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考冲刺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高考冲刺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6高一上·辽宁月考) 顾炎武说:“封建(指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 . 分封制是一种落后的政治制度
B . 郡县制是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
C . 顾炎武没有历史地看问题
D . 分封制带来诸侯的兼并,郡县制造成统治者专制腐朽
2. (2分) (2016高二上·泰州月考) 顾炎武指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与该观点相呼应的先秦儒家思想是()
A . “民为贵,社稷敬之,君为轻”
B .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C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 (2分)(2017·惠州模拟)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
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 .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4. (2分)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
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
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 . 审议决策之权
B . 监察百官之职
C . 上传下达之责
D . 专司行政之事
5. (2分)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 . 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 . 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 . 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 . 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6. (2分) (2019高一下·栾城期中)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从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
以上举措()
A .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7. (2分) (2019高二下·新宁会考)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的会议是()
A . 中共一大
B . 八七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八大
8. (2分) (2017高一下·南溪期中) 新中国成立后,外语主要以俄语为第一外语,从1960年代中期以后,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
这是我国当时()
A . 中国对外开放的需要
B .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9. (2分) (2018高二上·汪清期中)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的与时代倾向相吻合。
这里的“时代倾向”最可能是指()
A . 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
B .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
C . 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
D . 第二次工业革命
10. (2分) (2017高一上·和平期中)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最重要成果是()
A . 推翻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
B . 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 . 议会内部各派别实现联合
D . 确立了威廉和玛丽对英国的统治
11. (2分) (2017高二上·东台月考)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
①极为困难的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12. (2分)(2016·惠州模拟)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在访美时谈到:“我们知道就力量和影响来说,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真正管事。
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两国之间决定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即使可能不同意也不得不跟着我们。
”这反映了当时()
A . 两极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B . 美苏此时力量对比相对平衡
C . 苏联准备联手美国制约中国
D . 美苏两国停止争霸关系缓和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45分)
13. (10分) (2019高三上·牡丹江期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柯尔伯是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最信任和重用的大臣,在任内他先后颁发有关工业生产的法令达190项,通过给工场主发放贷款,封赐特权,颁发补助金,由国家出资兴建皇家和私人手工工场,招揽国外能工巧匠,发展手工业生产。
柯尔伯发现各封建领地设置重重关卡,于是建立了14个省的关税同盟,在同盟内部、撤销关卡,实行商品流通自由。
柯尔伯尤其保护法国对外贸易,支持建立对外贸易公司、发展对外殖民贸易,并通过外交途径与土耳其、英国等国签订商约、保护法国商人利益。
这些政策将重商主义发挥到极致,使法国经济在当时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分析柯尔伯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柯尔伯经济思想成为17、18世纪法国的经济政策的原因并简单评价柯尔伯经济思想的影响。
14. (5分)(2017·广安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8年9月,清政府处决“六君子”后发布上谕:“康有为首倡邪说,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
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
材料二:1901年1月,慈禧、光绪避难西安发布《变法上谕》:著军机大臣等,参酌中西政要,凡朝章国故,
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通限两个月,详细条议以闻。
再斟酌尽善,切实实行。
材料三:1906年9月,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唯有仿行宪法,唯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进行,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著内外臣工,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
(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5.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指出秦与汉初政治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汉高祖对秦制之失的分析是否正确。
他所制定的矫枉之策的推行有何影响?
(3)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指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举措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16. (10分)(2019·上饶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战后它有了一个谋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夺取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霸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这一地区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是日本。
日本在大战期间乘西方列强忙于欧战,大肆在远东扩张。
战争结束时,它几乎操纵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数而居第一位,英国被排挤到第二位,美国仅居第三位。
在巴黎和会上,日本又攫取了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德属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岛屿,加强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地位。
同时,《英日同盟》的存在对美国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因为一旦美日发生冲突,英日海军舰队的联合,将会在太平洋上置美军于不利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俄、德、法三国退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目标并简析其在会上是如何实现的。
17. (5分) (2017高三上·新乡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代中国,一个独裁者靠自己个人是无法控制整个社会的,他必须依靠能够忠于自己的人去管理社会,这些打着独裁者招牌的管理者又是他们所辖部门的小独裁者。
由于他们并不都是真正发自内心忠于独裁者,他们一边为独裁者效力,一边谋取自己合法或非法的利益;一旦独裁者失去控制,小独裁者们便成为互不相让的分裂割据的主要力量,从而演变成地方割据。
—-摘编自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45分)
13-1、
13-2、
14-1、
15-1、
15-2、
15-3、
16-1、
16-2、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