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7: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诞.生(dàn) 涎.( xián)皮依赖.(lài) 水獭.(lài )
B.刹.那(shà)霎.时(shà)自恋.(liàn)孪.生(luán )
C.赢.得(yíng) 羸.弱(lěi) 熨.帖(yùn) 蔚.然(wèi)
D.罪孽.(niè) 分蘖.(niè) 履.行(lǚ) 颠覆.(fù)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凝聚辜负渊原休戚相关
B.渴求惩罚严砺归根结蒂
C.撕碎缺陷仁慈不足为奇
D.秩序缺陷连缀炪炪逼人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
...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
....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
....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
咄咄逼人
....和专横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
B.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符合她的想像,而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
C.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D.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②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
③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④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
⑤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①相反
⑥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
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④⑥③
C、⑤②③⑥④① C、②③④①⑤⑥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
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
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
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
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6.“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孩子对于父母有着怎样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一句中“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对孩子各有哪些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文章看,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花梨树下
胡庆魁
已近黄昏,太阳的余晖从盆景园西边花梨树的枝丫间筛下来,涂了一地的金黄。
花梨树丛生,多干,根盘硕大,是东方一位朋友送的。
早些年他在部队开大车进山拖木料,过俄贤岭,遇洪水下来,路边一株花梨连同一片崖壁崩落,他泥里水里地捡回来,本来没抱活的希望,随便在院子里挖了个洞,铲了几锹土,谁知它命硬,竟然活了,而且越长越猛,虬根东奔西突,把水泥地拱得大包小洞,实在容不下,“怕委屈了她”,便送给我。
俄贤岭的花梨,那是经过怎样的电闪雷劈、狂风恶雨活下来的生命,那是将海南花梨的品质张扬到极致的树呵!
现在,母亲就斜倚在树下的花梨躺椅上,瞅着树上即将飘落的最后几片落叶。
母亲喜欢花梨树。
她说,这树干净,树上有鸟有蝶有蜂,没有虫豸蚊蝇,而且她的花也开得朴实,庄稼地里油菜花似的一爆一嘟嘟;果实就像家乡菜园篱笆上的峨眉豆荚,有眉有眼;最难得的,是树下总有一种清清爽爽的香味。
我告诉老人家,这出产中国第一好木料的树,其实是很亲切很平民的,当有一天,她的生命终结了,她就将她的格(心材)贡献给农民做家具、农具,做船桨、牛轭,做算盘、花瓶,做锄头柄、榔头把,海南小学生练毛笔字的笔管也有不少是她的骨格做的。
母亲赞叹:“一棵好树!”
我端着一盆水,走近母亲,搁在她脚前。
母亲欠欠身子,收回眼,有些奇怪地看着我。
我说:“妈,儿子给您洗脚。
”
母亲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两只脚往上一缩,躺椅轻轻晃了一下。
我说:“小时您给我洗脚,今天我给您洗脚。
我要还息!”(还息,湖北话,报恩的意思)母亲两手挥动:“你也是快要抱孙子的人了,还哪门子的息?”
这时妻子走了过来,偎着母亲的头:“妈,他这是尽孝呢,都唠叨好久了,您就依了他吧。
”
我蹲下身子,双脚跪地,将手伸进水里。
水暖暖,滑滑,水温正好。
我挽起母亲的裤脚,脱下布鞋、线袜,捧着母亲的脚放进盆里。
作为儿子,我第一次这么亲近母亲的双脚。
母亲的脚有些畸形,五指并拢在一块儿,像个佛手瓜。
我知道,这是童年裹脚留下的印记。
咦,这是什么?右脚一个月牙形的伤疤,足有小酒盅大。
我心里不禁一颤,“妈,这个伤口好大。
”
母亲嘿嘿一笑:“我给你讲过的。
粮食过难关,你们一个个饿得哇哇地叫,和你爹到人家挖剩的荷塘挖藕时被铁锹戳的。
天冷地寒,滴水成冰,脚冻僵了,锹插进肉里,不晓得戳在自己脚上。
”
苦难的岁月又在脑中闪现。
回想父亲英年早逝,刚过40岁的母亲挺直腰肝,英雄般地独自领着六儿一女,把多少挨饥受冻的日子甩在身后。
暮色从远处的俄贤岭上走下来,水墨一样洇染着园子。
出外觅食的相思鸟归巢回到了花梨树上,幼鸟叽叽喳喳,争相从老鸟嘴里啄食。
秋天的风有些凉意,妻子拿了件毛线外套披在母亲身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曾经,我们六儿一女也是母亲的小鸟呵。
母亲笑说,冬天给你们洗脚,个个冻得像红萝卜一样,搁了治冻疮的干鸡屎,一个个轮着泡。
你大些后,把老五老六交给你,你撅着嘴,老大不情愿,摸着老五老六的脚瞎掰,洗得老六瞎汪乱叫。
母亲伸手轻抚花梨树干上一块伤疤,树好像有些知觉,老干虬枝飒然有声。
我相信,像人一样,每棵树都是有灵魂的,花梨在应答母亲的探访吧。
母亲说:“也不知刮风下雨她疼不疼。
明年她还开花吧?”
我说:“还开。
”
“还结果?”
“还结。
”
母亲叹息道:“人不如树。
”
又说:“我怎么不是一棵树呢,花梨比我寿高,如果是一棵花梨树,我就可以久久地陪着你们。
”我看见母亲眼角挂着晶莹的泪珠。
妻子给母亲剪了指甲,换上干净的鞋袜,与儿子扶着母亲进屋了。
我立在花梨树下,很久。
谁说过: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
母亲,你这一辈子,真是像极了东方俄贤岭的一棵花梨树,风大随风,雨大随雨,艰难为伴,困苦相随,永远高昂着不屈的头颅,生命的坚韧,生命的品格,丝毫也不亚于一棵花梨树呀!
(《海南日报》)
10.开头几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画线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母亲说:“也不知刮风下雨她疼不疼。
明年她还开花吧?”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我”和“母亲”展开,而文章的题目却是“花梨树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A、水獭tǎ, B、刹那chà,C、熨帖yù)
2、C。
(A、原—源,B、砺—厉,D、炪—咄)
3、A(“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
4、C(A、在“必须”后缺少动词“使”。
B、语序不对,应是“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像,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D、杂柔,应是“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
)
5、B。
6、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和关怀。
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
7、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
8、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
9、一个成熟的人综合了同父母的关系,并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理智的判断力上。
10、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为下文描写母亲做铺垫,从而引出下文。
11、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
通过细节描写和一连串的动词“蹲、跪、伸、挽、脱、捧、放”等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给母亲洗脚尽孝这一举动,描写既细腻又简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用了拟人手法,说明人也和这花梨树一样要经受苦难,同时也感叹人生命的短暂。
13、这篇文章通过写“我”给母亲洗脚引出母亲那苦难的岁月的回忆,写作中一是文中
的母亲在开头,文章中,结尾处都与花梨树相照应,花梨树贯穿始终;二是着重表现母亲象花梨树一样具有坚韧不屈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