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陈皮情结见证从“支农柑”到“黄金皮”的蝶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陈皮情结见证从“支农柑”到“黄金皮”的蝶变
从“支农柑”到“一两陈皮一两金”,只经历了短短的二三十年……
我是土生土长的新会人,加上父母都在药材公司工作,所以从小就对新会陈皮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就曾和家人一起利用课余或假日时间为药材收购站剥柑皮,以赚取加工费。

每天,我从药材收购站里挑回一担担柑果。

当我把柑果挑回家里时,家里早已坐满了等着吃果肉的邻居。

有时,我的担子还没挑进家门,邻居们便急不可待地把手伸到箩筐里抢柑果了,此时,我索性把担子放下来,让他们拿个够,反正他们吃完之后把柑皮拿回来就行。

起初,我们挑回来的是一些青青绿绿的“落地柑”,但邻居们连这些早果也不放过。

通常这些早果带有酸涩味,但用糖(当时只能用糖精)、酱油等醮着吃,却有另一番风味。

等到柑果快要成熟时,一些柑果却因风雨的侵袭,或虫叮鸟啄从树上掉了下来,果农只好把它捡起来,卖到收购站里去。

这时,又是我们大饱口福的时候了。

我们一边剥着柑果皮,一边把那些还没有完全腐烂的那部分肉片放到嘴里。

就这样,一天下来,我的肚子里也不知装了多少果肉呢。

在那段贫困的岁月里,我们从这些柑果身上尝到了生活的甜蜜,也因此拥有了我和姐弟们的新课本和新衣裳……
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柑果之乡”的人。

柑果对于我,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这份感情,等我离开了家乡以后便显得特别深厚。

那时我离开家乡到省城读书。

每当柑果成熟时,我便会利用回家之机,带上一些大红柑回校给同学们吃。

同学们拿到柑果,便将果皮剥下来,并将皮随手扔掉,而且边吃边说,新会柑不是那么甜啊!此时,我的心里总不是滋味。

我以为他们既不懂得品尝新会柑,也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白白地糟蹋了新会人视之为“黄金”的果皮。

每当此时,我便会向他们说:甜中带酸才是新会柑特有的风味;而这些柑皮,就是可以入药、调味的著名的“新会陈皮”……但他们对我的
述说并不太在意,我只得自讨没趣地收住话题,独自去把果皮捡起来。

确实,在过去,新会陈皮虽然是常用中药,但用于家庭日常饮用,还仅限于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同胞或海外华侨,所以新会柑并不是那么热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农民种的柑子卖不出去,政府还发动各单位员工认购柑果,美其名为“支农柑”,每人不少于百斤。

但时间进入了新世纪以后,新会柑,特别是“新会陈皮”“柑普茶”便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些有识之士,早已一掷千金,偷偷地开始存储陈皮。

不久,新会陈皮果然名声鹊起,身价暴涨,成为抢手货。

如今,来新会游玩的亲戚朋友,总要让我带着他们到陈皮村之类的专卖场去走一走,要买些陈皮或是陈皮制品,当作贵重的礼物带回去馈赠亲朋好友。

这几年,各地托我代购新会陈皮的朋友也渐渐增多了。

而我到外地学习、出差时,也不忘带点陈皮,这是新会人送给外地朋友最有体面的手信了。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某日忽有一澳门友人,给我的银行卡打入3万元,要我为他购买10年的新会陈皮。

这可忙坏了我。

既然友人相信我能为他找到货真价实的新会陈皮,我自然马虎不得。

于是,我一方面要找卖陈皮的朋友送来样板,另方面又要约上那些懂陈皮的朋友来帮我品尝鉴别,一时间,我的家里忽然多了不少茶友和陈皮鉴赏行家,而话题自然离不开陈皮,家里仿佛成了一间陈皮研究室。

这样一来,我不但最终能为朋友买到了货真价实的新会陈皮,而我也成了半吊子的陈皮专家了。

如今,我再也不会面对那些吃了柑肉而把柑皮扔掉的尴尬场面了。

作为新会人,我为家乡拥有这一闻名海内外的陈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