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通用1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通用16篇)
读阅读心得有感篇1
这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告诉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啄,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
这几句讲的十分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
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
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
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务必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从那里我们能够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
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
快和我一齐去读这本好书吧。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篇2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校园发给我们一本《三字经》。
我打开一看,就读了起来。
但是不管我怎样读就是不懂里面的意思,之后经过老师的讲解,我这才明白《三字经》中的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越来越喜欢读这本书了。
因为它告诉我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受感触。
“幼不学,老何为”呢?所以我们此刻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读书时,务必懂得“学则智,不学愚,有不满,则进
步”……
书上还有“勤有功,戏无益。
节旨在,宜勉力”。
这两句已成为我的,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务必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
我常用这两句告诫自己:抓紧眼前的光阴,好好的学习。
我也常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喜欢学习。
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杵。
李白问:“老奶奶,您磨铁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李白疑惑地又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一天不停地磨,铁杵务必能磨成针。
”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时间。
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之后成为大诗人。
李白的故事教育我学习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经过读《三字经》我明白了:学习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而不是让别人去为你努力。
学习是需要有耐心的,总有一天你会从那里面脱颖而出。
读了《三字经》后,我更喜欢这本书了,因为我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等好的品质。
《三字经》真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篇3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我可开心了。
书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就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而我理解是,人小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只是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不同,长大了就会有好、有坏。
所以,我们平时交朋友,要交善良、爱学习的朋友,不能交行为不好,不爱学习的朋友,否则你学了他会走上歧途的。
在我们周围就有这样的例子。
有一个同学他原本学习很好,品质也不错。
但是他一不留意交了一个爱打游戏的朋友,结果他每个星期都泡在网吧里,没钱用还到家里偷拿,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真是不就应阿!
书中还写道: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意思是: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的,如果不
透过学习,就无法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的理解是,即使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不经历磨练,长大了只会一事无成。
我以前读过《伤仲永》的故事,仲永小时候是那么聪明,被称为神童。
但之后稍大一点后就不再发奋努力,他的父亲只是带着他四处参加宴会,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最后成了一个平平常常的人。
真是让人心痛阿!
虽然,《三字经》到我手上才几天,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两句,但我已经喜欢上了这本书,相信它会让我明白许多道理,我务必好好读完它。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篇4
一树繁花,清淡典雅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我们与古人原本相隔于遥远的光阴两岸,却因为有了诗歌这座跨越古今的桥梁,我们才得以与古人心意相通。
诗歌的美妙,令人无法猜测,看似平淡的字眼,简单的韵律,却能千变万化,让人回味无穷,咀嚼出万般韵味,万般情意。
歌赋中,最迷恋的是《诗经》。
诗经,这个名字本身,就渗透着美的凝露。
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来的甘汁还是那么有味道,无尽回味,透着沁人心脾的诗意。
读过诗经,她有一种古朴诚恳的美,像极了我见过的一种花——粉簌簌的流苏。
我记得张晓风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要我给那棵花树取一个名字,我就要叫它诗经,它有一树美丽的四言。
”这棵花树就是流苏。
流苏与诗经,诗经与流苏,如果要我给诗经起一个名字我就叫它流苏,它有满腔纤细的花香。
据说,那些关于诗经的故事,长达六百年之久。
六百年,从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漫长的过程中,那些还尚不识文明烟火的古人,就已经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优美的文字,来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那时的人们是最淳朴的,天真的,用最平凡的文字诉说内心的感受。
当一个人的身心,在某一个午后,完全进入一种恬静的状态。
那些带有灵动气质的诗句进入心扉,带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神
秘朦胧美,营造“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和谐宁静,送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震撼人心的爱情宣言,画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青涩爱恋。
那是一场灵魂盛宴,是美的潜移默化。
在《诗经》中情感之事总是特别美好,少年的难开之口,少女的矜持缓步以及艳若桃花的容颜,都弥漫着潮润的雾气与悸动的氛围。
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愿,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艳难收。
不过是在某个时间有过一面之缘的铭记,便从此日思夜想困顿不已。
这美好的情愫也随着冷黄纸页与口口传唱而新鲜如昨。
当然,若《诗经》中仅有爱情,纵是最浪漫的诗篇,多了,也会觉得轻浮。
《诗经》中,也不乏战乱流离、忧国忧民的诗篇。
激荡了故国的热土,沉重的伤怀和悲怆的呐喊响彻天地。
但《诗经》中却将这种情感化为叹息。
不但如此,即便故国成为废墟,宗庙毁于炮火兵戈,多么激愤的感情到了《诗经》之中都会转化为轻轻几句的哀叹“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欲坠之躯步经昔日繁华的宫殿与宗庙,所有生长的禾苗都在祭奠着盛世的荒芜,见证着王朝的复辟与衰败。
一卷一卷风、雅、颂,重读似叹息,轻读犹如耳语。
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与哭泣,有的只是年复一年回环往复的叹息。
同时,《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描绘了一卷社会与历史的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
在《诗经·国风·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撇开一切背景,《诗经》只是《诗经》,朴素悠远,宁静自然,继承了华夏民族一贯的淳朴与稳重,却不乏清新隽永的文风。
《诗经》是一树绚烂的繁花,承载着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被后人概括为的“风雅”精神。
这树绚丽的诗词花,始于西周,终于春秋,诗中的千古繁华,人间乐事,像一缕清风,一朵落花,一叶小舟,从远古涌来,向未来奔去。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篇5
满篇似乎是细密的叙述,似乎充满了一些小小的不满,小小的责备,却又隐约透着那些不易察觉到的,细小的怀念。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
她不开口。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
一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引出了长妈妈的琐碎与“不良”睡姿,长妈妈确乎是个乡野随便的妇人。
“大”字的睡姿,心也是大大的。
长妈妈信神,重运气。
在那个年代,冥冥中的神灵或许是唯一的一种安慰,一种寄托,一种庆幸。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
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
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
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
’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
‘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
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长妈妈
就这样调侃似的叙说了那段纷乱的生活,一切的屈辱与恐惧。
”
迅哥儿迷起了《山海经》,却求告无门,便告诉了长妈妈——“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时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
长妈妈竟这样细细记着一个孩子说的话,而且为他达成了小小的心愿。
“伟大的神力”说到底,就是爱。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
其实从整篇细细地叙述中,我真的可以感受到迅哥儿对她的回忆就像翻开古老的相片,也许有些旧旧的,卷了边的记忆,也许会有些尘封已久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那相片上的记忆里的人不会走形,那是深深刻在脑海里的,不会被时间随意捏碎。
他的叙述的口吻里是满满的,暖暖的,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么一点点的小小的依赖的味道。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感觉,我无法确定这是不是只是我的一相情愿的错觉。
相信它不是。
可是我确定,《山海经》不仅是迅哥儿最为心爱的宝书,它就像一扇门打开在迅哥儿的眼前,里面是个美好又悲伤、充斥着幻想和现实的世界。
而这世界的基石,就是爱。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篇6
起初读《三字经》只不过觉得很顺口,很好背诵。
但每次爸爸教我读《三字经》的时候总是板着个脸,很严肃的样子,像老师在辅导我,我就猜到爸爸可能另有用意。
果然不出我所料,当我念得滚瓜烂熟时,爸爸便给我讲解每一句的含义。
“香九龄,能温席”,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天冷时帮父亲暖床……
爸爸讲到这,我就在心里暗暗盘算,黄香能帮父亲暖床,那我也能帮爸爸、妈妈暖床。
我早早的就偷偷溜进房间,帮爸爸、妈妈暖床,一开始我把脚伸进被窝,结果被冻得“啊”的一声,赶紧把脚缩了回来。
我心想:冷死我了,但我一定要说话算数!要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于是我硬着头皮钻进被窝,不知不觉的床暖和起来了,我赶忙叫爸爸、妈妈来休息了,当他们得知我主动帮他们暖床后,都感动得夸我懂事了。
现在我一边背诵《三字经》一边想它的含义,这样既牢记了《三字经》的词句,又能知道《三字经》在生活中对我成长的指导意义,《三字经》已经是我生活中的小老师了,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三字经》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多玩一会儿能满足我贪玩的欲望,但多读会儿书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只要合理的利用时间,我的学习一定会越来越好。
谢谢妈妈送给我一本这么好的书,我一定会好好珍惜的。
从现在开始我要多多的了解《三字经》中指导我们健康成长的道理和故事,让自己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篇7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
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
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
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
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
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
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读完此篇文章,不难发现,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
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一个人。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篇8
《三字经》里面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孔融有七个兄弟,他排行第六位。
四岁时,他就已经懂得谦让之礼了。
有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从容地选了一个小梨,把大梨让给了哥哥们吃。
大人问孔融为什么挑小梨呢?他回答说:“诸兄年长,正宜用大的。
我乃小弟之辈,年尚幼小,自应取小,‘犯上’不妥。
”这个故事被广为传颂。
这个故事对应的三字经是: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三字经》让我在愉悦的阅读氛围内汲取知识养料;精彩的内容配以精美的插图,给我带来美的视觉享受。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可以激发我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丰富我的内心世界,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从而达到启迪智慧和净化心灵的作用,愿这本书成为父母教育我的得力助手,成为我成长中的好朋友!
我真诚地希望我能与经典同行,收获知识,获取快乐。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篇9
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山海经》了。
提到《山海经》,肯定有很多人会想:哎?这书名好熟悉啊。
可是就是不知道是啥。
刚开始我也有这种感觉,不过读了以后就明白了。
《山海经》包含了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植物、动物、矿产、医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
书中记载的生物几乎是世上没有的,但也有一些是和动物很像的。
比如“闾”像羊,“黾”像青蛙等。
为什么我会记得那么清楚呢?因为里面记载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生物,光想想就好笑。
比如“酸与”,它有三条腿,二对翅膀,六只眼。
三条腿,走路要怎么迈步呢?二对翅膀,飞行会不会操作不过来呢?
现在,有些文章中的“老饕”,就是出自《山海经》里的“饕餮”。
它曾经把自己的身体吃了。
现在人们用它来形容资深吃货以及懂吃的人。
读了《山海经》,我惊喜地发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这些语文书里出现过的神话传说故事,全出自《山海经》呢!
这真是一本奇妙的书,丰富的想像力,各种奇思妙想,让人捧起这本书就欲罢不能。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篇10
今天,我读完了三字经这本书,书中有很多吸引我的故事。
如:岳母刺字重报国,岳飞的母亲从型在岳飞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告诉岳飞什么事都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师文拜师,师文想拜师襄为师,可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徒弟。
于是,师文就说:“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绝不半途而废。
”师襄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了,收下了这个徒弟。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爱看的就是铁杵磨针这个故事了。
书中说诗圣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不怎么喜欢读书,很爱玩。
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石头边磨什么东西,便走过去问:“老婆婆,您磨铁棒干什么啊?”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李白说:“它这么
粗,怎么会成为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我下定决心,天天磨,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得到了启示,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篇11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
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
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
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
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
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
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
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读三字经阅读心得有感篇12
研究古典文化,感受古文魅力——读《山海经》有感
第一次知道《山海经》这本书是在那年热播的《轩辕剑》里,里面的角色“书香”是“书妖”原型就是《山海经》这本古籍,当时看到就觉得很惊奇,书香什么都知道,后来上网查了《山海经》才知道这是一本这样神奇的书,后来,就一直想看,但一直没机会。
又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