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与异同:中日茶道文化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渊源与异同:中曰茶道文化之比较75
渊源与异同:中日茶道文化之比较
赵奸张卫娣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中日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已有数千年历史。

茶道作为两国文化的共同属性,既有一脉 相承的根源,也有因融合本土化而引发的差异。

中日茶道文化的继承和嬗变,对两国文化的共同发展具有很好 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茶道文化历史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20-0075-02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 始就充满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其渊源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一直影响至今。

唐朝时期陆羽创作的《茶经》堪称我国茶 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中论述的茶源、茶具、煮茶法、饮茶法、茶器等茶学文化对我国后期茶道的发展影响极大,同时也远播海内外,受到世界茶学爱好者盛赞。

我国的近 邻曰本自古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日语文字书写上即可窥 见一斑。

当然,我国的茶文化对日本人的生活乃至民族精 神也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后来日本茶道得以发展的文化根 源。

日本茶道虽然来源于我国,但经过历史及本土化的演 变已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因此也散发着独特光芒。

一、中日茶文化的传播史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日茶文化的交际最初发生在我国 唐朝时期。

由于当时日本政府对“唐文化”的向往,遂派 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访学,并将中国先进的科技文化传回 日本国内。

在这期间,以最澄大师为代表的僧侣也来到中 国,他们在平日里除了研习佛法,还与宾客对花啜茶,从 中领略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国时,他们携带的茶叶和 茶种,受到当时日本贵族的推崇,也由此成为日本茶圣千 利休抹茶茶道的根源。


日本早期的茶道,其原意乃是“茶汤之道”,属于饮 茶的仪式用语,亦被简称为“茶汤”。

茶道在日本不仅是 一种艺术,而且是人们日常起居的礼仪法度。

日本茶汤秘 籍《山上宗二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首先,即便大家平素是相互熟悉的,但在展示道具或 在初次打开茶叶罐盖的新茶品尝仪式上自不待言,即便是 日常茶会在出人“露地”时,也都要本着“一生仅此一 会”的心情,尊敬主人,仪表庄重。

无论是公事还是杂谈 时都应忌说那些无用的话。

从中可见茶汤是通过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灵沟通,来满 足人们的精神飨宴。

学者滕军曾将日本茶道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 期是日本平安时代,主要受中国唐朝饼茶煮饮法影响;第 二个时期是镰仓至桃山时代,主要受中国宋朝末茶冲饮法 影响;第三个时期是江户时代,主要受中国明朝叶茶泡法影响。

[2]另外,学者余悦认为中日茶文化交流历史轨迹具有 三方面特征:一是佛教僧侣是中日茶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二是日本茶道的形成是由于与中国有着长期的文化往来;三是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从原来的单一层面转向文化综合交 往。

[3]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也是日本茶道发展史。

二、中日茶道文化的演化
虽然陆羽《茶经》的诞生可以看作我国茶道文化的正 式形成,但该书中并未提及“茶道”一词,更未对“茶 道”做出学术性解释,而仅是从茶的采摘、烹煮、品饮等 程式中让读者去体悟茶之文化,同时他也强调茶与人之俭 德的内在关联。

唐朝宰相裴汶曾就茶之功效提出“其性精 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的观点,可以视为 对我国茶道文化最原始的精当概括。

与裴汶同时代的刘贞 亮在其著作《茶十德》一文中详述了饮茶的十大功效,如 雅志、行道、养身、滋味等,将“茶德”与我国传统文化 中倡导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相融合,提升了茶道的 道德内涵。

而茶道到宋朝时期又有了新发展,更加强调茶 叶采摘的时节与手法,茶具制作的精美程度及烹茶程式的 精致。

宋代茶文化开始由“大俗”逐步转向“大雅”,追 求“极致主义”。

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位茶道文化的极力推 崇者,其《大观茶论》中提出的“韵高致静”“致清导和”,将我国茶道精神凝练为“静”与“和”,可以说是我 国茶道美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升华。

明清时期,普通百姓也 将饮茶视为一种生活风尚,茶道的内涵也由此日益丰富起 来。

这一时期的饮茶程式开始追求简约,变得更加“接地 气”,人们通过体味品茶过程,来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的 和谐关系。

到了近现代,对我国茶道精神的提炼出现了不 同版本。

台湾茶学专家吴振铎将中华茶艺的精神界定为“清、敬、怡、真”,其中“清”是茶艺的真谙,乃“清 澈”“清寂”之意;“敬”是茶艺的态度,乃“能敬能和”“专诚一意”之意;“怡”是茶艺的心境,乃“心旷神怡”“和悦”之意;“真”是茶艺的本源,乃“存善存真”“格 物致知”之意。

[4]河北省茶文化学会舒曼、陈一珉认为茶 的文化功能定位包括四个方面,即感恩、包容、分享、结 缘,而茶文化的精神则是“正清和雅”。

学者魏登云、冉
作者简介:赵婷,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职硕士;张卫娣,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及日语语言学。

76现代交际• 2017年20期
光彩从“忠贞不渝”“慎终追远”“人之品行”“尚和”等 角度诠释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

与我国茶道一样,日本茶道自茶文化传人以后,也经 历了本土化的蜕变。

首先,奈良称名寺的僧侣珠光创立的草庵素茶被誉为日本最早的茶道。

由于珠光是佛寺僧侣,因此其倡导的茶道理念中必然融人了佛家教义,如他提倡“人生而平等”,即饮茶活动中是没有阶级歧视的。

在《珠 光一纸目录》中就有这样一段内容:“其一,应信对上怠慢,对下规矩。

”意思是说,在招待上宾时可以有所怠慢,招待下人时应遵循礼仪。

这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属于打破常规的提法。

对于茶道的修炼,珠光主张“事事用心,处处 留意”,通过戒除“酒色”来树立茶道。

除此之外,珠光茶道中最重要的是“客风和主风”。

所谓“客风”是指参加茶会时,身为宾客要遵守的规矩;所谓“主风”是指在 茶会时,主人应遵守的规矩。

他认为“客风关乎茶座之建立,主风则要诚心敬客”。

他提出客人在参加茶会时,要带 着把“每一次茶会看作一生唯一一次”的心情去参加,即谓之“一期一会”。

珠光作为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他的 主要功绩在于建立了日本最正统的茶道秘籍。

珠光之后,日本出现了另外一个茶道圣人—千利休,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对日本后世茶道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为茶道之精髓,意为“和谐”“和悦”;“敬”为茶 道之理念,意为“恪守诚敬”“敬爱”;“清”为茶道之效用,意为“清洁”“洗涤”;“寂”为茶道之追求,意为 “静寂”,与佛语“涅槃”同义。

千利休不太关注茶道中的“细枝末节”,相反,他认为“诚心待客即是茶道”“真心 为宾客思考就能实现茶道”。

千利休提出主宾在品茶过程中 能否获得愉悦感才是茶道的根本。

在这种思想的牵引下,日本茶道由注重程式转为关注主宾间的交流,至此,日本 茶道正式完成。

在这之后,日本茶道文化在千利休茶道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其中就包括古田织部茶道和小堀远州茶道。

织部茶道的创新体现在茶室小院的修整上,更加注重桃山美学的华丽与鲜艳。

另外,他还完成了小型榻榻米的创造,并将茶室扩大到合适的程度。

远州 的茶道提倡“诚心待客”,使宾客能够心情舒畅。

到了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又先后出现了千宗旦茶道和片桐石州茶道,使日本茶道迈向规范化。

日本历史学家桑田忠亲在《茶道的历史》一书的序言中这样说道:“茶道文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品味,向人们昭示并且宣扬日常生活的范式模型。

”从日本茶道的历史演化我们不难看出,日本茶道与中 国茶道既有一脉相承的根源,也有因融合本土化而引起的差异。

二者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对茶道精神的理解上,都追求“和”“清”“静”的茶道观;二者的差异之处则表现在现代中国茶道更加雅俗共赏,成为大众文化的范畴,而日本茶道则重视仪式文化,将品茶变成俨然清规。

此外,
现代日本茶道的程式比中国茶道更加复杂、繁琐。

三、中日茶道文化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随着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像中日茶道
这样的传统文化由于受到冲击而面临相同的发展困境,具
体表现在:一是如何实现茶道文化的现代转化。

中日茶道
文化一脉相承,都根植于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同时又融
人了儒学和佛家的思想,对两国民众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
惯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时至今日,面对欧美等西方文化
的强大攻势,我们对茶道文化的传承越来越流于形式,没
有从文化本源去继承和发扬。

二是如何实现茶道文化的现
代传播。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让社会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
富,许多世俗化的物质欲被人们广泛认同,对精神文化属
性的产品越来越缺乏兴趣。

各种网络虚拟剧及各种恶搞、
选秀节目花样迭出,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猎奇、追星
的心理需求,从而使茶道文化等传统文化变得无足轻重。

三是如何避免茶道文化的同质化和边缘化。

当今世界各国
的文化相互渗透,并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了广泛宣传,以
掠夺或占领他国的文化市场。

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的茶
道文化也遭遇被同质化和边缘化的危机,变得既像又不像。

那么,如何破解中日茶道文化发展遇到的困境呢?笔
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首先,大力推进茶道文
化的现代转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现代化的语
言对茶道文化进行通俗化加工、转化,使茶道文化容易被
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所接受,这是实现茶道文化现代转
化的第一步。

另外,根据新时期大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
有必要对茶道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理念进行深人浅出的解读,
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茶道文化的传播更具时代气息。

其次,善于借助各类媒体平台,推动茶道文化大众化。


识和了解传统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前提。

中曰茶
道文化传承者应通过各类电视节目和网络平台,积极宣传
茶道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理念。

最后,应将茶道文化纳人国
家文化教育事业中。

学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
阵地,理应成为茶道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参考文献:
[1]赵婷.浅议日本茶道[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4) :193-194.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
社,1992.
[3]余悦.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 想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09 (3):131-141.
[4]吴振铎.中华茶艺的基本精神[J].农业考古,1993 (2) :44.
责任编辑:孙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