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现存古塔的保护与利用情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昌现存古塔的保护与利用情况研究
作者:丁气高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8期
摘要:古塔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发展壮大,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交汇融合,形式万千,蔚为壮观,矗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古塔类型丰富,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等,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类型,古塔材质多样,有金、银、铜、铁、木、砖石等,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古塔的造型、雕刻、装饰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艺术气息。

许昌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历史上古塔凌霄,盛时曾有372座古塔,饱经战火和岁月的摧残后现存古塔4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许昌文峰塔和鄢陵乾明寺塔。

关键词:许昌;古塔;保护与利用
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8.006
1 古塔的起源
古塔是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本土化传统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异常重要的建筑品类,为研究古代科技、建筑、宗教、艺术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成为点缀祖国锦绣河山的文物珍品。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属于中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历史上古塔林立,曾经存在300多座形态各异的古塔。

就其渊源来讲,塔本为瘗佛骨之所,梵语曰“窣堵坡”,译义为坟、冢、灵庙,最早的佛塔源于古印度,为半圆形凸起如墓冢状,上立刹。

后塔传至许昌,与汉末三国时代许昌作为曹魏古都密不可分,塔逐渐和许昌传统建筑相融合,衍生出许昌本土化的塔类建筑。

许昌饱经战火和岁月的摧残,现存古塔4座,分别为鄢陵县乾明寺塔、兴国寺塔,许昌文峰塔(图1)和禹州市柏山文峰塔。

2 许昌现存的古塔
2.1 乾明寺塔
2.1.1 乾明寺塔历史、文化价值
乾明寺塔位于鄢陵县安陵镇西街社區乾明寺路中段,早年寺院建筑坍塌无存,仅留此塔。

据明《嘉靖鄢陵志》及《鄢陵县乾明寺创建浮图围廊记碑文》记载,此塔建于隋仁寿四年(604),根据塔的建筑特征应为宋代重建。

明嘉靖元年(1522)因地震塔刹坠地,通高38米,塔体叠涩内收,特别是九层以上尤为显著,内收极大,造型整体美观大方。

塔身为六角圆
形倚柱,由不同规格的青砖砌成。

该塔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后历代均有修葺,是我国古塔建筑史上的杰作,对我们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乾明寺塔从外形看虽为宋代建筑,但其直棂假窗、普枋等建筑结构与模式吸取了隋代建筑精华,与宋有别。

塔高十三层,为楼阁式砖结构建筑,每层都有装饰斗拱,瓦檐挑角,角挂风铎,并雕有直棂假窗,且嵌砖雕佛像,塔上有佛室、佛龛、拱形门洞、旋登台阶,建筑结构巧妙,错落有致,科研及观赏价值极高。

1996年该塔维修时,从塔刹内发现了明代文物48件,可知此塔建筑年代久远,极有保护价值。

在这些文物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国内外佛家难得的珍品,镀金铜站佛通高52.5厘米,做工精细、考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1.2 乾明寺的保护现状
乾明寺塔历经沧桑,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特别是1947年,塔身遭到炮击,遍体弹孔,又受自然剥蚀,翼角多半脱落,角梁残缺,底层畸形,棂窗面目全非。

1981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对乾明寺塔塔基和一层塔壁剥蚀部位进行了维修。

1982年,鄢陵县人民政府将乾明寺塔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立明代《鄢陵县创建乾明寺浮图围廊碑文》石碑一幢。

1986年,乾明寺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鄢陵县文化馆指派了业余保护员,负责乾明寺塔的安全和保护工作。

2002年3月,鄢陵县文物部门筹资50万元,按修旧如旧原则,对乾明寺塔塔基南侧进行保护性修缮,修建仿古式护塔建筑,周边上置石雕护栏、青石台阶。

2006年,乾明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 兴国寺塔
2.2.1 兴国寺塔历史、文化价值
兴国寺塔以寺而名(原寺已不复存,新寺已建成),南临乡村公路,塔周边为居民区。

据塔刹铭文记载,兴国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

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对此塔进行过修缮。

兴国寺塔通高27米,为六角九层空心楼阁式砖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表层砖经过打磨加工,十分规整。

塔身向上各层逐渐收小,塔顶用青砖砌出,上置铁质葫芦形塔刹。

每层塔檐下部用砖雕出额枋及普柏枋,上置砖雕斗拱、枋子、檩条、椽、飞、连檐,平座处置砖雕绶花,塔檐上方为砖雕的山花蕉叶,塔基与一层塔身结合处刻有兽面纹砖雕。

每层南北移位至第七层,而第六层至第七层位于正中。

该塔身外部做法在唐以后的砖塔中较为罕见,故此塔可作为唐塔向宋塔嬗递的特例。

兴国寺塔塔内中空,塔体结构严谨,笔直崇秀,为典型的五代建筑。

历经宋、元、明重建或修葺,距今已1000余年,是我国古塔建筑史上的杰作,有着极高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2.2 兴国寺塔的保护现状
明万历十一年(1583),对兴国寺塔进行过修缮。

1930年,该塔六层南面曾遭炮击。

1986年,兴国寺塔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壹万元,对塔基进行扩大加固,立了《功德碑》。

2007年,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鄢陵县文物管理所成立了普查队,对兴国寺塔进行了复查,对该塔档案进行整理。

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 许昌文峰塔
2.3.1 许昌文峰塔的历史、文化价值
许昌文峰塔通高50.03米,南向,平面呈八角形,有十三层。

包括台、座、身、刹四部分。

基台用条砖平卧顺砌而成。

基座由青石构筑,束腰须弥座,饰以浅浮雕仰覆莲及卷草花纹等。

塔身笔直秀丽,巍峨挺拔,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

各层壁辟有半圆拱券门窗,嵌石质圆形窗花。

各层均有塔心室或塔心柱,设有佛龛。

塔心室室顶用砖质小拱斗、叠涩砖层、菱角牙子砖相间砌出藻井,规整匀称,玲珑优美。

塔檐用仿木砖质斗拱装饰,翼角处皆雕有青石龙头,颈项系风铃。

塔顶檐部镶嵌龙、虎、狮、孔雀、顽童托莲等琉璃饰件。

塔刹内发现青铜宝镜和铁剑各一件(1994年维修时发现)。

塔内外壁皆用青灰条砖三顺一丁垒砌而成,各翼角伸出石雕龙头角梁,并用条砖砌出“生头木”,使翼角向上翘起,增加了艺术效果,具有河南明朝建筑的特征。

许昌文峰塔曾在多次战争中遭到炮击,由于塔建筑质量高,结构严密,造型严谨,形成了坚固的抗震体系。

许昌文峰塔是明代许州太守郑振光为振兴文运而创建的风水塔,与许昌的历史极为密切,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当时地方上儒、佛、道杂糅的宗教支配人们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见证,涵义深邃。

2.3.2 许昌文峰塔的保护现状
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许昌文峰塔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10月建立了文峰塔保护小组,由许昌博物馆负责保护管理;1985年,为加大对许昌文峰塔的保护力度,许昌博物馆在此选址建馆,1988年春节期间许昌市博物馆开馆;1994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27万元,对塔体进行维修,2006年许昌文峰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7月完成了许昌文峰塔防雷工程。

在防雷方案制定和施工过程中,应在保护好许昌文峰塔塔体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防雷的效果,各种装置的安装固定也要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对塔体的损害,在不影响塔体观赏性的同时又确保了防雷效果,达到防雷目标。

2.4 柏山文峰塔
2.4.1 柏山文峰塔的基本情况
柏山文峰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城南约7.5千米处的梁北镇大白庄村,箕山山脉东端的柏山峰顶,原少姨庙、玉清观所在的柏山寨内(现废),此塔坐南面北,塔为坛塔合建,在柱形圆坛之上的正中建塔,通高约28米,其中坛高约6米,塔高约22米,塔体层间向内收分。

园坛由花岗岩码砌,塔身及塔刹则由青砖砌成。

第一层北面辟半圆拱券门,二至五层正面辟镂花门,二层镂花门实封,其余四面砖雕方框、棱形、“万”字图案的格棂盲窗。

檐下置砖制仿木额枋,上部砖雕仿木五踩斗拱升跳,翼角用砖雕龙头子角梁,在锻铁缠枝草纹枝杈悬挂铃铎。

塔内结构亦分五层,与外檐分层相同,壁体内砌筑30余青石梯道,盘旋而上,可至塔顶,采用八面叠涩攒合的方法收顶,上置生铁亚腰葫芦形塔刹。

外部结构由圆坛、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

圆坛高6米,用花岗岩码砌成圆柱状,底面直径17米,坛顶直径15.9米,坛顶青石板沿边,青砖围栏。

由东北方位沿宽1.5米的30余阶青石台阶螺旋逆时针至北面垂花门,可登临圆坛坛顶,东西方位原有钟鼓楼,现仅存垂花门与钟楼房基。

塔基高0.7米,为青石条砌成的八角须弥座形,位于坛的中央。

塔身一至四层塔厦做法相同。

砖砌仿木额枋表面有砖雕文字、动物、花卉及雀替等装饰。

额枋上用砖制仿木五踩斗栱承托出檐,每面平身科五踩斗拱两攒,转角位置施角科斗拱。

斗拱之上以三层圆头、瓜愣头、三尖头青砖涩砌仰莲出跳一周,再上为六层叠涩出檐,以青砖做出楼阁屋檐翼角,八角锻铁枝杈悬持铃铎,上层檐面青砖反叠涩而成。

第一层塔身:每面宽度为2.6米,北面辟拱券门一个,高2.03米。

青石条甃沿,门洞上方嵌青石质行书阴刻“凌云耸翠”门额。

第二层塔身:四正面辟圆拱券门,实封,另四面仿木砖雕方框形格棂圆盲窗。

正门门洞上嵌青石质行书阴刻“云汉昭回”门额,额枋表面阳雕半尺小篆体“离明耀宗”“巽风敕文”“震雷奋长”“囗艮起云”“习坎兴囗”“乾囗典君”“兑泽友莫”“坤益静棼”的卦象文字。

第三层塔身:四正面辟圆拱券门,另四面仿木砖雕“万”字图案格棂圆盲窗。

正门门洞上嵌青石质行书阴刻“光照钧台”匾额。

第四层塔身:四正面辟圆拱券洞门,另四面仿木砖雕方框形、棱形、万字图案的格棂盲窗。

正门门洞上嵌青石质行书阴刻“秀耸钧天”门额,额枋表面阳雕半尺小篆体卦象文字。

第五层塔身:四正面辟圆拱券门,门洞上方均有青石门额,分别为“起蔚兴文”“起凤腾蛟”“辉腾霄汉”“天启文运”门额,斗拱上部以一层圆头青砖涩砌仰莲出跳一周,承托出檐,翼角用砖雕龙头子角梁,八角锻铁枝杈悬挂铃铎,盲窗做法同一层。

塔顶采用八面叠涩攒合的方法收顶,上置生铁亚腰葫芦形塔刹。

柏山文峰塔每层塔心室均八角八面,与塔壁间用青石板砌筑螺旋式塔梯,经层间平台直至第五层。

一层、三层的室顶藻井是由仿木砖雕“万”字,再以五踩角栱收心,又由菱形砖仰莲涩砌六层收弧,再以稍尖砖叠涩
甃顶,一层藻井施有彩绘,颜色尚鲜艳。

四层塔心柱设圆顶壁龛。

环廊及券门叠砌或叠涩外弧券。

五层塔心方柱承塔顶,南北两廊东西相通,柱壁、塔壁表嵌砖雕扇屏,彩绘漫漶。

2.4.2 柏山文峰塔保护现状
因人为及自然的双重破坏,柏山文峰塔周围的钟鼓楼、垂花门被损毁,早先修建的少姨庙、玉清观也已不存,整体格局不完整。

柏山文峰塔通高28米,又处在箕山山脉东端的柏山峰顶,无避雷设施及安防设施,存在严重安全风险。

柏山文峰塔的圆坛无封闭措施,粗放管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到祭坛上,因塔日久失修,上方构件不时脱落,存在安全隐患。

日常安全工作由当地文物保护小组具体负责,禹州市文物管理处监督安防工作。

梁北镇大白庄村委会具体负责该柏山文峰塔的安全保卫工作。

梁北镇大白庄村文物保护小组每周要对柏山文峰塔进行一次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禹州市文物管理处每月对柏山文峰塔进行一次安全检查。

1958年,柏山文峰塔被禹县(今禹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 许昌古塔的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许多古代建筑都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即使能遗留下来的建筑也失去了以往的光辉。

目前,主体的损毁与修复问题是古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许昌古塔的保护利用存在以下问题。

3.1 自然灾害的不可抗力
古塔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建筑外部特别是以石料为主的基座出现了风化现象。

还有地基基础沉降、塔身倾斜、塔檐枯草丛生、塔铃缺损等。

3.2 人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保护观念淡薄
许昌文峰塔曾在多次战争中遭到炮击,由于塔建筑质量高,结构严密,造型严谨,形成了坚固的抗震体系。

许昌文峰塔是明代许州太守郑振光为振兴文运而创建的风水塔,与许昌的历史极为密切,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当时地方上儒、佛、道杂糅的宗教支配人们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见证,涵义深邃。

2.3.2 许昌文峰塔的保护现状
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许昌文峰塔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10月建立了文峰塔保护小组,由许昌博物馆负责保护管理;1985年,为加大对许昌文峰塔的保护力度,许昌博物馆在此选址建馆,1988年春节期间许昌市博物馆开馆;1994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27万元,对塔体进行维修,2006年许昌文峰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7月完成了许昌文峰塔防雷工程。

在防雷方案制定和施工过程中,应在保护好许昌文峰塔塔体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防雷的效果,各种装置的安装固定也要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对塔体的损害,在不影响塔体观赏性的同时又确保了防雷效果,达到防雷目标。

2.4 柏山文峰塔
2.4.1 柏山文峰塔的基本情况
柏山文峰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城南约7.5千米处的梁北镇大白庄村,箕山山脉东端的柏山峰顶,原少姨庙、玉清观所在的柏山寨内(现废),此塔坐南面北,塔为坛塔合建,在柱形圆坛之上的正中建塔,通高约28米,其中坛高约6米,塔高约22米,塔体层间向内收分。

园坛由花岗岩码砌,塔身及塔刹则由青砖砌成。

第一层北面辟半圆拱券门,二至五层正面辟镂花门,二层镂花门实封,其余四面砖雕方框、棱形、“万”字图案的格棂盲窗。

檐下置砖制仿木额枋,上部砖雕仿木五踩斗拱升跳,翼角用砖雕龙头子角梁,在锻铁缠枝草纹枝杈悬挂铃铎。

塔内结构亦分五层,与外檐分层相同,壁体内砌筑30余青石梯道,盘旋而上,可至塔顶,采用八面叠涩攒合的方法收顶,上置生铁亚腰葫芦形塔刹。

外部结构由圆坛、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

圆坛高6米,用花岗岩码砌成圆柱状,底面直径17米,坛顶直径15.9米,坛顶青石板沿边,青砖围栏。

由东北方位沿宽1.5米的30余阶青石台阶螺旋逆时针至北面垂花門,可登临圆坛坛顶,东西方位原有钟鼓楼,现仅存垂花门与钟楼房基。

塔基高0.7米,为青石条砌成的八角须弥座形,位于坛的中央。

塔身一至四层塔厦做法相同。

砖砌仿木额枋表面有砖雕文字、动物、花卉及雀替等装饰。

额枋上用砖制仿木五踩斗栱承托出檐,每面平身科五踩斗拱两攒,转角位置施角科斗拱。

斗拱之上以三层圆头、瓜愣头、三尖头青砖涩砌仰莲出跳一周,再上为六层叠涩出檐,以青砖做出楼阁屋檐翼角,八角锻铁枝杈悬持铃铎,上层檐面青砖反叠涩而成。

第一层塔身:每面宽度为2.6米,北面辟拱券门一个,高2.03米。

青石条甃沿,门洞上方嵌青石质行书阴刻“凌云耸翠”门额。

第二层塔身:四正面辟圆拱券门,实封,另四面仿木砖雕方框形格棂圆盲窗。

正门门洞上嵌青石质行书阴刻“云汉昭回”门额,额枋表面阳雕半尺小篆体
“离明耀宗”“巽风敕文”“震雷奋长”“囗艮起云”“习坎兴囗”“乾囗典君”“兑泽友莫”“坤益静棼”的卦象文字。

第三层塔身:四正面辟圆拱券门,另四面仿木砖雕“万”字图案格棂圆盲窗。

正门门洞上嵌青石质行书阴刻“光照钧台”匾额。

第四层塔身:四正面辟圆拱券洞门,另四面仿木砖雕方框形、棱形、万字图案的格棂盲窗。

正门门洞上嵌青石质行书阴刻“秀耸钧天”门额,额枋表面阳雕半尺小篆体卦象文字。

第五层塔身:四正面辟圆拱券门,门洞上方均有青石门额,分别为“起蔚兴文”“起凤腾蛟”“辉腾霄汉”“天启文运”门额,斗拱上部以一层圆头青砖涩砌仰莲出跳一周,承托出檐,翼角用砖雕龙头子角梁,八角锻铁枝杈悬挂铃铎,盲窗做法同一层。

塔顶采用八面叠涩攒合的方法收顶,上置生铁亚腰葫芦形塔刹。

柏山文峰塔每层塔心室均八角八面,与塔壁间用青石板砌筑螺旋式塔梯,经层间平台直至第五层。

一层、三层的室顶藻井是由仿木砖雕“万”字,再以五踩角栱收心,又由菱形砖仰莲涩砌六层收弧,再以稍尖砖叠涩甃顶,一层藻井施有彩绘,颜色尚鲜艳。

四层塔心柱设圆顶壁龛。

环廊及券门叠砌或叠涩外弧券。

五层塔心方柱承塔顶,南北两廊东西相通,柱壁、塔壁表嵌砖雕扇屏,彩绘漫漶。

2.4.2 柏山文峰塔保护现状
因人为及自然的双重破坏,柏山文峰塔周围的钟鼓楼、垂花门被损毁,早先修建的少姨庙、玉清观也已不存,整体格局不完整。

柏山文峰塔通高28米,又处在箕山山脉东端的柏山峰顶,无避雷设施及安防设施,存在严重安全风险。

柏山文峰塔的圆坛无封闭措施,粗放管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到祭坛上,因塔日久失修,上方构件不时脱落,存在安全隐患。

日常安全工作由当地文物保护小组具体负责,禹州市文物管理处监督安防工作。

梁北镇大白庄村委会具体负责该柏山文峰塔的安全保卫工作。

梁北镇大白庄村文物保护小组每周要对柏山文峰塔进行一次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禹州市文物管理处每月对柏山文峰塔进行一次安全检查。

1958年,柏山文峰塔被禹县(今禹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 许昌古塔的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许多古代建筑都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即使能遗留下来的建筑也失去了以往的光辉。

目前,主体的损毁与修复问题是古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许昌古塔的保护利用存在以下问题。

3.1 自然灾害的不可抗力
古塔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建筑外部特别是以石料为主的基座出现了风化现象。

还有地基基础沉降、塔身倾斜、塔檐枯草丛生、塔铃缺损等。

3.2 人们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保护观念淡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