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过关检测卷(A)-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课后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过关检测卷(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这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正确反映北斗导航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2.下列有关Ⅰ层、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图中Ⅰ、Ⅱ、Ⅲ分别对应的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平流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对流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到对流层顶温度下降到-50~-60 ℃。
第2题,Ⅰ层为对流层,该层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强烈,飞机受气流影响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而且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逆温现象;Ⅱ层为平流层,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因此天气晴朗,飞机在该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万里无云,但位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会吸收紫外线,过量的紫外线可损伤皮肤。
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
读图,回答3~4题。
3.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A.两者均增强
B.两者均减弱
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
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
4.比较①②两地热力状况可知()
A.A1>A2
B.B1>B2
C.C1<C2
D.D1>D2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②地云量增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2)减弱,大气逆辐射(D2)增强。
第4题,与②地相比,①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故A1>A2;①地海拔高,地面温度低,故B1<B2;①地大气保温作用弱,散失热量多,故
C1>C2,D1<D2。
《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注:煴是指无焰的小火)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
下图a为北方某地农业景观图,图b 为大气受热过程图。
读图,回答5~7题。
a
b
5.“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主要原因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6.我国北方农民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A.增强①过程
B.增强②过程
C.减弱③过程
D.增强④过程
7.一些果农为让苹果上色更加均匀,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①,降低气温
B.反射②,增加光效
C.减弱③,保持水分
D.吸收④,保持地温
答案:5.D 6.C7.B
解析:第5题,“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放火制烟,以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又会使大气逆辐射(④)增强;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
第6题,进行地膜覆盖,太阳辐射可透过地膜使地面增温,地膜内气温也随之增高,但地面辐射(③)不能透过地膜散失到大气中,因此可有效地提高地温。
第7题,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可增加其对太阳辐射(②)的反射,增加光效,使苹果受光均匀,上色更加均匀。
山东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下图为山东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低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9.冬季,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以保持棚内温度,其原理是()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作用
答案:8.C9.C
解析:第8题,塑料大棚内晚上的温度不会太低,日温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第9题,往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10~12题。
10.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1.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台风过境②夜晚晴朗无云③冷空气南下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⑤暖锋过境⑥连续阴雨
A.①④
B.③⑥
C.②③
D.⑤⑥
12.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的地形是()
A.山地
B.谷地
C.平原
D.丘陵
答案:10.A11.C12.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图甲气温是随海拔上升而不断降低,因此可以判断乙、丙、丁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对流运动;图乙从近地面开始出现逆温层,图丙逆温层进一步上升,图丁逆温层从近地面开始渐渐地消失,这种逆温层的出现可能与地形、辐射、平流、锋面等原因有关。
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演变易发生在谷地。
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若此图为夜晚的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图,则()
A.a为海洋
B.b为陆地
C.①为冬季风
D.①为陆风
14.若该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则a、b、c、d对应的等压面分布(示意)不正确的是()
答案:13.D14.D
解析:第13题,根据受热上升、冷却下沉和水平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原则,结合图中大气热力环流方向可知,a、b两处相比,a处气温低,气压高,b处气温高,气压低;题干中“夜晚的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是题眼,据此可以判断a为陆地,b为海洋,①为陆风。
第14题,d处为低压,等压面应该向下弯曲。
下图是沿45°N某一理想大陆所作的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月均温③地高于②④两地
B.7月均温③地低于②④两地
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
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地
16.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下列关于该季节盛行风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吹向①
B.④吹向⑤
C.⑤吹向④
D.④吹向②
答案:15.D16.B
解析:第15题,③地处于内陆,②④两地处于沿海,因此③地日较差大于②④两地,且③地1月均温低于②④两地,7月均温高于②④两地,从而③地气温年较差大于
②④两地。
第16题,图中近地面陆上等压线上凸,海上等压线下凹,说明近地面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因此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即由④吹向⑤。
读低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回答17~18题。
17.若a~e为不同高度的气温值,则气压值的大小关系应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甲>乙>丁>丙
D.甲>丙>丁>乙
18.若a~d为不同气压值,则由大气热力环流的规律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气流方向:乙→甲
B.气流方向:丙→甲
C.气温:甲>乙
D.气压:甲>丙
答案:17.C18.B
解析:第17题,依据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规律可知,乙处气温高于甲处,故气压值甲>乙;高空气压高低与近地面相反,故气压值甲>乙>丁>丙。
第18题,依据图示等压面分布可知,甲为低压,气流上升,乙为高压,气流由乙流向甲,气温甲高于乙。
同一地点,越往高处,气压越低,故气压甲高于丙。
大湖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大气热力环流。
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垂直剖面图(单位:米/秒)。
据此回答19~20题。
19.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湖、岸地势高低差异
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
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
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
20.图示大气热力环流最明显的时间可能是()
A.夏季白天
B.夏季晚上
C.冬季晴天
D.冬季阴天
答案:19.B20.A
解析:第19题,大湖和湖岸存在热力差异,形成大气热力环流,导致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相反。
第20题,近地面风从湖面吹向湖岸,高空风从湖岸吹向湖面,说明近地面湖面气压高、气温低,湖岸气压低、气温高,时间最可能是夏季白天。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低压中心是,高压中心是。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
(3)下图为沿A—B线作的剖面图,请完成A、B间的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的绘制。
P A、P B、P A'、P B'的气压值大小顺序是。
(4)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是()
答案:(1)B A、C
(2)B
(3)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P A>P B>P B'>P A'(或P A'<P B'<P B<P A)
(4)B
解析:由图可知,A、C两地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为高压中心。
B地为低压中心,近地面温度最高,气流上升;A地气流下沉。
高空气压高低与近地面相反,故P A'为低压,P B'为高压,高压处等压面上凸。
22.(11分)下面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甲
乙
(1)写出图甲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B,C。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全球变暖与(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四川盆地高得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曲线。
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地面 C
(3)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4)②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解析:第(1)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太阳辐射,地面将能量传递到大气是地面辐射,大气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大气逆辐射。
第(2)题,近
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有关。
第(3)题,青藏高原太阳能辐射丰富的原因可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从海拔、地形方面进行分析。
第(4)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特征。
23.(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浅层土壤可能出现“逆湿”现象。
某学生在甘肃省张掖市某绿洲附近一处无人为干扰的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下图)。
(1)据图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
该学生发现,该地区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下图)。
当地人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
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2)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
答案:(1)时段及深度:1—6时(或凌晨),10~20厘米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原因:临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土壤中水分蒸发量小,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
(2)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的砂石可减少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6时(或凌晨),10~20厘米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1—6时(或凌晨),气温低,水汽凝结在地表,加之此时土壤中水分蒸发量小,从而出现“逆湿”现象。
第(2)题,首先,砂石的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有效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其次,当地气候干旱,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最后,当地多大风,风蚀作用较强,砂石覆盖能有效减少风力对表土的侵蚀,保持水土。
24.(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是我国著名的沿海避暑胜地。
炎炎夏日,秦皇岛的海风令人陶醉,凉爽的海风让秦皇岛市夏季的气候更加宜人。
(1)在上图中画出秦皇岛市吹海风时的风向及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并分析秦皇岛市海风形成的原因。
(2)简述海风对秦皇岛市夏季气候的影响。
答案:(1)秦皇岛吹海风时的风向及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如下图所示。
海风形成的原因:日出后海陆均开始升温,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的升温速度快于海洋,近地面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表面气温低,形成高压,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2)白天吹海风,降低秦皇岛市区温度,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
解析:第(1)题,热力环流中等压面的画法: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陆地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高空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海洋盛行下沉气流,海洋表面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高空形成低压,等压线下凹;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环流。
海风形成的原因:海陆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当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时,吹海风。
第(2)题,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对空气湿度和气温的影响进行分析。
海风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可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