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锕嵴宏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
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
但他自认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他自认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
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懦怯”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懦怯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
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
当时担任第三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
瞿秋白说,他自己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
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
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
“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
“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
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前及之后担任过党领袖的前清秀才陈独秀和留美学生张闻天,看来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来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
瞿秋白看来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
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20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人。
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政治局这一党的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
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党的领导人还是读的较多。
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所以,“观念的精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
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
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
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
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文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
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
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瞿秋白1935年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
B.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表明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有后悔。
C.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一种是“行动的人”。
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因为后者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
D.瞿秋白、陈独秀和张闻天有共同的特点:都曾担任过党的领袖,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
E.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很受鲁迅的推重和欣赏。
作者认为,如果有机会让瞿秋白专心文学,可能会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2) 请概括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6分)
答:
(3) 为什么瞿秋白说自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6分)
答:
(4)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
结合文章,谈谈你欣赏哪一种,为什么?(8分)
答:
参考答案:
⑴ AD(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
B“有后悔”不准确。
C“作者赞赏‘观
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错。
E“鲁迅的推重和欣赏”的是人而不是对译著)
⑵ ①熟谙儒家的忠恕之道,具有传统文人的特点。
善良,忍耐,躲避,仁慈,讲和气。
②对政治及权力缺乏兴趣与强烈欲望,是观念的精英,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同时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与极高的文学造诣。
③忠于革命不畏牺牲,并勇于解剖自己,坦然面对命运。
(每点2分)
⑶ ①他骨子里是个文人,缺乏政治上的自信,没有为见解奋斗的勇气。
同时对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权力的强烈意志,属于“观念的人”。
②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他凭着革命理论素养的深厚和思想启蒙“动员者”优势,被时代推到了政治权力的中心,而非积极争取(非清醒的自主抉择),因而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每点3 分)(扣住“历史”与“误会”,被动性而非自主性作答。
)
⑷ 示例:我欣赏“观念的精英”。
(2 分)
①“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深具怀疑精神,不盲从,
深刻冷静。
(2 分)
②他们对权力没有欲望,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时为了捍卫自己的
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
(2 分)
③他们是思想启蒙的“动员者”,每个时代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思想家的启蒙,他们为了捍卫真理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2分)
我欣赏“行动的精英”。
(2 分)
①“行动的人”有政治上的自信力,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
(2 分)
②基本见解往往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行动果决,又讲究策略。
(2分)
③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
(2分)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共18分)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
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
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
这就是鸿沟。
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
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
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
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
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
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
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
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
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
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
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
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
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
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
最终自刎乌江。
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
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
多少年后,一个忧婉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
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
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合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
项羽太要名声和体面了,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
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
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
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
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
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婉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
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
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
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
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
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
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
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
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
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
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选自《艺术散文选萃》,有删改)
26、(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选取“鸿沟”这一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遗迹为观照点和情感生发点,将与之有关的历史掌故一一勾连。
B.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古论今,紧紧围绕对项羽的赞扬这一主线而展开。
C.作者在描绘历史场景,勾描历史人物或抒发深沉之思的时候才那样的挥洒自如,发于所当发,止于所当止。
D.文章开头与结尾两处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既勾起读者对历史的回望和深沉思考,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凝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又勾连古今让人对历史的遗憾与公正产生无限的感慨和长久的回味。
E.霸王沽名,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充分体现。
他“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以致“放走了死对头”,“空做一场皇帝梦”。
假如没有鸿门宴这一事件,项羽不会以失败告终。
27、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4分)
28、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4分)
29、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6分)
参考答案:
26. 答案BE解析B项,应该为“围绕对鸿沟的感慨和思考这一主线”。
E项,“假如没有鸿门宴这一事件,项羽不会以失败告终”不对。
27.鸿沟只是历史上演绎过刘项之争的一处历史遗迹,却“曾经搅乱历史风云”,“让人发无数联想”。
(此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
首先明确此句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同时又是一个呼应句,呼应开头,然后综合此句前后内容,就可得出答案。
答出“曾经搅乱历史风云”得2分答出“让人发无数联想”得2分
28.①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
②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
(此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赏析鉴赏。
①只要答出“景物描写引出下文内容”就可计2分;②答出景物描写能使读者对鸿沟的历史进一步回味、品味都可以计2分。
)
29.①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自身的缺陷(疏于城府、自视甚高)决定了他最终会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
②真正的英雄是能弃历史的缺陷、接受历史的教训,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难度较大。
首先要明确“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是全文内容的一个收束句,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然后,根据题干“后人品味出那些内容”的要求,结合对第8段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答案。
以上要点答出大致意思即可计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草木故园
彭家河
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儿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
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
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
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
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
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
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
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
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
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
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
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
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
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
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
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茏。
(摘编自《在川北》)
7. 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 ③④两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
文中既写出了树与人、鸟相处的状况,也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
B. 第⑥段中,“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惋惜。
C. 第⑧段中写道,“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可以看出“我”对老家的记忆非常清晰。
D. 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做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8. 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
(2)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
9. 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7. C 8. (1)锋利的锯子就这样锯下了生命力旺盛的大树,令人心痛。
(2)村民们的外出就这样使他们的家园日渐荒芜,杂草丛生。
9. ①“我”感受到老家草木旺盛的生命力。
故园草木的生机勃发,与乡村生活的日益衰落有密切的关系,村民越来越多地选择走出乡村,把家园还给草木。
草木的旺盛,正是乡村凋零的具体表现。
②“我”对故园浓浓的依恋之情。
故园在我的心中,是一个草木茂盛的地方,是草和树的乐园;故乡茂盛的草树,是我浓郁的思乡之情,草木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③草木的葱茏,能让人油然而生“故园将芜,胡不归?”的人生思考。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A项,曲解文意。
“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的说法有误,原文“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等几句表现的是“树”为“我家”挡风。
C项,感情理解错误,“内心的惋惜”说法错误,应该是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剧痛。
E项,无中生有。
文章没有“ 进行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8. 试题分析:题干是“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中关键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理解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要抓住关键词体会。
第(1)句要注意体会用“热腾腾”、“金黄”、“雪亮”这些形容词的意思。
该句的语境意是说锋利的锯子,就这样锯下了生命力旺盛的大树,令人心痛。
第(2)句要体会“还给”的含义。
“还给”是说以前家园长满草木,但是有了人们,草木衰败了,但是现在因为村民们的外出,家园日渐荒芜,杂草丛生。
这就等于把家园又给了草木,又让草木做了主人。
这就是说故园草木的生机勃发,与乡村生活的日益衰落有密切的关系。
9.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义。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的能力。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探析关键句的含义,先抓住字面意思,“草木葱茏”是草木旺盛的生命力,结合语境和文章主旨,深入分析即可。
老家的兴衰与草木荣衰相关,即故园草木的生机勃发,与乡村生活的日益衰落有密切的关系。
当村民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走出乡村,家园就还给草木。
乡村凋零具体表现为草木的旺盛。
故园在我的心中,是一个草木茂盛的地方,是草和树的乐园,寄托“我”浓郁的思乡情,草木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草木的葱茏,让人生出对“老家”的思考。
本题从老家草木旺盛的生命力;作者对故园的依恋情和草木是精神家园这三个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对关键词语含义的品析,第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第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倾注作者感情的词语,是表示赞美、肯定的褒义词,还是带有贬斥、否定的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