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沧港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沧港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生若直木
张承志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

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高考资源网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

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

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

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

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

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

镇纸多用檀木自制。

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次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

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

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

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

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

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

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

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

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高考资源网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

掂了一掂,觉得挺沉。

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

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

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

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

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

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

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

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

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注]①镇纸:(书画家)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用铜、铁,或玉石等制成。

②锛子:斧的一种。

15.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由檀木镇纸联想到“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意在要人们忘却政治伤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忘却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B、真正的强者,不是那个向人讲述大难之后有成功的人,而是我们永远不会发现有痛苦表情的那张脸。

这是本文给我们的启迪,它告诫我们面对苦难不能有痛苦和哀伤。

C、张承志的《生若直木》,讲的是作者因一位老书法家赠与的一对白檀木镇纸而体会到了一个人生哲理——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文章语言充满生命气息。

D、朋友写的小说满篇都是他的苦难遭遇,骨子透出凄凉、压力。

E、人生总会遇到很多难事、挫折,而这些沟沟坎坎也一定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伤害,但伤害过后是一遍遍地怨天尤人,还是像那对镇纸一样,不管当初斧劈锛凿,如今去包容这一切,光洁地呈现自己的价值。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高考资源网
16.“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作者“佩服”的是什么?(5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作者“收到镇纸”时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两件事是巧合呢,还是有意安排?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6分)
18.就本文的思想内容,谈一点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6分)
参考答案:
15.(4分)AB(A“忘却”错;B“不能有痛苦”错)
16.(5分)示例:檀木镇纸不显形骸,不露纹理。

虽经斧子劈锛子凿,内里都是坑疤,却不外露。

由此感悟出“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不去炫耀自家伤痕”。

17. (6分)下面两种看法均可,示例:①这是有意安排,由物到理的衔接(过渡),从镇纸的“不语斧凿”意识到写个人苦难的小说是“语斧凿”,进而升华到人生应如“直木”,应“不语斧凿”。

②这
是生活中的“巧合”,“我”从这个偶然巧合的事——收到镇纸时正在读朋友写的个人苦难的小说,顿悟到一种人生的哲理。

(评分标准:答案言之咸理即可,内容4分,语言2分。


18.(6分)示例:由檀木镇纸联想到“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

”作者认为个人不必去炫耀自家伤痕而应该心广意宽,干净漂亮地活下去,这种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人生的境界是高尚的。

(评分标准:答案只要是从文本出发,有自己的感受,即可酌情给分。

内容4分,语言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6~l9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

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

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

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

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

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

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

杜老啊。

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

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

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

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索、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6.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4分)
答:
17.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6分)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答:
18.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7分)
答:
19.下列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创作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参考答案:
16.(4分)在唐朝,韭菜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朴素本分、安静单纯、露水盈盈,就像一首精致自然的五言诗。

五言诗极为精致,就像没有受到污染的韭菜。

(写到韭菜没有受到污染的特点2分,写到五言诗精致2分。

意思对即可)
17.(6分)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自然本真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

(拟人l分,比喻l分。

形象生动写出唐朝的韭菜的特点2分,赞美之情2分)
18.(7分)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对文学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表达了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

(文章内容分析2分,“抨出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2分,“表达了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3分。

意思对即可)
19.(4分)13 E(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韭菜,而非杜甫的诗歌,故A错;对唐朝的韭菜而言,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是一件幸运的事,故C错;原因是理解不了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故D错)(选对一项2分,多选不给分)
3.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偷父
文/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电灯,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

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

有贼!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 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东西掏出来!”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

我保持着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呢?”他叹了口气:“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

”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

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

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

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吗?”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

”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拿到手里,准备拨110。

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

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

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

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

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

他爸爸也
去挖。

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

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

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

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

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

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

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这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在叙述他父母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行为中心灵逐渐变得冷漠了。

C. “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 是因为少年辍学流浪却仍深念其父,竟为此而冒险入室偷盗的行为使“我”深深地感动。

D.文中“我”三次想要报警但最终都没这样做,是因为我被这个孩子的爱父之心打动,想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又冲下楼梯去寻他,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2)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6分)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

(6分)
①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3
分)
②“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 (3分)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参考答案:
(1) A-3分, C-2分(解析:B.从少年偷像父亲的画像这件事来看,少年对父亲有深厚的感情,不应该是冷漠。

D 第一次想报警而没有报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事情到底有多严重。

E“我”若有所失,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内心油然而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

以及产生了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望。

)(2) ①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令人感动。

②他家庭贫穷,缺少温暧,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值得同情。

③他混在窃贼之中,需要教育和救治。

④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在原文找关键词作答,意思对即可。


(3)①此句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2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1分)。

②此句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少年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情态(2分),传神地表现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难以启齿、渴望得到画像又担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1分)。

(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 题。

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

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

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

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

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
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

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

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

未几,起复本官。

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

”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

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

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

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

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

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

寻薨,年七十。

废朝三
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草隶,善属文写作
B. 太宗徇地渭北曲从、偏私
C. 文约理赡丰富
D. 丁继母忧去职遭受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①将至御座乃下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C. ①谮之于高祖
②作师说以贻之
D. 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6.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受太宗倚重的一组是()
A.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②朕无西顾之忧矣
B. ①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②擢拜太子右庶子
C. ①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②并委令处分发遣
D. ①闻人有善,若己有之②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

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

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 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人才和物品,安置到幕府中。

D.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

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B.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C.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D.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9.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参考答案:
4. B. 5.A. 6.D. 7.C. 8. B
9.(1)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被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
(2)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⑤。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