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马说》课件4 冀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 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 吃完一石 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 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 不饱,力气不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表现 在外面,尚且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不能够, 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 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
是马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1、食:吃 2、或:有时 3、食: 同“饲”,饲养 4、是:这样 5、虽:即使 6、才美:才能和美好 的素质 7、见:同“现” 表现 8、且:尚且 9、等:等同 10、得:能够 11、 安: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全文的主旨句是: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论证思路
1段 提出中心论点
马
2段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
3段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1、同学们文中千里马仅仅是日行千里的 快马吗?它有没有别的寓意?
7、称:著称
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译 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 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 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 役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 里,不因为日行千里著称。
以抒怀。对此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 本身要有才能;
要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要有赏识人才的伯乐; 要有适合千里马生活的环境。 必要的时候要学会自我推荐。
毛遂自荐: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 干,自己主动站出来,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写作背景:《马说》是《杂说》中的第 四篇,写于(795年—800年)之间。当时 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 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 “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 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 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 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 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 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作此文 以抒怀。
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伯乐乃 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
旦而马价十倍。
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
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这都证
明了课文中提出的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
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
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
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 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3、从下面话题中任选一个联系现 实说话。
话题1:现代社会怎么才能成为千里马?
话题2: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像韩 愈一样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3: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发现 “千里马”?
拓展延伸,丰富自我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
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 比三旦立于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策:驾驭 2、道:方法
3、材:同“才”,才能
4、执策:拿着 鞭子
5、临:面对 6、其:难道
7、其: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1、虽:即使 2、辱:辱没
3、奴隶人:仆役 4、骈:两马并驾 5、槽枥:马厩 6、以:因为
他是谁?
他三岁时便成了孤儿,寄养在堂兄家中 他从小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他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三次参 加吏选,但都失败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马说
yù
韩愈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
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
他写了《祭十二郎文》“读《出师 表》不落泪者,必不忠;读《陈情 表》不落泪者,必不孝;读《祭十 二郎文》不落泪者,必不友。”
译文:驾驭它不按着驱使它的方法,喂养 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 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 下没有千里马啊!”唉!难道真的没有 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 马吧。
3、《马说》是《杂说》中的第四篇,写于(795年—800年)
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用, 均被拒绝,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不会遁迹山林。先后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终未被采纳。再 加上朝中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作此文
故虽有名马 奴隶 骈死 不以千里称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合作探究,掌握基础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注意重点词,把不懂的地方工整的写 在纸上。 2、小组合作解决导学案中三至五题, 各小组派代表提出本小组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千里马象征着人才 伯乐象征着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象征平庸浅薄无知的统治者
2、作者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什 么样的情感? 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 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愤慨之情。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
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 来。)
了解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汉族,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 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 。
他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 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 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 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识记常识
韩愈 唐代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洵、
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 石
背诵比赛与听写
的心理。
希望大家都拥有
创造美的才能, 发现美的眼睛。
咏柳
北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托物寓意: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把柳树比作朝廷中的奸臣,描绘出了 他们得意时的形态 。
我 来 演 讲
我的故事会
赵王使平原君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 客文武具备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 可取者,毛遂自荐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 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 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 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 已。”
用原文填空: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 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3、能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表明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