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
作者:叶建青
来源:《师道·教研》2012年第08期
教师要结合农村特点,大力挖掘农村素材,发挥农村优势;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牢固作文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科学评价学生习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和爱好,不断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达到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
一、植根农村生活,开发农村作文题材,厚积乐写
开发农村作文题材,是作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入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让他们真正从“作文难”的阴影中走出,彻底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困苦。
其实,农村不是缺乏新鲜的事例,而是我们没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特别是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多的素材可供学生去思考去写作。
比如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可指导学生现场观察,状物写景,感受自然的奇丽和家乡富饶的特产;可写农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农事活动等;可写身边忙碌的劳动场面,可写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等。
教师要让孩子们平日里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撷取反映农村特点的人事景物,写自己身边的事,熟悉的事,有感触的事。
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不再是胡编乱造的空洞无味的东西。
二、树立大语文观,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架起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沟通桥梁
要使学生乐于习作,就必须重视说话和写话训练。
让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主动告诉父母一天当中觉得最新奇、高兴的事,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的说写材料都是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只要是新近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说、可写,不必要求一定要有意义,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好,逐渐使学生懂得把想说的话通顺地写下来。
这样开始习作训练,学生不仅毫无压力,而且真正把记录生活当成了一大快事,我手写我口,既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了说写能力,又为中高年级的读写打下了基础。
只要教师正确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就会变得清晰明确,真正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就能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旨在教给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具体做法是:首先做好书刊导读工作,调动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
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
其次是做好读物的评析、欣赏课。
通过让学生诵读、评析、欣赏摘录下来的名言、佳句,更好地理解和积累写作素材。
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从中感悟的不仅是篇章结构、层次段落等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
三、科学评价学生习作,创设张扬个性的空间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作文教学成功与失误的重要尺度。
作文的成败得失,不应以本本主义的标尺来评判,而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原则,倡导把评价的权利交由学生的作文评价思路,为学生创设张扬个性的空间。
因此,对于评价学生作文的标准,必须牢牢恪守“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的标准。
抱着这样的观点,对学生的习作,我们就会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苛责。
作为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要进入学生的经验世界,体会学生的心理,学会以学生的眼光观察生活。
多批少改,鼓励进步,把批改作文当作一次与学生的交流,哪怕是对一个词、一个标点正确使用,进行鼓励或表扬性的评价,也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次评价标准是多样的,而不是唯一的。
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