泽、湿草甸等常年积水和季节性积水地域。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社会、经济功能,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美化和改善环境、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享有“地球之肾”和“生命摇篮”之美誉。

水库湿地是人为对自然的河流湿地区域性改变或重塑的产物,是重要的人工湿地,是人为影响局部生态环境的基本方式之一。

水库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调节河川径流和补充地下水、调节区域气候和固定二氧化碳、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等方面;通过灌溉影响农田、林地、草场生态;通过水力发电减少矿物能源和薪柴的使
用,维护自然生态等。

湿地与水生态环境直接相联、密切相关,水是湿地与水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的纽带,它既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子,也是水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湿地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环境是湿地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没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也就没有健康完整的湿地。

我国湿地资源相对丰富,也有较多的学者对湿
地及其保护作了研究,如陈宜瑜(1995)、左东启(1999)、王学雷等(2002)、鞠美庭等(2009),部分学
者(左东启,1999;王学雷等,2002)对水库等人工湿地的保护提出了一些观点。

之前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理解的偏差,水库湿地并未与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列入同等地位而引起足够重视,水库湿地及相关的水生态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对青海水库湿地状况及其保护对策进行分析。

1 青海高原水库湿地基本情况
1.1 水库概况
据统计(青海省水利厅,2008),到2007年底,
青海省境内已建成小(二)型以上水库173座,其中:特大型水库4座,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2座;水库设计总库容314.8亿m 3
;正常蓄水位可形成水域面积约4.5万h m 2。

按河流暴雨径流汇集和库尾泄、渗流汇集区域计算,青海水库湿地面积约6.8万h m 2。

另外,全省还建有涝池432座,总库容0.1亿m 3
,水域面积共计约150hm 2。

按水库供水主要用途区分,电站型水库25座,其中大型以上5座、中型6座;调节型水库2座,大型1座、中型1座;农牧灌溉型水库145座,其中中型5座;综合型水库1座,为大型。

1.2 水库湿地地表覆盖类型
青海水库坐落地海拔高程1800~4200m,水库湿地周边地表构造复杂,各水库间差异较大,表层覆盖多样,高原地貌特征明显。

水库区间地表层覆盖主要有高寒草甸型(如黄河源水库)、高原草地型(如东大滩水库)、林灌植被型(如黑泉水库)、风化裸露型(如小干沟水库),与其对应的是水库湿地生态功能发挥强弱排列为:林灌植被型-高原草地型-高寒草甸型-风化裸露型。

青海境内部分大、中型水库湿地功能发挥的基本评价见表1。

表1 青海高原部分水库湿地功能评价
Tab.1 Functi ona l a ssess m en t of so m e reservo i r wetl ands i n Q i n gha i Pl a teau
水库名称海拔/
km
库容/
亿m3
地表覆盖类型水库湿地功能发挥
林灌草地草甸裸露
物质
循环
生物多
样性
调节
径流
调节
气候
净化
水质
灌溉发电
功能
评价
龙羊峡 2.6247△△++++++++++3++明显李家峡 2.216.5△△△++++++++++3++明显公伯峡 1.9 6.2△△△+++++3++一般黄河源 4.225△△++++++3+一般温泉 3.9 2.5△△+++++++33一般黑泉 2.7 1.8△+++++++++3+明显东大滩 3.00.26△+++++++++3-明显黑石山 2.90.32△△+-++++++一般大南川 2.40.13△++3-++-一般南门峡 2.50.18△△++++++++3明显尼那 2.30.26△△-----3+弱小干沟 3.20.1△-----3+弱乃吉里 3.10.25△-----3+弱 注:“++”作用强,“+”作用一般,“-”作用弱,“3”无此功能;“△”存在此类型地表覆盖。

在黄河干流梯级水库中,有2个紧密水库群,其上一级水库尾水距下座水库回水不超过10km,即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水库群和李家峡-直岗拉卡-康杨-公伯峡水库群。

各水库单例分析,尼那、直岗拉卡和康杨均为电站式中型水库,蓄水均靠上一级水库的下泄,水库集雨区域小,地表覆盖类型均以裸露为主,水体交换频率高(年均超过5次),营养物质流失较快,被生物有效利用的程度低,形成不了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化,因此,其湿地功能较弱,与同为中型水库的东大滩和南门峡水库差异较大。

从水库群湿地来看,无疑将增强水库群总体的湿地功能。

1.3 生物类群
与自然湖泊型湿地相似,水库湿地为水禽、喜水植物、水生动植物等提供了栖息生存场所,为物种保存和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青海水库湿地土著生物种群区系独特,不少品种为青藏高原特有,各水库也有区别。

青海水库中常见的水禽主要有鱼鸥、棕头鸥、野鸭、麻黄鸭、赤麻鸭、绿头鸭、鱼鹰、鸬鹚、鹭、鹳、鹤、天鹅等(冼耀华等,1964);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眼子菜、水毛莨、荇菜,以及刚毛藻、轮叶藻、狐尾藻、水绵等大型藻类;耐湿植物有藏嵩草、水嵩草、苔草等(青海省农业资源办公室等,1998);主要鱼类有弓鱼、雅罗鱼、鮈、裸鲤、裸裂尻、扁咽齿鱼、骨唇鱼、裸重唇鱼、高原鳅、黄河鲤、黄河鲫等(武云飞等,1992);引入鱼类有麦穗鱼、草鱼、鲢、鳙、鲤(亚种)、鲫(亚种)、池沼公鱼、虹鳟、高白鲑等;其他水生动物有水獭、水生昆虫、钩虾、豆蚬、水丝蚓、摇蚊幼虫等。

2 水库湿地及水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2.1 水土流失加重
青海部分水库集雨区内,垦耕过度、草场超载,涵养水源植被破坏,使区域土地、草地的退化、荒漠化、沙化、碱化趋向加大,风力侵蚀作用加强,受暴雨、沙尘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影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水库淤积加重,区域干旱化倾向益显,河流断流或消失现象增加,影响水库集雨区域的生态平衡,水库湿地面积萎缩、水资源生态调蓄功能减弱。

以青海省内最大的水库———龙羊峡水库为例。

龙羊峡水库是以发电为主的特大型水库,1988年建成发电,设计库容247亿m3,最大蓄水面积约3.3万h m2,龙羊峡以上(黄河)流域面积约10万k m2。

位于龙羊峡水库左岸集雨区的共和盆地,土地及草场的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塔拉滩地区沙化面
01第3卷第2期 水生态学杂志 2010年3月
积日益扩大,人退沙进,已形成一片沙漠。

共和盆地的主要河流恰卜恰河(黄河一级支流,注入水库),在其径流由1995年的4068万m3减少到2007年的3500万m3的情况下,输沙量由38万t/年增加到50万t/年。

据水库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测算,黄河干流水流含沙量由1995年的0.68kg/m3增加到2007年的0.75kg/m3,入库泥沙年淤积量增加约100万t;由于气候干旱化趋向,自水库建成以来,水库上游黄河二级支流中,已有20多条常流河变为季节性河流,10多条河流已消失,成为砂石荒滩;黄河入库水量比建库初期(年约185亿m3)年均减少约1.5%,自水库蓄水20年来,从未达到设计库容,除4个年份(2005年最高为188亿m3)外,其余年份均在设计库容的60%(即150亿m3)以下低水位运行。

水库电站发电负荷降低,达不到设计效益。

水库湿地功能没有很好发挥,水资源生态调蓄功能减弱。

在青海其他地区的水库中,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河流来水减少和淤积问题,特别是地处相对干旱地区和集雨区域地表以裸露型为主的水库中,大多数的死库容实际淤积完时间比设计时间提前3~5年。

一些原本可以开展渔业的水库因淤积问题而无法开展;一些水库没有水生植物、鱼类及鸟类栖息,浮游生物量在0.1g/L以下,可视为没有生物气息的大蓄水池,不具有水库应有的湿地功能作用。

例如:合群水库、赛西水库、英德尔水库、怀头他拉水库、大水水库等。

2.2 生物资源不合理利用
高原水库湿地生物种群区系独特,生物资源利用的不科学和不法捕猎,更易造成水生态失衡。

一是水库集雨区域草场过牧、林灌木砍伐,涵养水源功能降低,水土流失致河床和水库淤积加重,湿地萎缩,湿地生物生存、栖息空间被压缩。

河流水流量减少或断流,影响洄游性鱼类的上溯产卵和索饵。

二是盗捕、盗猎现象使鱼类、鸟类等资源受到破坏。

在水库上游鱼类产卵和索饵洄游河道,使用药毒、电击等方式捕鱼,一些流量较小的河段中,鱼类几乎被捕绝。

在水库湿地水禽栖息区域,使用网、药毒、枪射等方式猎鸟,以及捡拾鸟蛋、捕抓幼鸟等,导致一些水库栖息鸟类种群数量减少。

三是区域外生物引入,挤占土著生物的生存空间。

当然建库筑坝本身会影响部分土著类群的原生态,但区域外生物引入的不科学,对部分土著生物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可逆的。

过去,省内有部分水库从外省(区)或国外分别引入鲢、鳙、草鱼、鲤(亚种)、鲫(亚种)、团头鲂、虹鳟、金鳟、池沼公鱼、大银鱼、高白鲑、泥鳅和麦穗鱼(引种时带入)等鱼类,在水库(含网箱)或池塘中增养殖,除团头鲂和大银鱼外,其他品种均能适应当地水生态环境,增添了水生物品种,但也产生了相应的水生态平衡问题。

省内水库引入的品种以浮游生物和杂食等温和食性的鱼类较多,在水库土著鱼类中同样以温和食性的鱼类较多(如裸裂尻和高原鳅类),水体生态系统中总能量没有增加,同食物链层的种类间竞争性增强,食物份额被挤占,土著种群由于生物竞争性较弱,导致其种群数量的减少,但对于上一层食物链环节的生物影响较小。

例如东大滩水库(水面积约200hm2),1989~1991年每年捕捞黄河裸裂尻商品鱼均在2t左右,1988年自辽宁移植引入池沼公鱼(受精卵),1995年以后形成稳定的自繁种群,年可捕捞产量2.5~3t,同期,黄河裸裂尻商品鱼的可捕量下降至每年不足0.5t。

由于池沼公鱼属水体上层生活的小型鱼类,水禽等较易捕食,水库中栖息鸟类的数量比1995年以前明显增多。

省内有龙羊峡水库等采用网箱养殖凶猛肉食性的虹鳟,凶猛肉食性鱼类的一旦进入库区水域,对处在食物链下一层的鱼类构成直接的侵食,一些群体繁殖力较低、初繁鱼龄较长的土著鱼类所受危害性更大。

1997年8月,由于水面大风和管理不善,龙羊峡水库一个网箱(125m3)的虹鳟约10t(平均规格约0. 5kg)全部逃逸至水库中,此后,库区和下游贵德县(相距约80k m)河段中不时有被抓捕的虹鳟个体(多在2kg以上),2002年7月一当地居民在库区钓出14.7kg的虹鳟,能捕出如此大的个体说明其对水域中其他水生动物的侵食作用巨大。

虽然无人因此对水库水生物的后续影响作调查评估,但如果水生态环境(含上游河段)符合虹鳟自然繁殖生态而产生自繁群体,将对黄河区段(含水库)的其他鱼类种群的保护和水生态平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难于弥补的生态损失和高原水生物种资源的丧失。

2.3 生态用水得不到保证
省内有少数水库因集雨区域内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过度从河流中截水或开采地下水,使水库湿地水文情势受到威胁,水库湿地萎缩,入库水量减少,向下游供水减少,水库设计效益得不到发挥,水库供水区域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

例如南门峡水库(1984年建成),区域植被良好,设计库容1840万m3,集雨区内有1个乡镇,由于人口的自然
11
2010年第2期 丁金水等,青海高原水库湿地及水生态保护研究
增长,土地耕种面积扩大和工矿业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加,致南门峡河入库水量趋势性降低,2000年以后,即使雨量充沛的年份,蓄水量最多也只有900万m3左右。

水库蓄水不足使下游近4000hm2农田灌溉受到影响。

在水资源利用中,全省农业用水约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有4座中型水库和全部小型水库的供水主要用于灌溉。

水的利用率低,只有20%~40%;灌溉方式落后,基本为大水漫灌,用水量8250~115万m3/h m2。

另外,部分地区水质矿化度较高,大水漫灌往往还导致土地的次生盐碱化,影响受灌区的农田和林草地生态。

例如黑石山水库灌区,有些土地因次生盐碱较重,只能弃耕荒废。

灌溉和调节型水库的调蓄水不够合理,蓄水期在10月~次年4月,为了防汛,5~9月基本调至死库容或排空运行。

但从近20年的气象分析,全省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水库相对集中的海东、海南和海西地区),降雨偏少或干旱年份约占70%,正常年份约占15%,偏多年份仅约占15%;除局部小区域短时暴雨形成山洪外,省内主要河流基本未产生超2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

结合区域特点,对水文、降雨等科学预测的能力还较低,从工程安全度汛考虑,5~9月的河流水资源不被蓄积,即使出现干旱,下游农作物、林灌木等也得不到浇灌;同期,也是水生物生长和水库湿地生态构建的黄金时期,由于水库在死水位以下(或空库)运行,正常蓄水淹没区(水域)的2/3消落裸露,原着生在浅滩、浅水区的水生植物死亡干枯,鱼类等水生动物生活空间受到压缩,或逆流而上,或随流出库而下,以鱼为食的水鸟也迁往别处。

水域面积减小,水体空间在阈值之下,水体降解自净能力降低,生物能蓄集减少,物质循环减慢,水库湿地生态功能时段性弱化或遭受损坏。

2.4 水质污染趋重
污染是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不仅使湿地水质恶化,而且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许多湖泊等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污染十分严重。

由于水库的人工调蓄使其受污染的累积效应没有自然湖泊、沼泽型湿地明显,青海多数水库坐落在偏僻地域,基本未遭受污染影响,总体来说,青海水库湿地污染问题并不明显。

但有部分水库的集雨区域人口相对较多,工农业生产发展及生活所需,加之防污措施、设施的不到位和缺乏,工矿业、畜牧加工和生活、医疗等废水、废弃物直接排放,建筑装潢涂料以及农林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残留,在风、雨和水流的作用下,冲积到水库,致使这些水库湿地受污染程度有加重趋向。

在这些水库中,龙羊峡水库(上临共和、贵南、同德3县城乡)、李家峡水库(上临贵德县城乡)、公伯峡水库(上临尖扎、化隆、同仁3县城乡)、东大滩水库(上临海晏县城乡和西海镇)和南门峡水库(上临南门峡乡等)所受的污染较为明显,尤其是东大滩和南门峡2座中型水库受污染影响更为严重。

严重的污染事件也有发生,例如:在东大滩水库,20世纪80年代后期,未经环评的情况下,地方部门在距水库约1km的西北区草滩上建设1座铬盐化工厂,废气随风四周飘散,方圆10多k m2的牛羊等牲畜采食受污染的牧草,牙齿熏黄发黑,严重的脱落;化工厂生产数年后,因污染问题1994年停产关闭,集中蓄集和堆放的废水和废物未作无害化处理,雨水浸泡溢散和渗透致入库河流受到污染;1996年1月,水库库区鱼类和坝后池塘养殖的虹鳟大量死亡,当时的水质监测铬超标3倍;2001年7月水质监测铬超标仍近2倍,该厂对周围草场和河流的污染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2.5 管理缺失,保护乏力
青海水库湿地的保护和管理还远未到位,水库湿地保护意识还很淡薄。

首先是认识上的不足,公众的湿地概念停留在自然湖泊、沼泽、河滩和海滩;即使是水利部门和管理单位也并未将水库作为湿地来看待,仅追求于工程效益,而忽视水库湿地功能和水生态保护。

青海已有几处自然湖泊、沼泽列为湿地保护区加以管理和保护,虽然水库湿地数量和面积(6.8万hm2)不少,有些水库湿地功能也较明显,但没有一处列为保护区。

二是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法制体系不完善,措施有限。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关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湿地保护的条款比较分散,且不成系统,法条相互交叉或重复的情况并存,难以很好发挥作用。

禁猎、禁渔、禁伐、防污、控制垦耕和过度放牧等保护形式发育不足。

三是缺乏管理协调机制,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粗放、水平低。

湿地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影响了湿地的科学管理。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在农林部门,水资源管理在水利部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在环保部门。

即使是一座小型水库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也基本涵盖这些内容,由于缺乏管理协调机制,形成不
21第3卷第2期 水生态学杂志 2010年3月
了合力,无法有效管理和保护湿地。

全省水库管理单位中,没有一家有生态专业人员、相应的机构和执法人员,也没有相关的经费列项;对水库湿地生态保护和管理手段极为有限,并处在低水平,只停留在“制”达不到“防”的要求,即发生问题才去“制”,而不是在出现问题之前加以“防”。

四是监测网络、评价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薄弱。

缺乏对湿地(含水库)资源和土地利用后的生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监测。

例如对污染的监测,监测网点极少,而且不同部门在使用的监测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差异,监测标准尚不统一,部门或单位之间尚缺乏信息资料共享机制。

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湿地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尚未对省内湿地(含水库)做出科学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湿地功能和效益评估大多以浅显直观的定性描述为主。

对高原湿地生态学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特别是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价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定量和系统的研究,对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也很少,满足不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湿地效益全面、系统、科学、准确评价和认知的要求,也制约了对湿地的科学保护和管理,影响了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水库湿地及水生态保护对策
从青海水库湿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

自然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变影响往往是相当巨大的和不可逆转的,如暴雨洪水、气候干旱、风浪侵袭等。

人为因素主要发生于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如对土地无序开垦和改造、森林和草地植被资源的过度砍伐和损毁,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污染物排放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相应对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健康的水库湿地生态系统,是青海高原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根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家林业局等,2000)的要求,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构建“五大”体系,保护水库湿地
3.1.1 组织管理及保护监督体系 水库湿地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生态系统,湿地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性强、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

应建立强有力的湿地保护组织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协调机制,统一协调区域或流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

不断探讨水库湿地的合作共管等新型综合管理途径,鼓励并引导当地民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工作。

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协作,采取协调一致的保护行动,加强水库湿地建设管理,有效保护水库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

同时,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联合执法和监督的体制,大力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大水库湿地保护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依法处理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打击肆意侵占和非法破坏湿地的违法犯罪活动,杜绝湿地区域内偷捕、盗猎现象,保障鱼类和水禽的生境安全。

在履行《湿地公约》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开展湿地优先保护项目合作。

充分发挥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维持水库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好秩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3.1.2 政策法规体系 应尽快制定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湿地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明确各级、各行业的机构权限以及管理分工,规定管理程序、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方法和程序等,为从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等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并将水库湿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利用规划、国际公约等与湿地立法协调一致,使水库湿地保护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同时,要尽快制定完善全省水库湿地保护的相关政策。

如水库湿地开发和利用中的有价补偿利用及生态恢复管理的政策;将水资源与湿地保护有效结合的经济政策;制定水库等人工湿地治理、开发的经济扶持政策;制定鼓励节约利用水库湿地自然资源和在部门发展中优先注意保护水库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在投资、信贷、项目立项、技术帮助等方面解决政策引导问题,保障水库湿地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3.1.3 工程体系 国内已有部分省(区、市)开展实践研究,利用鱼类等降解水体富营养化、移种水生植物改良和修复区域湿地等,取得一些成效,如昆明滇池、武汉东湖、北京密云水库(张如平,2005)等。

表明工程措施也是保护和修护湿地生态功能的有力举措。

从青藏高原生态的脆弱性和青海湿地的实际出发,根据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保护和恢复并举、全面保护和示范优先等原则,将水库湿地纳入全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中。

在全面规划湖泊、水库、河流等湿
31
2010年第2期 丁金水等,青海高原水库湿地及水生态保护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