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感知杜甫诗歌的爱国民忧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如何感知杜甫诗歌的爱国民忧情节
——庄子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者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一首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不仅是因为语言的无隙可乘,更因为诗中蕴含的深沉感情,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读后依然为之动容。
这也就是诗者的真情流露。
庄子更是注重诗的真,一种原始的感情流露,强调诗的真谛在于以情感人,而不是凭文字的优美,或者因为创作技巧的运用。
杜甫把诗看作是他终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
他7岁学诗,直到死亡前夕,没有停止过写诗,他从安史之乱起,至抵达成都前,在最艰苦的岁月里,身体衰弱多病,写出的诗歌思想内容最为深刻。
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满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
杜甫的以时事入诗含有泪水和深情,这除了他能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着想以外,还在于他本人就是苦命人中的一员,他的命运也就是一般人的遭遇,只是真实地将自己的所见和感受叙写出来,他成了人民的代言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人将其喻为杜甫生平一首最快乐的高歌,这并不是没有缘由的,迸发出内心的欢悦,是一种至真至诚的感情流露,能够给人一种情感的认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范满衣裳”
这是全诗中唯一记事的诗句,从中我们可以隐约知道当时所发生的事。
这首诗写于广德元年春,当时杜甫正寓居梓州。
这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自杀,叛军纷纷投降,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杜甫饱尝战乱之苦,又忧国忧民,一听到这个消息,真是欣喜若狂,脱口而出这首诗。
如〈杜诗言志〉:“看他八句一气浑成中,细按之却有无限妙意,直是情至文生。
”诗人曾经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得偿,这如沉寂的火山终于涌出地表,势不可挡,诗人多年积压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终于喷出,细细品味,“初闻涕泪满衣裳”句,诗人听到喜讯后禁不住老泪纵横,是喜悦的泪水,是为自己终于能够重回故乡,不再异乡漂泊而落泪;是为人民不再遭受战乱之苦,再次过上稳定的生活而流泪;是为终于看到国家统一,不再分裂而流下高兴的泪水。
如此深的感情在瞬间化作泪水涌出,这不能不是一快吧。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清人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其中无处不浸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例如杜甫中年时期的两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里边有抒情,有叙事,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于将来的希望。
这两首长诗包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作者的心情波澜起伏,语言纵横驰骋,证明他在这不幸的时代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敏锐地发生强烈的感应。
这样的诗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也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杜甫写的大量的战争题材及时事政治诗,更是象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都含有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抒情成分。
有些关于战争的诗,既有歌颂,也有谴责。
著名的《前出塞》、《后出塞》两组组诗,曲折反复地叙述战士在从军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实际上是反映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战争的不同看法。
这两组诗都歌颂了战场上的壮烈场面,战士如何善于战斗,勇于牺牲,取得胜利;又谴责了君王无止境的开拓边疆,主将骄横奢侈,使战绩失去积极的意义。
“三吏”、“三别”则更为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冲突。
杜甫在洛阳路上,看见横暴的差吏把未成丁的男孩、孤苦的老人都强征入伍。
他替这些人提出控诉,对差吏给以谴责,但是一想到壮丁缺乏,而又大敌当前,便转变了口气,尽可能对被征调的人说几句慰解或鼓励的话。
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如《洗兵马》;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如《丽人行》、《三绝句》;或是寓言讽兴,如《凤凰台》》;或是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关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都是个人的情感与事实相结合的。
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如《夔府书怀》、《往在》;有的叙述地方变乱,如《草堂》;有的回忆往事,如《壮游》、《遣怀》;?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持不同的态度。
如《兵车行》、在夔州写的《遣怀》、《又上后园山脚》;对于平息叛乱,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乱前期写的《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以及吐蕃入侵时写的《岁暮》。
这些诗谴责什么,歌颂什么,都很鲜明。
杜甫长年的转徙流离,在成都期间,建立草堂,开辟田亩,得到暂时的休息,因此对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动态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感到无限的热爱,具有深刻的体会。
如《春夜喜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等诗,从诗题上就可以想象出杜甫当时的心境。
这类诗代表了杜甫为人的另一方面, 对于微小生命的爱好,我认为,这其中也不乏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追求幸福的愿望的同情。
杜甫一生坎坷,空有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流落民间,历经安史之乱,看透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他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贫苦人民,写了很多记载百姓苦难的诗,寄托了深沉的忧思。
可以说,他无时不在渴望战争早日结束,希望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战乱漂泊的年代,他虽然渴望为国为民出力,然而却无从下手,心中积压了无数的感情,宛如一座沉寂的火山。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杜甫)陈才智编注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
[2]《杜甫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63
[3]《唐诗鉴赏词典》萧涤非等著上海上海词典出版社2005.9
[4]《李白与杜甫》郭沫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5]《杜甫诗论丛》金启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
[6]《唐诗词典》.左钧如编注.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