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押韵——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押韵
⼀、词押韵的特点:词的押韵不同于近体诗的和古体诗的押韵,主要区别在于:(⼀)韵部不同于诗韵;(⼆)上去通押;(三)押韵的⽅式多样。
(⼀)词的韵部唐宋时代只有写诗的诗韵,没有填词的词韵;词最初并为⼗四部,⼊声合并为五部,合计为⼗九部,称为《词林正韵》,是后⼈填词⽤韵的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
词是宋⼈写的,《词林正韵》是清⼈归纳的,这⾥仅可以看出⼀个⼤概的情况,但与宋词的押韵情况⼤体上以押仄声韵,但必须是同⼀声调的字才能押韵。
虽然在某些古体诗中也有上去通押的情况,但毕竟是个别现象。
从词的押韵来看,上去通押的现象就⽐较普遍。
如《谢池春》、《永遇乐》、《贺新郎》、《渔家傲》等嶂⾥,长烟落⽇孤城闭。
浊酒⼀杯家万⾥,燕然未勒归⽆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不寐,将军⽩发征夫泪。
” 这⾸词,就是以上声字“起”、“⾥”、“⾥”与去声字“异”、“意”、“闭”、“计”、“地”、“寐”、“泪”押韵。
陆游《谢池春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成虚度。
陆词“虏”(上)、“举”(上)、“戍”(去)、“误”(去)、 “楚”(上)、“古”(上)、“处”(去)、“度”(去),或上或去,通押。
在仄声词中,同⼀《念奴娇》、《兰陵王》等通篇专押⼊声韵。
例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功名尘与⼟,⼋千⾥路云和⽉。
莫等闲、⽩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烈”、“⽉”、“切”、“雪”、“灭”、“缺”、“⾎”、“阙”九个字均⼊声(仄声),押韵。
总之,词的押韵实际上可归纳为三声:平声、仄声(上、去)、⼊声。
(凡仄声押韵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上声、去声绝不可与⼊声(三)押韵⽅式多样词的押韵形式较多。
词押韵可平可仄。
可平可仄是说有的词可以押平声韵,有的词可以押仄声韵,但并不是说⼀个词牌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押平声的如《忆江南》《⼀剪梅》《江城⼦思》《⼀剪梅》等。
⼩令⼀般押韵较密,风格鲜明。
押韵疏的如《念奴娇》《青⽟案》《声声慢》等。
⽤韵疏的⼀般为中长调,风格沉郁。
⽤韵最疏的要数《莺啼序》和《西平乐》,四句甚⾄更多才押⼀个韵脚。
宋代平仄两格。
这些问题⼤家下来在词谱⼯具书中可以查阅……例如,周邦彦《西平乐》:稚绿苏晴,故溪歇⾬,川回未觉春赊。
驼褐侵寒,正怜初⽇,轻阴抵死须遮。
叹事逐孤鸿尽去,⾝与蒲塘共晚,争知向此征途,归来,左右琴书⾃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
多谢故⼈,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
可以⼀韵到底。
许多词是⼀韵到底的,中间不能换韵,与近体诗相同。
有的押平韵,有的押外。
⼀韵到底的如《⼗六字令》、《⼀剪梅》、《浪淘沙》、《沁园春》通篇押平声韵。
例如:李煜《浪淘沙》帘外⾬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不知⾝是客,⼀晌贪欢。
独⾃莫凭栏,⽆限江⼭,别时令》、《⼘算⼦》、《蝶恋花》、《青⽟案》、《踏莎⾏》等通篇押仄声韵;例如:晏殊《踏莎⾏》⼩径红稀,芳郊绿遍,⾼台树⾊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静逐游丝⼤多数。
有的词也可以中途换韵。
如《钗头凤》在阙内⼀种仄韵换成另⼀仄韵,两阙换法⼀致,整⾸诗共⽤两个韵。
如《菩萨蛮》上阙仄换平,下阙另外的仄韵换成另外的平韵。
词有叠韵:在词中有的地⽅有使⽤叠韵句可叠,可不叠。
叠韵:如《长相思》: “汴⽔流,泗⽔流,流到⽠洲古渡头,吴⼭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始休,⽉明⼈倚楼。
”(⽩居易) 叠⼆“流”字、⼆“悠”字。
附:词谱简介和填词练习《浣溪沙》《《东风寒》《醉⽊犀》《试⾹罗》《⼴寒枝》《霜菊黄》《清和风》《怨啼鹃》等。
上下⽚三个七字句。
四⼗⼆字。
分平仄两体。
平韵体流传⾄今。
最早的是唐⼈韩偓词,是正体。
上⽚三句全⽤韵,下⽚末⼆句⽤韵。
于《花间》、《尊前》两集,多为齐⾔,亦有杂⾔。
⾄北宋,杂⾔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字,成为七⾔、三⾔两句);齐⾔仍称为《浣溪沙》(或《减字浣溪沙》)。
此调⾳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
词谱简介和填词练习《浣溪沙》
《浣溪沙》,词牌名。
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名《浣溪纱》或《浣沙溪》。
亦名《⼩庭花》《满院春》《东风寒》《醉⽊犀》《试⾹罗》《⼴寒枝》《霜菊黄》《清和风》《怨啼鹃》等。
上下⽚韵。
过⽚⼆句⽤对偶句的居多。
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
有杂⾔、齐⾔⼆体。
唐、五代⼈词中,见于敦煌曲⼦词者,均为杂⾔;见于《花间》、《尊前》两集,多为齐⾔,亦有杂⾔。
⾄北宋,杂⾔称为《摊破浣溪沙》(⼝。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所常⽤。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韩偓《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薄添⾹兽,红锦地⾐随步皱。
佳⼈舞点⾦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奏。
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明⽉凭栏⼲,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时携⼿⼊长安。
秦观《例词,浣溪沙也有平仄两格。
本次作业以平韵格为正格来作业。
⼆、词的押韵格式:
词押韵的格式有五种:
(⼀)平韵格
平韵格,⼀⾸词从头⾄尾全是平声押韵的称平韵格。
如《忆江南》《⼀剪梅》《江城⼦》等就是平韵格。
例如《浪淘沙》词牌格式: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李煜《浪淘沙》
帘外⾬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不知⾝是客,⼀晌贪欢。
独⾃莫凭栏,⽆限江⼭,别是容易见时难。
流⽔落花春去也,天上⼈间。
本词“潺”、“珊”、“寒”、“欢”、“栏”、“⼭”、“难”、“间”⼋字均平声,押韵。
(⼆)仄韵格
仄韵格,⼀⾸词从头⾄尾全是仄声押韵的称仄韵格。
例如《如梦令》、《⼘算⼦》、《渔家傲》、《蝶恋花》、《青⽟案》、《踏莎⾏》等通篇押仄声韵;就是仄韵格。
如《踏莎⾏》词牌格律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晏殊《踏莎⾏》
⼩径红稀,芳郊绿遍,⾼台树⾊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静逐游丝转。
⼀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晏词“遍”、“见”、“⾯”、“燕”、“转”、“院”六个字均仄声,押韵。
(三)平仄韵转换格
平仄韵转换格,⼀⾸词前⾯押平韵,后⾯押仄韵,或者前⾯押仄韵,后⾯押平韵,平仄韵相互转换;⽽且平声韵必须与仄声韵不同部才⾏。
这类词牌有《清平乐》《调笑令》《菩萨蛮》《虞美⼈》等。
1、阙间换韵:《清平乐》⼀调则规定上⽚同部仄声四个韵脚,下⽚换韵部,转为平声三个韵脚。
仄换平,⼀阙⼀韵,整⾸诗两个韵,上阙为仄,下阙为平。
《清平乐》格律
中平中仄(仄韵),中仄平平仄(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仄韵),中仄中平中仄(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平韵)。
茅檐低⼩,溪上青青草。
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
⼤⼉锄⾖溪东,中⼉正织鸡笼;最喜⼩⼉⽆赖,溪头卧剥莲蓬。
例如,李好古《清平乐》
⽠州渡⼝,恰恰城如⽃。
乱絮飞钱迎马⾸,也学⽟关榆柳。
⾯前直控⾦⼭,极知形胜东南。
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词上⽚“⼝”、“⽃”、“⾸”、“柳”同部四仄押韵,下⽚“⼭”、“南”、“原”换韵部,转押三个平声韵。
其韵式为:AAAA,BBB。
2、阙内换韵:如《钗头凤》在阙内⼀种仄韵换成另⼀仄韵,两阙换法⼀致,整⾸诗共⽤两个韵。
《钗头凤》词牌格律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中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韵⼆),仄(韵⼆),仄(韵⼆)。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中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韵⼆),仄(韵⼆),仄(韵⼆)。
陆游《钗头凤》
红酥⼿,黄縢酒,满城春⾊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怀愁绪,⼏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这⾸词,先是“⼿”,“酒”,“柳”相押,(韵⼀)
后是“恶”,“薄”,“索”,“错”相押,(韵⼆)
再是“旧”,“瘦”,“透”相押,(韵⼀)
最后是“落”,“阁”,“托”,“莫”相押。
(韵⼆)
其中“⼿”,“酒”,“柳”“旧”,“瘦”,“透”为甲韵(韵⼀),
“恶”,“薄”,“索”,“错”“落”,“阁”,“托”,“莫”为⼄韵(韵⼆)。
甲⼄两韵,回环出现。
3、阙内阙间都换韵:既阙内换韵,两阙各换各的,全⾸诗共四个韵。
⽤两仄韵两平韵,这在词中也是⽐较常见的。
《虞美⼈》、《菩萨蛮》、《减字⽊兰花》等调的韵式就是如此。
如《菩萨蛮》上阙仄换平,下阙另外的仄韵换成另外的平韵。
每两句⼀韵,依次换下《菩萨蛮》词谱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仄声)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仄声)
中仄中平平,(韵⼆,平声)
中平平仄平。
(韵⼆,平声)
中平平仄仄,(韵三,仄声)
中仄中平仄。
(韵三,仄声)
中仄仄平平,(韵四,平声)
中平中仄平。
(韵四,平声)
⾟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中间多少⾏⼈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数⼭。
青⼭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深闻鹧鸪。
这⾸词,⼀⾸多韵,
“⽔”“泪”相押,(韵⼀,仄声)
“安”“⼭”相押,(韵⼆,平声)
“住”“去”相押,(韵三,仄声)
“余”“鸪”相押。
(韵四,平声)
《虞美⼈》也是这种形式: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仄声)
中仄平平仄。
(韵⼀,仄声)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平声)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韵⼆,平声)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三,仄声)
中仄平平仄。
(韵三,仄声)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四,平声)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
(韵四,平声)
李煜《虞美⼈》
春花秋⽉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楼昨夜⼜东风,故国不堪回⾸⽉明中。
雕栏⽟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江春⽔向东流。
这⾸词“了”、“少”押仄(上声)韵;“风”、“中”换韵部转押平声韵;“在”、“改”再换韵部转押仄(上声)韵;“愁”、“流”三换韵部转押平声韵。
此调共⽤了四个韵部的字,平仄声韵两两相间,很有规律性。
其韵式为:AABB,CCDD。
⼀⾸词⽤韵最多的要算《离别难》:
“宝马晓鞴雕鞍,罗帷乍别情难。
那堪春景媚,送君千万⾥。
半妆珠翠落,露华察。
红蜡烛,青丝曲,偏能勾引泪阑⼲。
良夜促,⾹尘绿,魂欲迷,檀眉半敛愁低。
未别,⼼先咽,欲语情难说。
出芳草,路东西。
摇袖⽴,春风急,樱花杨柳⾬凄凄。
”(薛昭蕴)
“鞍”、“难”、“寒”、“⼲”为⼀韵;
“媚”、“⾥”为⼀韵;
“烛”、“曲”为⼀韵,
“促”、“绿”为⼀韵;
“迷”、“低”、“西”、“凄”为⼀韵;
“别”、“咽”、“说”为⼀韵;
“别”、“咽”、“说”为⼀韵;
“⽴”、“急”为⼀韵,
共七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
(四)平仄韵通叶(⾳协)
平仄韵通叶格,⼀⾸词平仄韵转换,平声字与仄声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属词韵的同⼀韵部,。
这种换韵是在同⼀韵部内平仄互换(平仄通押)。
按词韵(⼗九部)即同⼀韵部中平仄声字互相押韵,同韵不同声,为同韵部平仄互押。
同韵部平仄声互押,虽然平仄声如《西江⽉》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韵,平声)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声
[仄]仄[平]平[仄]仄。
(韵,仄声)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韵,平声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声
[仄]仄[平]平[仄]仄。
(韵,仄声)
⾟弃疾《西江⽉·夜⾏黄沙道中》
明⽉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韵,平声
稻花⾹⾥说丰年,(韵,平声)
听取蛙声⼀⽚。
(韵,仄声)
七⼋个星天外,
两三点⾬⼭前。
(韵,平声)
旧时茅店社林边,(韵,平声)
路转溪桥忽见。
(韵,仄声)
这⾸词中“蝉”(平)、“年”(平)、“⽚”(仄)、“前”(平)、“边”(平)、 “见”(仄),四平两仄同韵互押。
其韵式为:AAA’,AAA’。
苏轼《西江⽉》
照野弥弥浅浪,
横空隐隐层霄。
(韵,平声)
障泥来解⽟骢骄,(韵,平声)
我欲醉眠芳草。
(韵,仄声)
可惜⼀溪风⽉;
莫教踏碎琼瑶。
(韵,平声)
解鞍欹枕绿杨桥,(韵,平声)
杜宇⼀声春晓。
(韵,仄声)
这⾸词的六个韵脚字,都属词的第⼋部,但是“霄,骄,瑶,桥”是平声韵“草,晓”是上声韵。
这类平仄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韵通协者甚少。
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声韵往往独⽤,不与他韵通⽤。
平仄韵错叶格与平仄韵转换格相似,都是⼀⾸词⾥⾯既押平韵⼜押仄韵。
但是错落格要求平仄声插花着叶韵。
这种换韵⽅式为;先⽤平声韵,然后换到所⽤平声部以外的仄韵部上,最后⼜回到原来的平声韵上。
这类词写起来难度稍⼤,但写的好了,能收到独特的效[平]平[平]仄平平,(韵⼀,平声)
仄平平。
(韵⼀,平声)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平声)
[仄][平]仄,(韵⼆,仄声)
[仄][平]仄,(韵⼆,仄声)
仄平平。
(韵⼀,平声)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平声)
李煜《相见欢》:
⽆⾔独上西楼,,(韵⼀,平声)
⽉如钩。
(韵⼀,平声)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韵⼀,平声)
剪不断,(韵⼆,仄声)
理还乱。
(韵⼆,仄声)
是离愁。
(韵⼀,平声)
别是⼀般滋味在⼼头。
(韵⼀,平声)
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仄韵“断” 、“乱”⼆韵为宾。
再如《定风波》词牌格律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声)
中平中仄仄平平。
(韵⼀,平声)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仄声)
平仄。
(韵⼆,仄声),
中平中仄仄平平。
(韵⼀,平声)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三,仄声)
平仄。
(韵三,仄声),
中平中仄仄平平。
(韵⼀,平声)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四,仄声)
平仄。
(韵四,仄声)
中平中仄仄平平。
(韵⼀,平声)
(本词三换仄韵,可分叶不同部韵。
)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韵⼀,平声)
何妨吟啸且徐⾏。
(韵⼀,平声)
⽵杖芒鞋轻胜马,(韵⼆,仄声)
谁怕?(韵⼆,仄声)
⼀蓑烟⾬任平⽣。
(韵⼀,平声)
料峭春风吹酒醒,(韵三,仄声)
微冷,(韵三,仄声)
⼭头斜照却相迎。
(韵⼀,平声)
回⾸向来萧瑟处,(韵四,仄声)
归去,(韵四,仄声)
也⽆风⾬也⽆晴。
(韵⼀,平声)
此词,以“声”(平⼀)、“⾏”(平⼀)、“⽣”(平⼀)、“迎”(平⼀)、“晴”(平⼀)五韵为主,,中间三转仄韵,插⼊“马”(仄⼆)、“怕”(仄⼆)相押,“醒”(仄三)、“冷”(仄三)相押,“处”(仄四)、“去”(仄四)相押。
其韵式为:AABBA,CCADDA。
欧艳炯《定风波》
暖⽇闲窗映碧纱,⼩池春⽔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郎相借问,⾳信,教⼈羞道未还家。
这⾸词,三韵相换,“纱”,“霞”,“华”,“花”,“家”为甲韵,“尽”,“忍”,“问”,“信”为⼄韵,“乱”,“断”为丙韵。
甲韵的韵脚字最多,并且词的⾸尾⼜都为甲韵,所以以甲韵为主。
另外,这⾸词的上⽚,⾸尾都为甲韵,中间为⼄韵,像怀抱着似的。
词的押韵,尽管《词林正韵》⼗九部已经很宽了,但除⽤本韵外,不同部的韵通⽤的情况很多,仍有不少“通押”现象。
如吴⽂英《凄凉犯》
空江浪阔!(阔,第⼗⼋部)
清尘凝,层层碎刻冰叶。
(叶,第⼗⼋部)
⽔边照影,华裙曳翠,露搔泪湿。
(湿,第⼗七部)
湘烟暮合,(合,第⼗九部)
尘袜凌波半涉。
(涉,第⼗⼋部)
怕临风、欺瘦⾻,(⾻,第⼗⼋部)
护冷素⾐迭。
(迭,第⼗⼋部)
樊姊⽟奴恨,⼩钿疏唇,洗妆轻怯。
(怯,第⼗九部)
泛⼈最苦,粉痕深,⼏重愁靥!(靥,第⼗⼋部)
花溢⾹浓,猛熏透,霜绡细折。
(折,第⼗⼋部)
倚瑶台,⼗⼆⾦钱晕半灭。
(灭,第⼗⼋部)
如孙光宪的《风流⼦》:茅舍槿篱溪曲,鸡⽝⾄南北。
菰叶长,⽔葓开,门外春波涨绿。
听织,声促,轧轧鸡梭穿屋。
这⾸词“曲,北,绿,促,屋”相押,都是⼊声韵,但不属于⼀个韵部,
“曲,绿,促”是⼗五部沃韵,“北”“织”属于⼗七部职韵,“屋”属于⼗五部屋韵。
词的押韵,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如前⾯例举的《钗头凤》有三个重复的字,都在韵脚上;《长相思》有两个相似句相叠,叠句的句尾是韵脚。
像以上的两种情况,词谱作了明确规定,是合格的。
有的词,词谱虽未明确规定要⽤重复的韵脚字,但填词的⼈却⽤了重复的韵脚字。
如黄庭坚的《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路。
若有⼈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踪迹谁知?除⾮问取黄鹂。
百啭⽆⼈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上⽚中“春归何处,寂寞⽆⾏路。
如若有⼈知春处,唤取归来同住。
”的四个韵脚字,有两个是重复的。
这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词中却这作业练习:西江⽉
《西江⽉》,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韵,平声)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声
[仄]仄[平]平[仄]仄。
(韵,仄声)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韵,平声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声
[仄]仄[平]平[仄]仄。
(韵,仄声)
⾟弃疾《西江⽉·夜⾏黄沙道中》
明⽉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韵,平声
稻花⾹⾥说丰年,(韵,平声)
听取蛙声⼀⽚。
(韵,仄声)
七⼋个星天外,
两三点⾬⼭前。
(韵,平声)
旧时茅店社林边,(韵,平声)
路转溪桥忽见。
(韵,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