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训练卷(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埃及尼罗河沿岸农业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埃及尼罗河沿岸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A .光热充足
B .降水丰富
C .灌溉便利
D .土壤肥沃 2.埃及由于不合理灌溉引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沙尘暴
C .土地盐渍化
D .土地荒漠化
俄罗斯历史上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
调。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 .森林破坏 B .水土流失 C .土地荒漠化
D .湿地萎缩
4.当地出现该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 .过度放牧
B .过度樵采
C .过度开垦
D .过度灌溉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北方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5.5%,日趋严重的土地沙化正影响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回答下列各题。
5.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 .人们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B .降水减少,蒸发加剧所致 C .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致 D .气候干旱所致
6.防治荒漠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应是 A .恢复自然植被 B .普及防治荒漠化知识 C .集资防治
D .设置大沙坝固沙
7.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 .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B .深居内陆,地形阻隔
C .植被稀少,河流短小
D .常年受亚洲高压控制
下图表示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地荒漠化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体污染严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此卷
只装订
不
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9.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②营建速生薪炭林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大力发展畜牧业⑥加强交通建设
A.①②⑤B.②⑤⑥C.①②⑥D.①②③④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近年来卫星多次监测到海湾上空出现沙尘暴,读图,完成下面各小题。
10.图中的沙尘主要来源于
A.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B.北美西部高原的草原
C.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火山D.图示地区裸露的河岸
11.卫星最不可能监测到沙尘暴的季节是
A.北半球春季B.北半球夏季C.北半球秋季D.北半球冬季
12.通过对卫星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沙尘暴的频率和影响程度日趋加剧,可能原因是
A.板块活跃,火山喷发加剧B.全球变暖,冰川持续消退
C.资源开采,地表植被破坏D.环流异常,西风风力增强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
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
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
读图,完成13~15题。
13.草方格沙障可以
A.黏合沙粒B.吸取地下水C.拦截水分D.减少下渗
14.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A.技术难度小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D.资金投入少
15.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A.土层厚B.温差大C.降水多D.风力大读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热带雨林对水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调节全球气候B.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调节全球水平衡D.形成各种流水侵蚀地
17.亚马孙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人类活动不包括
A.过度的迁移农业B.开辟大型农牧场
C.商业性伐木D.城市化进程加快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据此完成18~20题。
18.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
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9.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20.热带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B.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
C.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D.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
下图示意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情况,据此完成21~22题。
21.图示时段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基数大B.国家政策支持
C.对外交通便利D.工业基础雄厚
22.朗多尼亚地区雨林被毁的前提(根本)原因是
A.为获取粮食而过度发展迁移农业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为提供就业机会而进行的采矿
D.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下图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0万平方公里。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有8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据此回答23~25问题。
23.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秘鲁寒流的影响③受巴西暖流的影响④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4.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B.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
C.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不可调和
D.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25.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①雨林观光②生态旅游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快商业性伐木发展本国经济⑤发展雨林生态农业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6.下面图甲是我国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分布图,图乙是图甲中A区域的局部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分)
(1)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荒漠化较快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写三点)
(2)图甲中箭头表示荒漠化区的扩展方向主要是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华北地区出现______________(天气现象)的频率增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扩展趋势?(写二点)
(3)从总趋势看,图乙所示南部地区河流自________向________流,该地区河流多流程短小的原因是沿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A地区的绿洲地带应采取怎样的具体治理措施?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纳米布沙漠位于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是一个凉爽的沿海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但却有着比撒哈拉沙漠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该沙漠被凯塞布干河分成两个部分,其中南面是一片浩瀚的沙海,内有新月形、笔直状以及星形的沙丘,有一些高达200米,沙丘底下有历经
100多万年的砾石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矿床。
纳米布沙漠除了几个城镇外,几乎杳无人烟,但其地位很重要,有几条商路穿过。
下图为非洲局部地区示意图。
(1)推测纳米布沙漠沙的来源。
(2)纳米布沙漠降水量远比撒哈拉沙漠少,但动植物资源却比撒哈拉沙漠丰富,试简析其原因。
(3)简析纳米布沙漠地位重要的原因。
2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甲相应的空白处。
(9分)
①水土流失②鸟类、兽类减少③生态失调④生物多样性增加⑤风速减小、湿度加大⑥气候恶化⑦干旱灾害减少⑧土地沙化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2)图甲为森林的________效益。
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______具有全球性的环境效应。
(3)图乙说明热带雨林的作用主要有()
A.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B.维持生态平衡
C.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D.促进全球水循环和调节全球水平衡
(4)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中的土壤很贫瘠
B.热带雨林比较脆弱
C.热带雨林危害性极大
D.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极其旺盛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旱季的来临,印尼苏门答腊岛、廖内群岛和加里曼丹岛经常发生森林火灾。
绿色和平组织紧急调查小组发现,该地区的相思树纸浆林和棕榈油种植园是此次森林大火的主要祸因。
材料二该地区大部分的森林属于湿地森林的一种——泥煤地森林,这些湿地被改造破坏后,泥煤地森林会变得干燥易燃。
这种湿地改造如果不停止,大规模森林火灾就无法避免。
(1)“这些湿地被改造或破坏以后,泥煤地森林就会变得干燥易燃。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雨林环境的什么特点。
(2)试分析热带雨林被破坏对全球自然环境的影响。
(3)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有哪些?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训练卷
地理(二)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答案】
1.B
2.C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埃及尼罗河沿岸地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光热充足,A正确,B错误;位于尼罗罗河下游地区,由于尼罗河泛滥带来大量的泥沙在此处沉积,土壤肥沃,D正确;尼罗河流经为沿岸地区发展农业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C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埃及尼罗河沿岸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地下水位上升时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盐分增多,导致土壤盐渍化,C正确;该地气候干旱,不合理灌溉不会导致水土流失,A错误;不合理灌溉会对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影响较小,BD错误,故选C。
【答案】
3.C
4.C
【解析】
3.该垦荒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
不合理的垦荒易导致土地荒漠化,C对;该地降水少,湿地、森林少;水土流失主要在降水较多的地区;其余选项可排除。
4.据材料“垦荒”可知是过度开垦,C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答案】
5.C
6.A
7.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荒漠化的成因措施,以及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5.该题主要考查土地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
由材料可知,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土地沙漠化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迅速增长,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所致,C对。
人们合理发展工农业生产不会导致土地荒漠化,A不对。
BD不是人为原因,排除。
故答案选C项。
6.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进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这是改造和利用荒漠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故答案选A项。
7.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主要是由于地处内陆,离海远,且周围山岭环绕,故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B对。
西北地区不会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A不对。
植被稀少不是干旱的成因,C不对。
该地在冬季受到亚洲高压的影响,D不对。
故答案选B项。
【答案】
8.A
9.D
【解析】
8.读图可知,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植物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对于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影响不大;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砍伐薪材,破坏地表植被,会加剧土地荒漠化。
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故选A。
9.从上题可知,该地环境问题的形成主要和能源消费结构中秸秆、薪柴等的比重过大有关,因此改变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营建速生薪炭林和环保林、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清洁能源等。
①②正确。
推广生活用煤用电,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③正确。
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④正确。
大力发展畜牧业与加强交通建设,与能源结构关系不大,⑤⑥错误。
故选D。
【答案】
10.D
11.B
12.B
【解析】
考查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10.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北美洲西北部高纬地区,沙源不可能来源于该地西南部的我国西北,A错。
该区域位于极地东风带,常年盛行东北风,北美西部高原的草原在该地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火山位于该地西部,所以都不可能带来沙源,BC错。
图示河流沉积物多,枯水期裸露形成疏松沙源,D对。
故选D。
11.北半球夏季西风带北移,该地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河流补给量,水量大,裸露
地表少,最不可能产生沙尘暴,B符合题意。
春、秋、冬季植被少,河流径流量小,河岸裸露面积大,产生沙尘暴可能性较大,ACD不合题意。
本题要求选择最不可能选项,故选B。
12.该地区的沙尘暴的频率和影响程度日趋加剧,说明逐年增强,可能是全球变暖,冰川持续消退导致裸露地表增加,发生沙尘暴机率增加,B对。
火山喷发不会持续加剧,西风风力不会持续增强,A、D错。
资源开采,破坏植被面积也不是逐年增加,C错。
故选B。
【答案】
13.C
14.B
15.B
【解析】
13.草方格沙障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
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
其作用:一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A、B、D错误,故选C。
14.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所以A、C、D错误,故选B。
15.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地区土壤层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但温差大,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所以A、C、D错误,故选B。
【答案】
16.C
17.D
【解析】
16.热带雨林对水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节全球水平衡,C对。
调节全球气候、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是对气候、大气成分的影响,A、B错。
形成各种流水侵蚀地貌不是雨林的主要影响,D错。
17.亚马孙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人类活动主要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开辟大型农牧场、商业性伐木等,A、B、C包括。
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是雨林不断破坏的直接原因,不包括D,选D。
【答案】
18.D
19.C
20.A
【解析】18.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属于经济效益;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均属于生态功能,故D项正确。
19.雨林中土壤贫瘠,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20.该题主要考查热带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
人们盲目无节制地开发雨林,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导致的需求增加,故A项正确。
【答案】
21.B
22.B
【解析】
21.图示时段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支持,没有实行计划生育,B对。
该地人口基数小,A错。
区域经济落后,雨林区对外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C、D错。
22.朗多尼亚地区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依赖出口木材维持经济收入,B对。
为获取粮食而过度发展迁移农业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A错。
该地没有发展采矿业,C错。
没有开辟大型农牧场,D错。
【答案】
23.D
24.D
25.C
【解析】
23.寒流降温减湿,不利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24.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25.加快商业伐木会加快雨林的破坏。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13分)
【答案】
(1)西北(干旱、半干旱)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向东、向南沙尘暴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西北风强劲。
(3)南北(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流量急剧减小
(4)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退耕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禁止滥砍乱伐,保护植被
【解析】
(1)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荒漠化较快的人为原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图甲中箭头表示荒漠化区的扩展方向主要是向东、向南扩展,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华北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的频率增加。
出现这种扩展趋势的自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西北风强劲。
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
(3)从总趋势看,图乙所示南部地区河流自南向北流,判断依据是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地。
现代城镇位于河流上游,古城遗址更深入沙漠中,应位于河流下游。
该地区河流多流程短小的原因是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使河流流量急剧减小。
(4)A地区是塔里木盆地,位于西北干旱区,绿洲地带是人口、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应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退耕还草等。
27.(12分)
【答案】
(1)海岸地区岩石被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河床干涸后裸露的泥沙;被河流带入海洋的泥沙受海浪搬运、堆积作用重新在海岸堆积;周围土地沙化后被风力搬运、堆积至沙漠地区。
(2)纳米布沙漠沿岸有寒流(本格拉寒流)经过,多海雾,海雾中水汽较多,能被当地部分生物直接吸收,或夜晚形成露珠,被生物吸收;气温低,水汽蒸发量小。
(3)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沙漠地区有重要的商路穿过,商贸地位重要;沙丘下有丰富的金刚石等矿产资源;近年来沙漠地区发展娱乐性旅游业,增加了经济效益,经济地位重要。
【解析】
(1)纳米布沙漠沙的来源应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
据材料并结合图可知,海岸地区岩石被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河床干涸后裸露的泥沙;被河流带入海洋的泥沙受海浪搬运、堆积作用重新在海岸堆积;周围土地沙化后被风力搬运、堆积至沙漠地区。
(2)结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纳米布沙漠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多海雾,海雾中水汽较多,能被当地部分生物直接吸收,或夜晚形成露珠,被生物吸收;且气温低,水汽蒸发量小。
因此动植物资源却比撒哈拉沙漠丰富。
(3)纳米布沙漠地位重要的原因应从其地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
首先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有本格拉寒流上升补偿流,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据材料知,沙漠地区有重要的商路穿过,商贸地位重要;且沙丘下有丰富的金刚石等矿产资源;近年来沙漠地区发展娱乐性旅游业,增加了经济效益,经济地位重要。
28.(13分)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第一行②⑦;第二行⑧⑥③④⑨;第三行①⑤
(2)生态环境热带雨林
(3)D
(4)C
【解析】
(1)图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破坏森林,导致森林树种减少,进而影响②鸟类、兽类减少;还会导致①水土流失,进一步导致水旱灾害加重;破坏森林,在干旱区会导致⑧土地沙化,沙尘暴频发,使⑥气候恶化,这此最终导致生态失调;植树造林,使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使⑦干旱灾害减少;森林多了,④生物多样性增加;在干旱地区使⑤风速减小、湿度加大,调节气候,使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甲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图乙示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能促进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图乙说明热带雨林的作用主要有促进全球水循环和调节全球水平衡。
故选D。
(4)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是因为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故选A。
29.(12分)
【答案】
(1)脆弱性
(2)①导致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失衡,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②给全球水循环带来影响,使地面淡水总量减少;③导致雨林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给物种多样性带来威胁;④引发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态问题。
(3)①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③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④开辟大型农牧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