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
一、选择题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列强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开始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恩格斯曾说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某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取了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

这个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俄国
3.有人把天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

“内乱毁梦”是因为
A.曾国藩率军镇压B.发生了天京事变
C.永安建制分封诸王D.清政府“借师助剿”
4.对历史史实进行比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

《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相比,内容都涉及()
①割地②赔款③开埠通商④投资办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科技技术,于是开始了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对此,你的理解是
A.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
B.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
D.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7.哪次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A.甲午中日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下表选项中的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A.颁布《定国是诏》——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B.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C.百日维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戊戌政变——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9.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若想了解当时的情况,可查阅的刊物是
A.B.C.D.
10.下图是1901年发表的漫画。

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民、提勺—官、漏斗—政府、壶—外国。

其寓意是()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阻
C.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破坏
11.1900年,西方有人创作了名为《经过盟军的努力,龙被征服了》的漫画(见下图)。

该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1917年至1925年的中华民国,最显著的特征是()
A.帝制复辟B.军阀混战C.日本侵华D.东北易帜
1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D.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4.观察下图,如果到此处祭拜革命英烈,应该去的城市是()
A.武汉B.广州C.南京D.郑州
15.如图油画是《孙中山伦敦蒙难》。

油画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广州起义泄密后B.武昌起义爆发后
C.同盟会成立以后D.辛亥革命失败后
16.“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

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

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

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

”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7.1919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可以说以6月5日为界,无论从运动的主力,还是从运动的中心,前后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地点:前期是北京,后期是()其中缺少的内容应该是()A.商人、上海B.工人、上海
C.学生、北京D.工人、北京
18.胡适在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指出:“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下列对胡适主张的表述最准确是
A.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的情感B.文学创作要紧跟时代的变迁
C.主张不用典故,不讲技巧D.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改革
19.路透社记者评论道:“国民党在满洲的军事挫败,目前已使蒋介石比过去二十年存在期间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崩溃的边缘。

”材料评价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20.1947年3月,国民党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战役是
①平型关大捷②百团大战③青化砖、沙家店战役④盂良固战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1.2015年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是()
①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③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④中国人民从此成为新中国的主人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某次作战要求:彻底破坏正太铁路若干要隘,拔除沿线若干据点,打击敌之囚笼政策。

该战役
A.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B.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典型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D.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威望
23.1939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

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

该电文表明()
A.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B.八路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军C.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D.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24.家书是一种承载历史的特殊载体。

1938年10月,一封由马来亚寄往晋江的家书中写道:“适逢环境恶劣,艰难得.咱国抗战当头,粮食高贵,壮丁费浩繁.咱被派壮丁费若难推辞,亦须看破”。

从家书中可知当时
A.营商环境相对宽松,赚钱容易B.国内粮价稳定,物资充足
C.国难当头,人民坚定支持抗战D.抗战士气低落,前途渺茫
25.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曾传唱大江南北,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情。

它所反映的东北人民的苦难历史始于()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八一三事变D.七七事变
26.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哪次会议()
A.古田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 D.“八七”会议27.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一美国式道路一俄国式道路一中国式道路”。

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③俄国式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④中国式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28.下列选项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的有()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9.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冼星海——《黄河大合唱》B.老舍——《暴风骤雨》
C.茅盾——《定军山》D.齐白石——《愚公移山》
30.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20年代,一位上海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B.在学堂参加科举考试
C.出行可以乘坐火车、电车D.在《申报》上发表文章
二、材料分析题
31.屈辱、抗争、牺牲、觉醒、希望、光明在中国近代交织,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某校学生就《回望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进行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屈辱与反抗并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自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
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战争?列举一位在此次战争中牺牲的清军将领名字。

(困惑与希望交织)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2)因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政治实践?(污秽与崇高并存)
材料三
(3)图1所示场景的出现表明中国进入哪一黑暗的历史时期?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陈独秀等人以图2所地的刊物为阵地在思想领域高举出哪两面大旗?
(黑暗与光明搏击)
材料四
材料A: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B: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4)为什么说“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为冲破黑暗,1915年在孙中山等爱国豪杰采取了什么重大革命行动?
(回望历史砥砺前行)
(5)综合上述历史事件,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事迹
邹容1903年发表《革命军》,后被清政府逮捕,1905年在狱中被折磨致死,年仅21岁
材料二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

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材料三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革命志士为追求民主政治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
(3)材料三中的檄文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认识。

33.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百年梦想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走出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一: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1961年董必武材料二:毛泽东是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

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______会议……让博古下了台,这样全党终于在毛主席的路线下团结起来,顺利完成了长征。

——陈毅《三年游击战争回忆》(摘编)材料四: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两只手伸过台湾海峡,经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四十年前”是指哪一年? “会上逢”是指什么会议?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创造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________”处应该填写什么?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60年前,国共两党“相逢一笑泯恩仇”进行了什么磋商?达成了什么重要的协定?
【参考答案】
1.C
解析:C
【详解】
依据“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见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主要是指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内容,它使得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因此标志中国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正确;列强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开始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有关,A排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有关,B排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于1901年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有关,D排除。

故选C。

2.D
【详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
解析:D
【详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D 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D。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856年,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纂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B正确;ACD与“内乱毁梦”不符,排除。

故选B。

4.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规定①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等。

由此可知都涉及到割地、赔款、开埠通商,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投资办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④错误,BCD排除;故选A。

5.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故A符合题意;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C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6.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根据课本所学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但是因为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触及清朝的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所以A符合题意,选择答案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 项;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故选A。

8.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故B符合题意;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维新变法。

故A 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的重要影响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不符合题意;戊戌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时务报》属于是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报刊,故了解戊戌变法运动的情况可查阅《时务报》,C正确;《猛回头》是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排除A;《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排除B;《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排除D。

故选C。

10.A
【详解】
根据漫画可知,漫画展现了中国官员和政府,通过从人民那里榨取民脂民膏,来满足外国
侵略者的需求。

结合“1901年”的时间信息可知,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充分表明清政府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已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选项A符合题意;漫画中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排除B;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排除C;漫画中没有涉及领土主权,排除D。

故选A。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1900年……盟军……龙被征服……”可知,该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故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1840年到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到1860年,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到1895年,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2.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至1925年,北洋军阀获得统治权,为了争夺地盘和领土,进行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B符合题意;帝制复辟是1916年之前,A不符合题意;日本侵华是1931-1945年,C不符合题意;东北易帜的时间是1928年,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因此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果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深入人心,即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但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A项错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是国民革命运动,而不是辛亥革命,B项错误;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D项错误。

14.B
【详解】
图片反映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中的“七十二烈士”,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5.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广州起义泄密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被迫逃到英国,在英国遭受清政府秘密围捕,后来获救出来后画的像,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16.C
【详解】
根据材料“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北京爱国学生打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并且火烧曹汝霖的宅院赵家楼;这场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英法等国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交给日本,故选C;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激
化阶级矛盾,这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中国共产党在1919年尚未成立,故排除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故排除D。

1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可以说以6月5日为界,无论从运动的主力,还是从运动的中心,前后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地点:前期是北京,后期是上海,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18.D
【详解】
据“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可知,胡适主张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改革。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
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D项正确;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的情感没有体现“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学创作要紧跟时代的变迁,排除B项;主张不用典故,不讲技巧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

19.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国民党在满洲的军事挫败”可知,满洲是清代满族的旧称,因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故后来也泛指中国东北一带。

因此,题干考查的是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军事失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国民党在满洲的军事挫败”可知,满洲是清代满族的旧称,因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故后来也泛指中国东北一带。

因此,题干考查的是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军事失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因此,材料评价的战役是辽沈战役,故选A项;淮海战役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爆发在华北地区,渡江战役是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20.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沙家店战役以我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在此次战役中,我军共歼敌6000余人,成功扭转了陕北的战局,我军由原来的防御转为反攻;盂良固战役是
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沙家店战役以我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在此次战役中,我军共歼敌6000余人,成功扭转了陕北的战局,我军由原来的防御转为反攻;盂良固战役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奠定了基础。

奠定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败局的基础。

故③④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战斗对象是日本而非国民党,故①②不符合题意,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①③正确,故选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和中国人民成为新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①③正确,故选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和中国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②④错误,排除BCD项。

故选A项。

22.D
【详解】
根据“彻底破坏正太铁路若干要隘,拔除沿线若干据点,打击敌之囚笼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题意描述的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故选D;A是台儿庄战役,BC是平型关大捷,排
解析:D
【详解】
根据“彻底破坏正太铁路若干要隘,拔除沿线若干据点,打击敌之囚笼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题意描述的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故选D;A是台儿庄战役,BC是平型关大捷,排除。

23.C
【详解】
根据题干“1939年,国民政府电文称:……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的电文,强调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的影响。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1939年,国民政府电文称:……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