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2 HUANJINGYUFAZHAN ▲探讨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吕美花
(河北泰元华林环境保护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环保事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和诸多成就。
这中间离不开许多环保企
业做出的努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环境保护的历史性改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必
须进一步发挥科技对环保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对企业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阐述了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发
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分析了影响我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因,探讨了提升我国环保产业创新科技的方法。
关键词: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8)10-0232-02
DOI:10.16647/15-1369/X.2018.10.139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Lv Meihua
(Hebei Taiyuan Hual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sting Service Co., Ltd., Baoding Hebei 071000,China) Abstract: In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achieved many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Thi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fforts made by man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mpanies. In order to deepl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ake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elerat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chieve a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 must further give play to the leading and supportiv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nd make innovation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for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capabilities has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packaging enterprises, and discusses ways to improve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to innovate in technolog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1 提高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科学发展即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的利用,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
而科技的创新进步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必要条件。
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社会进步,对“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1]。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质量状况并未显著恶化。
究其原因,除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之外,环保科技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机理复杂。
科学判断我国未来环境保护形势,客观分析环保科技创新面临的需求和挑战,对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部署和新目标,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的好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 影响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原因分析
2.1 环保科技领域专业人才缺乏
在我国环境服务行业,我国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消化并学习,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新产品的研制方面进步明显,但涉及到环境服务业的核心与关键技术,如设备制造、工程技术支持等方面则远不能满足当下市场所需,相关技术研究仍处于研发状态。
薄弱的行业基础,高素质技术人员的缺乏,使环境服务业企业缺少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缺少市场竞争力,因而环境服务行业距环保产业核心还有一定差距[2-3]。
2.2 科研实力需要增强
尽管近年来总体科研技术实力有所提升,但在高新技术核心领域的研发能力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例如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和环保节能产品研发方面缺乏高效有力的研发实践和经验。
2.3 法制体系不够完善,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缺乏对环保的重视,在环保行业方面的法律体系建立较晚,同时在完善和标准方面存在较多不足,需要引起重视和提高完善。
法制和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不仅影响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更直接降低了环保产业的效率和效益。
2.4 科技创新环境氛围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环保产业目前正稳步发展,但是环保产业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不足以支撑进一步的创新科技研发,这阻碍了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新举措
3.1 增强基础教育
加强环保科技的宣传及教育工作,加大对综合型科技人才的培育,完善环保科技的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石,加强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和科学发展。
3.2 加大环保企业科技研发
可以采用科研机构与环保企业合作开发的模式,通过国家层面的引导和调控,可以对环保产业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入全面的研发,将各领域的技术壁垒逐个打破。
例如,在环境技术服务行业,采用生石灰——石膏法的方法对大气进行脱硫治理,对硫酸钙进行二次开发,达到循环利用目的[2];重点开发能直接生成硫酸铵的湿法脱硫术,其结晶直接用作化肥,高效治理污染的同时生成有用资源,一举两得;重点倾向于二氧化碳收集技术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将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使大气综合治理达到高标准;在污水治理领域着重于能源高效技术的研发;对生物发电领域展开探索和技术研究等等。
▲
HUANJINGYUFAZHAN
233
对于环境咨询服务,除了重视高新技术的创新,还需要参考国外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相关标准,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准体系。
对于污染设备管理方面,需要注重在能源节约等方面的环保技术创新,同时加强污染设备管理。
开发资源回收新技术和新型能源,加强资源系统分类管理。
3.3 加强环保体制建设,完善监管体制
在传统监管机制作主导的基础上,均衡尝试其他机制。
例如以市场为主导,基于自愿性和风险的监管措施。
不仅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也使企业可以更高效的服务于公众。
通过灵活运用政府监督体制,推动环保产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除此之外,建立绩效评估体系,通过严格量化评估指标,政府可以减少监管成本,并能合理跟进各项安排的执行[3]。
在企业优惠政策,监督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依据当前执行情况,实时调整机制,促进经济与科技协调一致,稳定发展。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合作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将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关注并加强技术集成,通过促进不同学科的关联和融汇,争取形成高水平宽范围的知识覆盖。
加强自主产权的研发,加强基础研究、战略型高科技创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3.4 为技术创新创造有利的环境氛围
政府应加强对科创成果的保护,对于将科创成果投入市场,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的作用,从而对企业环保科技创新起到鼓励作用。
通过政策对企业实行有利引导,加大在科创方面的政策优惠,在社会上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社会公益活动。
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使各个产业协调配合、相互支持、快速稳步发展。
3.5 积极营造适于高科技产业化和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要建立并健全鼓励机制,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重视可持续发展,要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清洁生产力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政府将能力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交给企业,能积极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市场上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国家经济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发展[4]。
建设扶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加循环经济试点,加大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改革升级力度,强化为各类环保产业企业转化高科技成果的功能,建立区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并加大对创业的支持,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从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者加入到环保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中来[4]。
同时,及时对试点区域实行的各经济政策、环境政策进行跟进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完善不足。
4 结束语
国家应鼓励拥有相似性质的私人科研机构向具有中介机构性质的科技服务企业转变,也鼓励科技从业人员创办具有中介机构性质的科技服务企业。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在中介机构方面的管理和法律,引导各类技术创新型服务机构、技术经纪型服务机构和技术评估型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为环保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优良服务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吴晓青.推进环保科技创新 积极引领和支撑环境管理战略转型[J].环境保护,2012(24):8-11.
[2]赵英民.加强环保科技创新 助推环境管理战略转型[J].环境保护,2013,41(8):10-13.
[3]黄冠中,何月峰.浙江省环保科技创新特点与思路[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2):139-141.
[4]常杪,杨亮,孟卓琰等.中国环保科技创新的推进机制与模式初探[J].中国发展,2016,160(6):4-10.
收稿日期:2018-06-15
作者简介:吕美花(1983-),女,汉族,专科,研究方向为环保科技。
(上接第231页)
比当前的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影响。
长期施肥会有效地增长游离未保护有机质库,并土壤中总的有机质含量和TN含量比例都相对的得到了增长,这就和研究学者的结论是一致的。
Plante 探讨了使用氮肥会提高当前的有机质中的SOC 和TN 含量,一些生物残体或者其他的根、叶等的腐烂都会影响有机质库组成比例。
尤其是在长期施肥过程中,有机、无机肥料会增强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而这就会进一步的增加当前碳、氮肥的进一步合成,促使聚合体化合物形成,并以此来促进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存储。
大团聚体中的iPOM 主要来自于粗颗粒的破碎和分解,它的总量会根据大团聚体的形成而提高,而长期施肥会促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持续不断地输入,并会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群的活动,使之变得更加活跃,这就会使得多糖的分解,进而加快大团聚体的分解,进而提高了iPOM 的增量。
研究中发现土壤中的有机碳比较难在物理或化学环境中进行降解的,而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也会受到影响,这就会进而会对土壤表层中的SOC 分解初始阶段起作用。
土壤中SOC、TN 变化的原因粘粉粒会吸引SOC 形成矿物结合物,但SOC 颗粒也会出现饱和;同时长期施肥也会对土壤稳定性造成影响,这就会使得有机胶结物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加强,进而会使得当前的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改变,会对大聚合体长期保存非常有利,这就会导致土壤中的矿质总量的减少,减少SOC 和TN 数量。
同时土壤有机质矿化主要是根据土壤中碳、氮的比例值来影响的,当碳的含量越少,氮的含量越高,表明土壤环境中能被分解的有机质越
多,分解的效果越明显。
因而在长期的氮素的输入土壤后,响应的土壤中的氮含量就会持续的增加,这就会提高微生物活动,而微生物的活跃也会进一步消耗更多的碳含量,这就致使土壤中的碳含量进一步降低[4]。
4 结论
长期施肥会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库变化和多样性,并且在SOC 保护机制中由于碳、氮元素的持续输入,会打乱土壤中的TN 含量,而TN 含量的变化也会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更急活跃,而微生物的活跃也会影响土壤中各大聚合体的形成,这就能直接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成分。
本文在实验中论证了这一现象,也表明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中有机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海明,肖小平等.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和关键功能微生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7,37(22):7668-7678.
[2]罗璐,周萍等.长期施肥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3,34(02):692-697.
[3]李新爱,童成立等.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J].土壤,2006,(03):298-303.
[4]何翠翠,王立刚等.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研究[J].土壤学报,2015,52(01):194-202.
收稿日期:2018-05-24
作者简介:吴思远(1991-),男,汉族,本科学历,初级工程师,检测员,研究方向为环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