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西省长治市韩北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山西省长治市韩北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
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
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
“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
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
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
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
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
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
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
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
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
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
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
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
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
B. 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 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 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 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 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 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 《春秋》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 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D. 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参考答案:
1. B
2. D
3.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要先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将理解和选项进行比对分析。
选项A,“史书”扩大范围,“都”表述绝对化;选项C,“不是……而是”错,原文为“不仅是……也是”;选项D,“有意避开情感”错,原文为“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故答案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选项D,“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错,应是论述司马迁史蕴诗心,在史书中体现价值观的观点。
故答案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B,“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错,孔子在《春秋》中表达的价值观念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故答案选B。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14分)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水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
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
树只有一个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
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倘徉于灯市之中。
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花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
如今看去,果真如此。
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的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
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
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
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落花的深情。
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
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
昨天,也许它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成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
躺在地上,它还在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替代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
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
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
人常说:开花结果。
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
熟。
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惋的。
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
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
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
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
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蓬勃。
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
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活力。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
”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枝头上再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16.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3分)17.同是落花,今天作者的感受是“壮丽”,而旧时文人怨女的感受却是“伤感、哀婉”,这两个时代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受?(4分)
18.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请分条概括。
(3分)
19.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4分)
参考答案:
16.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热烈、鲜艳、红火的开放盛况。
(手法1分,效果2分)
17.因为今天的“落花”是为求得新生,为了新生命的出现主动离开树枝,而旧时的“落花”是由于“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是未果之花备受挫折而夭谢。
(每点2分) 18.(1)它为花蕊挡风遮雨;(2)它不留恋枝头繁华,也不夸耀自己的巧绩;(3)它落而无憾,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每点1分)
19.(1)并不矛盾。
(1分)作者从下面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从侧面写落花,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才会有如此花果满枝的盛事,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
(3
分)
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1—3题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而不是像一些美国官员所说的那么依赖出口。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刚刚公布的这份研究报告与之前有关中国经济的许多说法恰恰相反。
报告负责人、经济学家艾伯特·凯德尔指出,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10%的惊人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
“随着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贸易和国外投资无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与其它东亚国家的经济不同,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并不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而且情况恰恰相反。
”他说,中国最近的通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与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有关的过度货币增长有关”。
而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对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却是一片抗议之声,他们声称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为的是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增长。
美国官员说,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这样有助于缓解对出口的依赖,因为正是其对出口的依赖造成了全球贸易不平衡。
但凯德尔的报告说,中国的增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需推动的。
他说:“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错误认识,即中国的增长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而情况并不是这样。
”“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应有所改变,有必要把这个结论考虑进去。
”
凯德尔说,鉴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出口导向型,美国就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而不是指责中国造成了不平衡。
“当然,这并不是说成功的出口增长不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主要由内需推动的发展战略中,出口显然是许多关键组成部分中的一个。
”
去年,凯德尔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40%。
世界银行在去年12月份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1. 下列不符合凯德尔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观点的一项
是()
A. 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不像东亚其他国家一样受美国经济的影响。
B. 成功的出口增长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诸多关键因素中的一个。
C. 中国最近的通货膨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与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有关的过度货币增长有关。
D. 中国经济10%的快速增长完全是由内需推动的,而不是由出口推动的。
2. 下列是美国政府关于中国经济的观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目的是想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B. 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周期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
C. 中国出口的增长造成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
D.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
3. 下列不属于凯德尔给美国政府建议的一项
是()
A. 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依赖出口的普遍错误认识。
B. 美国应改变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
C. 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没有必要恐惧中国经济的发展。
D. 美国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不要总是将眼光盯着别人。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宗政,字德夫,绛州人。
宗政自幼豪伟,有胆略,常出没疆场间。
开禧二年,金将完颜董犯襄、郢,宗政率义士据险游击,夺其辎重。
宣抚使吴猎奇之,补承节郎。
京西路分赵方荐其才,转秉义郎。
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枣阳。
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分为三军,设覆三所,蹀血以战,金兵败走。
寻报枣阳围急,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
金人大骇,宵遁。
方时移帅京西,闻捷大喜,差权枣阳军。
初视事,一爱仆犯新令,立斩之,军民股栗。
于是筑堤积水,修治城堞,简阅军士。
十一年,金帅完颜赛不拥步骑围城,宗政与再兴合兵角敌,历三月,大小七十余战,宗政身先士卒。
金人战辄败,忿甚,周城开濠,四面控兵列濠外,飞锋镝。
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
随守许国援师至白水,鼓声相闻。
宗政率诸将出战,金人奔溃。
十二年,金人摘强兵,扔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
城中军以长戈春其喉,敢勇军自下夹击金兵。
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
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八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获辎重牛马万计。
制置司以湖阳县迫境金兵,檄宗政图之。
宗政一鼓而拔,夷荡营砦,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
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
金人呼为“孟爷爷”。
俄病疽卒。
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
未尝学兵法,而暗与之合。
死之日,边城为罢市恸
哭。
(节选自《宋史·孟宗政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宣抚使吴猎奇之奇:奇怪
B. 金人大骇,宵遁遁:逃跑
C. 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薄:迫近
D. 宗政发廪赡之发:打开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
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B. 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C. 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D. 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来转化为行政区,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
B. 堞,城墙上外侧所设墙垛,可抵挡敌人的箭石攻击,可从孔隙中对敌人射箭发炮。
C. 三更,即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3:00至第二天1:00。
D. 罢市,文中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停止买卖以表示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宗政久经历练,屡克金兵。
他从小有胆略,常在边界战场出入,后因才能获得重用。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力克强敌。
B. 孟宗政善于协作,战功卓越。
他与其他将领合作抗敌,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和王大任内外结合,大败金兵。
C. 孟宗政行动果敢,出击迅猛。
枣阳危急,他带领部队很快抵达枣阳,金兵恐慌逃走。
金兵压境湖阳,他一鼓作气扫荡金兵营寨,震慑了金人。
D. 孟宗政军纪严明,公正无私。
他曾将触犯新法令的爱仆斩首,使军民惊骇。
他绝不考虑亲疏关系,做到了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
(2)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
参考答案:
8. A 9. D 10. A 11. B
12. (1)孟宗政中午从岘首出发,天快亮的时候抵达枣阳,快马奔驰,行军如神。
(2)孟宗政对于有功劳的即使有怨仇也必定奖赏,犯罪的人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必定惩罚。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宣抚使吴猎奇之”在原文的意思是“宣抚使吴猎认为他是个奇才,”所以“奇”是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句“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的意思是“金兵连续没能达到目的,不久乘顺风渡过壕沟,抛扔浇了油的皮革焚烧战棚,孟宗政激励将士们进行血战,共十五阵,飞箭蝗石交加,金兵死了一千多,射死了金兵都统。
”然后根据标志性词语“俄”断开第一处,找名词和动词组句如“乘顺风渡濠”是一个句子,“宗政激将士血战”是一个句子,由此排除其它几项。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A项“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错,元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行省”。
点睛:此类题虽然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但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此种题容易让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
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B项“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错,文中许国、王大任增援,至于扈再兴,文中只是说“宗政与再兴合兵角敌”。
12.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第一句的“发岘首”省略句,从岘首出发;“迟明”,天刚刚亮;“驰突”,快跑猛冲。
第二句“于有功者”,对于有功劳的;“怨”,怨仇;“亲”,亲近。
参考译文
孟宗政,字德夫,是绛州人。
孟宗政从小就豪爽伟岸,有胆略,常常在边界战场出入。
开禧二年,金将完颜董侵犯襄州、郢州,孟宗政率领义士借助天险进行游动作战,夺取金兵的军用物资。
宣抚使吴猎认为他是个奇才,补授承节郎。
京西路赵方推荐他的才能,转官秉义郎。
嘉定十年,金兵进犯襄阳、枣阳。
孟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分成三军,在三个地方设下埋伏,浴血奋战,金兵败逃。
不久得到报告说枣阳被围危急,孟宗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