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汉字结构明晰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汉字结构明晰文化内涵
专家学者谈学习方块字对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他们使用汉字
他们研究汉字
他们书写汉字
汉字,是一个工具
汉字,是一艘航船
汉字,是美丽的嫁娘动听的音符
汉字,承载着中国的文化信息
字中蕴含文化让书写更漂亮
受访人:米万锁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汉语史、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同时研习讲授中国书法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赛》这档节目刚一开播,便立刻引发了大众的兴趣。

作为一个日日与文字打交道的大学教授,米万锁老师对节目看得很认真;作为一个不仅研究古汉语,还承担大学书法教育的老师对节目中参赛选手的汉字书写给予了更多关注。

“书法是一门艺术,而书写是一种能力。

写字能达到艺术境界的人不多,但是汉字的书写能力绝大多数人都应该具备。

”米教授说,从节目中可以看到不少参赛者汉字的书写能力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形如今在生活中也很普遍。

“不少字的笔顺是错误的,字的间架结构也不对,字写得歪歪扭扭,不工整,不美观。

”汉字书写规范,笔顺正确,这是语文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字是出马枪。

”这句话在做学生时,老师和家长总会说起。

有时字写得好,还可能改变一个人命运——“我高中毕业后,曾在一所七年制学校当教师。

因为字写得好,文章写得好,被公社抽调出来做了写标语、写文章兼秘书的工作。

”米万锁教授谈起了写字曾经给自己带来的改变。

后来进入了山西大学中文系学习,刚入学不久,因为一手漂亮的字引起了老师的注意,班主任王淑贵老师便
带着他去拜访了姚奠中老先生,这让他在书法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节假日刻讲义、刻印山大校报,竟成了养活自己的手段。

在上世纪50年代读小学时,描红、写仿是语文课中的一部分,当时的语文老师兼任书法课。

不过他的书法启蒙老师则是自己的姥爷,曾做太谷一商家的掌柜,因而从小练就一笔好字。

“晋商在挑选学徒以及任用掌柜时,写字是必过的一关,字写得不好,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姥爷的手指上有因执笔而形成的深深的凹槽,这是写字年长日久便留下的痕迹。

”老人的书法在当地十里八村也是出了名的,自然也对后辈们产生了影响。

字写得多不仅会在我们身体上留下痕迹,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脑海中也会留下深深的印象。

“学习汉字最好的办法就是书写。

”在他的记忆中,儿时乡村的冬日是很冷的,墨盒里的墨汁总是会冻成冰疙瘩,不要紧,在火上烤烤融化开了,继续认认真真地伏在土炕上临帖。

“汉字里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信息。

”了解汉字结构与演变,能够更深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米教授以“廉”字为例,这个字与我们古代的房屋结构有关,本指堂屋的侧边,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山墙底线,其特点是“直”。

因此,廉字便含有“正直”之意。

当明白这个字的意思,便会对中国历史上的“举孝廉”,对官吏选拔要求“孝
敬”、“正直”有了更形象而准确的理解。

后来“廉”与“洁”经常组合使用,慢慢被人们忽略了其本来含义,以为它也具有“洁净”的意思,这叫词义的“渗透”“感染”……
米教授一直钟情于中国古文字的研究,山西大学读书时追随戚桂晏先生学习古汉语,同时拜省文物局古文字学专家、著名篆书大家张颔先生为师研习古文字。

大学毕业后又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训诂学,奠定了自己做学问的基础。

自然辨识篆书、书写篆书也就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说,要提高语文水平与汉字的书写能力,应该从根本上抓起,这就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文字、训诂之学。

简单认识一个字容易,而要写好一个字却很难!字里有文化,字里有哲学,字里有美学。

在他的心里,对汉字总是有一种敬畏之心:每写一个字都该像待嫁的新娘,一笔一划都是装扮,当一个字跃然纸上时,便是端庄美丽的嫁娘。

当一个一个的字组成句、连成篇章时,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就像乐谱上的音符,可以飘出美丽的曲子,使人赏心而悦目。

“当然,最初写字就应像做人,应该从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楷书开始。

”米教授如是说。

汉字是一种工具
受访人:白平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汉语史、训诂学等研究。

《汉字听写大会》里的字,难住了很多人,让不少成年人感觉汗颜。

白平老师是山西大学文学院汉语系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汉语史、训诂学等研究。

字是他的专业。

想来,他一定对电视节目里的那些字熟悉,能写的出来吧。

可是,看过这档节目的白平老师直言:“节目里面的好多字,我也写不出来。


“字,是一种工具。

就算电视里很多字大家不认识、写不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汉字的使用。

尤其是电脑时代,我们知道字的读音,软件的字符框里自然会出现很多同音节的字,提醒我们的记忆,做出选择。

”汉字数量庞大,我们常用的字其实没多少,很多汉字,我们认识,但习惯于不求甚解,也没有必要尽知其意,明起起源,只要能应付生活中的正常运用即可。

有句话是“识字识半边”,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往往会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猜这个字的意思,会根据其结构猜其读音,很多字词都是这么猜着蒙着,然后便记住了。

白平老师说,自己读书时,很多字也都是猜出来的。

小学四年级时,阅读《今古奇观》,里面的繁体字学校没有教过,完全都是靠着连蒙带猜读下来的,往往八九不离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识字的重要时期,大多数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字,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完成。

小学阶段之后的语文教育,重在阅读和写作,不会的字词可以仰赖于字典。

不过在汉字的教育上,白老师觉得小学和大学是脱节的。

现行小学阶段识字是机械式的,单纯从认识和会写去要求,并不会涉及到这个字是如何造出来的,这样也会导致越来越多望文生义的情况出现。

有学者曾解释“闷”字时,便根据字面说,心关在了门里,自然会闷。

而实际上,闷字是个形声字,门是其读音,里面加个心字,这个字是在说人的一种内心状态。

这便是从造字开始去说字。

大学里学古汉语,就会从六书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去讲一个字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这是必须知道的。

学习古汉语,碰到不认识的字太正常了。

“我告诉我的学生们,字典就是法官,就是裁判。

”因为字就是一种工具,你必须使用正确的工具,字典自然就是工具箱,这是阅读古籍必备工具。

“如果是我自己阅读古籍,那我基本不需要字典,但是要给学生讲,就需要。


对字的规范解释上是要较真的,要有理有据有出处地讲给学生。

”在三十多年读书教学生涯中,《中华字海》中的那些字在白老师眼里都已是熟面孔了。

中国的字到底有多少,这是没有确切数字的。

“《康熙字典》四万多字,《中华字海》十万多字,这也没有把中国的汉字全部收录进去。

毕竟没有人能把中国的古籍通读一遍。

”白平老师说,“字,是一个工具,就如同耕地用的犁,曾经犁很重要,可是现在不需要了。

字也会在演变中消亡,字典里便躺着很多这样的字,不再被人们使用,不再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

”白平老师说,除了他们这类专业搞研究的,普通大众也不必因为一档节目,就开始背字典,这是完全没必要的,也是一种浪费,是对生命的消耗。

爱上国学字做导航
受访人:杨子北京师范大学国学专业博士从事国学宣讲工作
“关注汉字、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多,这对我们的国学传承是很有意义的。

”杨子是山西省干部自主选学“国学十讲课题组”的一名宣讲老师,对时下汉字听写大会这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很敏感。

“很多人知道仓颉造字的典故,但是这并不是中国汉字的起源。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距今大约4000多年,而伏羲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个部落首领,距今6000多年了,所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
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古文字清楚的阐述了伏羲创造汉字的原理。

八卦,卦者,挂也,意思就是说八卦总结的就是悬挂在天地之间活生生的现象,是哲学层面的究竟和真实。

八卦,是最早的文字,或者说是文字符号,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杨子,是北京师范大学国学专业毕业的博士,在做了国学宣讲老师后,主讲的课程之一是《易学易用易经》。

杨子说:“突破汉字关,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步。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古代学子的必读丛书,但是现在很多人是敬而远之,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因为看不懂,连其中的汉字和意思都不明白。

从专业角度来说,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汉字,就是伏羲创造的那八个字,我已经为他们着迷,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我可能会用一生的心力去参悟《易经》中最原始的这八个字。


杨子嘴里说的这八个字就是八卦中: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伏羲创造了八卦,到了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创造了六十四卦,如何能把这些看似深奥而神秘的汉字通俗地讲给大家,这是我研究的课题。

”他曾经给幼儿园六七岁的娃娃讲过易经中的小故事,教他们学‘蒙’这个字,所谓‘蒙以养正’;给山西大学的学生们讲过‘易经与爱情’,给他们‘咸’这个字,所谓‘泽山咸,少女少男,两性交感’;给结婚小夫妻讲‘恒’这个字,所谓‘夫妇之道,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和自主选学的领导干部探讨‘否’和‘泰’,所谓‘天地否,地天泰’,在古代,天代表官,地代表民。

天地否,指的是当官的骑在人民头上的,都是‘否’,就是不好的,要倒台的,要想安泰和谐,就必须让人民当家作主,自己要放下官架子到百姓中来,这是易经第十一卦‘泰’的意思,也是3000年前周文王时代的‘群众路线’,呵呵,有意思吧……说起易经的话题他便滔滔不绝。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透过文字可以看到我们祖先的文化。

就好比造了船,就可以去航海。

没有文字,显然会失去这种能力。

”杨子说自己本科读的专业跟国学并不沾边,但是自己从小就喜欢琢磨汉字,很崇拜古人“字斟句酌、一字千金、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那种精神。

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翻看经、史、子、集的古籍时,那些繁体的古文字确实是一个障碍,但是自己坚持一个一个去认,去写,逐渐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古文读起来也就变得越来越通顺了。

从最初的查字典学汉字,到现在的学国学讲《易经》,杨子感觉,他已经从最初的敬重汉字,变成了现在的敬畏国学。

在他心目中,文字不仅是船,还是钥匙,打开天地人生密码锁的钥匙,这其中奥妙无穷,却又乐在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