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麻章区城家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麻章区城家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照片
李镜
当吕斌提出墙上的老照片能卖到六万元时,离休多年的原军区副司令员吕思礼睁大眼睛,看着儿子。
“也许,还能卖到八万。
”吕斌又说。
吕思礼定格在刚才的表情上。
吕斌看着父亲的眼睛,既看不到智慧,也看不到果敢,此刻,他竟对父亲指挥过千军万马的辉煌历史产生了怀疑。
儿子第三遍说那老照片可以卖钱时,吕思礼目光移到了墙上,眼睛亮了一下,嘴角浮上笑纹。
老照片已经发黄,赫然入目的是一个剥得精光的马头,只余发白的骨架。
马头和一盏马灯放在油漆斑驳的桌上,后面墙上隐约有张军用地图。
“爸,能考虑卖吗?拍卖商来看过,说底价可以定在六万。
”
“你急着用钱吗?”
吕斌张了张嘴,不知怎么回答。
他觉得父亲的观念太古老了,并不是没有钱花才去挣钱,挣钱本身就是目的。
五年前,吕斌从副团职岗位离开军营创办公司,希望父亲动用关系为他发挥“余热”。
父亲当时说:“我赤脚走进红军时,我的父亲已经死了;后来,我成了将军。
”
父亲是在拒绝他,也是在鼓励他自立自强。
“挂这儿,只是老照片,放到拍卖台上,它就是艺术品。
”吕斌指点着说,“这光用得多好,还有这儿,空洞的眼睛,让人产生许多联想,这是典型的现代派作品。
”
其实,吕斌没对父亲完全说实话。
那天与拍卖商同来的一个大老板相中了老照片,说如果能得到它,愿与自己成为生意伙伴。
生意难做,吕斌很需要这样有经济实力的合伙人帮一把。
“好就好在它是绝版。
”吕斌接着说,“不然,不可能值这么多钱。
”
吕思礼盯着儿子,隐忍中有一丝愠怒,说:“急用钱找你妈,我们积蓄不多,但能救急。
”
吕斌走后,妻子把儿子公司目前的困境告诉了吕思礼,并说出了儿子的真实想法。
吕思礼沉默了,五年来他从未过问儿子的生意,不知道公司的情况。
他凝望着墙上的老照片,五十年前的月亮渐渐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那是一轮圆月,高悬在松辽平原山
城市政府的大楼上。
这是三十五岁的前线总指挥吕思礼在山城送走的第三个满月,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在刚刚过去的一百一十二个日夜,他指挥十万之众,像铁箍一样,将同样数量的国民党军死死围困在山城中。
围城七十天,城中粮荒;围城三个月,粮价飞涨七百倍,猫狗甚至老鼠被抓尽吃光,战马成了饿城中最后的晚餐;围城一百天,守城敌军陆续投降,只有市府大楼还在抵抗。
那是防守山城的最高指挥官关铸成将军和他仅剩三十多人的卫队。
关铸成负隅顽抗整整两昼夜,怎样喊话都不放下武器。
吕思礼拨通了市府大楼的电话:“关将军,我很尊敬你,在滇缅抗日前线,你是战功赫赫的雄狮。
”对方沉默片刻,用低沉的声音说:“此时,我成了困兽,你不会不知道困兽犹斗吧?”“可是你没有斗下去的最起码条件了。
你的声音透着虚弱,你的处境艰难到了极点。
”对方冷笑了一下:“我给自己留了一颗子弹。
”吕思礼也冷笑了一下:“那对你来说很简单,但走出来却需要勇气。
循道而行,顺天理合民意,无羞无愧。
”
停顿了一下,吕思礼又说:“关将军,请你看看窗外,月亮多圆,你大概忘了今天是中秋节了吧。
半小时后我在大楼前等你。
你可以出来得体面些,不用打白旗。
”
中秋月很圆很大,静静地停在市府大楼的楼顶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忽然,楼门打开,形容枯槁的关铸成缓缓走了出来。
吕思礼踏进关铸成的作战室。
先是闻到一股恶臭,接着就看见遍地的动物骨头。
办公桌上,一个被啃得精光的马头和一盏马灯十分醒目。
他让摄影记者拍下了这一幕。
这个场景,这个马头,对于这场战役的双方都意味深长。
五十年了,吕思礼习惯了这张老照片的相伴。
他走近老照片,久久站立,自语道:“想不到你还这么有用。
也许,是我迂得有些不合时宜?”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围城战术与同等数量的守城敌军较量,迫使敌军陆续投降,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山城,是吕思礼的辉煌之战。
B. 吕斌只图赚钱,执意要卖掉父亲的老照片,引发了父子间激烈的争执,小说以此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C. 小说用相当长的篇幅插叙五十年前的那场战役,交代了老照片的由来,为中心事件作补充,使内容更加丰满。
D. 小说里的“中秋月”既点明了时间,又暗含团圆之意,它柔化了关铸成的心,在他作抉择时起了推动作用。
2.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品是如何塑造吕思礼这个人物形象的?
3. 小说以“老照片”为题,有什么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知识和信息不断汇聚交融,中西方话语交流日益频繁。
互动交往已经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表达,语言修辞渗透程度逐渐增强,表现出强大的话语力量,对中西修辞进行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中西修辞进行比较,可以早日实现中西修辞学的相接交融,以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古希腊的“雄辩”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说”异曲同工。
传说西方的修辞最早出现在古希腊。
当时的先贤们奔走于各个城邦社会,通过说服他人、弭平歧见而追求平等、自由。
西方古典修辞的精华是演说、论辩,核心功能就是说服。
而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也涌现了一批流浪圣人、游说者。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将这些人分为“儒”“侠”“辩者”“方士”“法术之士”和“隐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
”游说者为了使他的建议被接受,必须用言语打动他人。
“游说”本质上和西方的“说服”相同。
在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的论辩风气同样盛行。
孟子“言仲尼之教,必广为论辩,以折百家”,正是儒墨之辩,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百家争鸣、争芳斗艳的序幕。
墨辩理论不输同时期的西方思想,中国古代名家学派的逻辑和西方思辩形而上学方面的思想一样具有价值。
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先贤都是“辞而优则仕”。
无论是古希腊依靠演说而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英雄的哲辩师,还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合纵之术说动六国,联合抗秦而挂上六国相印的苏秦,或是劝说秦王、离间六国而被“封仪五邑”的张仪,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各种社会互动中获得成功、求取功名。
中西古典修辞在修辞的作用方面高度契合。
鬼谷子和古希腊高尔吉亚都认为修辞的作用是影响灵魂。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
”(《鬼谷子》)鬼谷子认为那些懂得修辞术的人,可以控制心气的活动规律,成为精神的主人。
所以鼓舞人心的语言事实上能够激发人们的美德,比如诗歌、散文、演讲等。
高尔吉亚则在其论述的修辞理论框架中指出,修辞作为一门劝说的艺术,犹如大权在握的王公,可以通过言说操控情感、态度和行为。
此外,中西古典修辞的社会功能可谓大同小异。
从因能言善辩而被授予“最优秀希腊人”称号的阿喀琉斯到“即兴演讲的发明者”高尔吉亚,从吕相绝秦、子产献捷、屈完面折齐师、王孙止楚问鼎到触龙说赵太后等历史故事,我们看到了修辞在解决冲突和争端时的作用。
在战乱迭起的时代,说服、论辩作为治国之术和战争同样重要,掌握修辞技巧,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综上所述,中西古典修辞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
正是诸子百家的争芳斗艳铸造了中华文明光辉的一页,与同期的古希腊交相辉映,共同惠泽人类的世世代代。
修辞在人类社会具备共同性质:以非暴力手段处理人类冲突、协调人类行动,更新人类观念和思想。
当今世界表现出空前的激荡和分化。
有的国家企图阻止全球化进程,各国利益和价值分歧越发尖锐,世界权力格局发生变动。
何去何从,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一定意义上说,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就是提高说服他人、以理服人的修辞能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摘编自郑珺《融合中西修辞长处提升国家话语力量》)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西方古典修辞的精华是演说、论辩,核心功能就是说服,所以古希腊的先贤们奔走于各个城邦,通过说服他人、弭平歧见而追求平等、自由。
B.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流按高低等级分为儒、侠、辩者、方士等六类,他们是当时穿梭在各国的流浪圣人、游说者。
C. 孟子喜欢辩论,儒墨之辩在春秋战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墨辩理论、名家的逻辑不逊于同时代的西方,这表明轴心时代的中国论辩风盛行。
D. 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苏秦和张仪因互相争辩而被封官,古希腊的哲辩师依靠演说成为文化英雄,这说明论辩术是中西方那个时代成功的要素之一。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主要从修辞的功用的角度进行论证,几个角度层层递进。
B. 文章引用刘勰著作里的语句,论证中国古代的“游说”和西方的“说服”本质相同的观点。
C. 文章将中西方修辞进行比较,得出两者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的结论。
D. 文章末段提到全球化进程中的阻碍力量以及国家话语权的问题,有其现实的指向和意义。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说服他人、以理服人的修辞能力密切相关。
B. 中国古代的鬼谷子和古希腊高尔吉亚都重视修辞的作用,鬼谷子认为懂得修辞的人同时也具有美德,高尔吉亚认为掌握修辞的人情感丰富。
C. 修辞在人类社会具有用非暴力手段处理人类冲突、协调人类行动等共同性质,而当今世界表现出空前的激荡和分化,修辞可以发挥其作用。
D. 从吕相绝秦、子产献捷等历史故事中,可以看出修辞具有解决冲突和争端的作用,在战乱时代掌握修辞技巧,或许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须巷
韦名
龙须巷虽然数百年出不了龙,却因县衙所在,永不贫瘠。
巷里的人也多得教化,民风淳朴解放后衙门
里面是公社,外面是派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到。
1960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却齐齐进了派出所1960年的龙须巷,路面还是清一色油麻石,走在上面梆梆响。
但那时,更响的是肚子,天到晚,我们肚子咕咕响。
见了路上像番薯一样的石块,眼睛都发直。
巷子里的大人开始有人脚浮肿如水桶,我们小孩子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
“我找到吃的啦!”那天,高个子猴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几个叫在一起。
猴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他告诉我们,每三天有个外地人挑着两筐东西经过龙须巷,“我侦察过了,他挑的可是豆箍,能吃!
“怎么才能弄到?”猴这一提醒大家都记起了这么一个人,可挑担的是个壮小伙,不好下手。
“大家听我的。
”猴成竹在胸,咬着大伙的耳朵详说。
煎熬两夭后,是挑担人经过龙须巷的日子。
我们按照猴的部署,早早到位后晌午,挑担人来了。
当他进入我们的预定区域后,猴给山羊使了个眼色山羊是我们这群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
按照猴的计划,山羊找到机会,从挑担人筐里抽出柄豆箍,然后狂奔,甩开挑担人。
在挑担人追赶山羊的时候,其他人一哄而上,每人拿走一柄豆箍,分散跑开…
得不说,猴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计划。
山羊得手了,挑担人果然中计,放下担子,狂追山羊我们一哄而上,拿了东西又一哄而散我们得手了!山羊却未能脱身:山羊被“俘”了—被挑担人送到龙须巷派出所失手的山羊,供出全盘计划和全部参与人。
我们全都落在了迷瞪眼的手里迷瞪眼是派出所的一名胖警察,话不多,长着个刀疤脸。
据说是打日本鬼子时落下的伤疤。
迷瞪眼是有名的狠角色,他的狠招,龙须巷里传得很神乎。
即抓住了人,先是一瞪。
迷瞪眼的一瞪,眼里放青光,就像一把利刃,能把被抓的人剜得心虚发毛。
再是一吼,“老实从宽,抗拒从严!”这八个字,从迷瞪眼的嘴里吼出,字字如炮弹,打得屋里的蜘蛛网都会乱颤。
吼还解决不了问題、那就一拍。
迷瞪眼一拍,简直是地动山摇。
这三招都还不行,那就用最后一招——上手段。
尨须巷里传他的手段很多,但谁也不知道迷瞪眼上的什么手段—没人经历过。
许是有狠角色迷瞪眼在,许是龙须巷本就民风淳朴,迷瞪眼一年到头没多少案子可办。
落到了迷瞪眼手里,我们料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吓得面如死灰,
“把拿走的豆箍都交回来!”迷瞪眼一瞪,我们个个都把头垂到了裤裆里同志,他们是抢不是拿!”挑担人纠正迷瞪眼。
“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迷瞪眼瞪了挑担人一眼挑担人嘴张了张没再说,脸却憋得通红。
“听到没有?赶紧把拿走的豆箍交回来!”迷瞪眼不看挑担人,朝我们吼,“再等待处理。
”
除了山羊,我们赶紧离开派出所,去找刚刚藏起来的战利品——六柄黑黑硬硬的豆箍完完整整交回派出所。
“还有这个。
”迷瞪眼指着挑担人刚才逄人带赃带回的一柄豆箍,“点点数,齐了没有?
齐啦齐了还不走?”迷瞪眼吼叫挑担人。
“他们,他们……”看着吓人的迷瞪眼,挑担人欲言又止。
“他们会得到处理的!”迷瞪眼不耐烦了转过身对着站了一墙的我们吼道,“罚你们一周劳动改造。
一周后回来派出所报到!”
挑担人满意地挑着担子走了。
一墙的芦柴棍齐刷刷低垂着头。
60年的夏天,这是我第一次进衙门里的派出所,第一次和小伙伴们接受劳动改造。
这一年,我六岁迷瞪睩给我们安排的劳动改逵是到一片旱地,帮派出所拔花生。
那是一周幸福的劳动改造,尽管头上烈日炎炎,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我们像掉进油缸里的老鼠,每天花生吃得饱饱的。
周后花生拔完了,劳动改造也到期了。
我们齐齐到派出所,向迷瞪眼报到。
“滚!”迷瞪眼好像忘了我们的事,迷瞪着眼,大声喊着,赶我们走,清一色的油麻石,梆梆声四起。
“您还记得我们当年偷豆箍的事吗?”多年后,我回到龙須巷,专门去看迷瞪眼。
“是啊。
”迷瞪眼很老了,眼睛更加迷瞪,人却异常清醒,一会反问我,“花生,好吃吗?”
我双手紧紧握着迷瞪眼的手,一个劲点头:“这是您老当年刻意安排的劳动改造?
“龙须巷民风淳朴!”迷瞪眼答非所问。
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
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反复提及故事发生的年份,强调了时代的特殊性,为迷瞪眼对孩子们做出的特殊处罚提供了背景。
B. 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开篇“我进了派出所”,猴布置计划时的“咬着耳朵详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迷瞪眼对孩子们用特殊的方法予以爱护,对挑担人却缺乏耐心、态度冷淡,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点。
D.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又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轻松幽默,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8. 请以迷瞪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9. 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绪,字思曼,吴郡吴人也。
父寅,太子中舍人。
绪少知名,清简寡欲,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
都
令史谘郡县米事,绪萧然直视,不以经怀。
宋明帝每见绪,辄叹其清淡。
吏部尚书袁粲言于帝曰:“臣观张绪有正始遗风,宜为宫职。
”元徽初,东宫罢,选曹拟舍人王俭格外记室,绪以俭人地兼美,宜转秘书丞,从之。
绪忘情荣禄,朝野皆贵其风。
尝与客闲言,一生不解作诺。
时袁粲、褚渊秉政,有人以绪言告粲、渊者,即出绪为吴郡太守,绪初不知也。
迁为祠部尚书,迁太常,加散骑常侍。
升明二年,迁太祖太傅长史,加征虏将军。
建元元年,转中书令,常侍如故。
绪善言,素望甚重,太祖深加敬异。
仆射王俭谓人曰:“北士中觅张绪,过江未有人,不知陈仲弓、黄叔度能过之不耳?”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俭曰:“南士由来少居此职。
”褚渊在座,启上曰:“俭年少,或不尽忆。
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
”俭曰:“晋氏衰政,不可以为准则。
”上乃止。
四年,初立国学,以绪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
绪既迁官,上以王延之代绪为中书令,时人以此选为得人,比晋朝之用王子敬、王季琰也。
世祖即位,转吏部尚书,祭酒如故。
绪每朝见,世祖目送之,谓王俭曰:“绪以位尊我,我以德贵绪也。
”长沙王晃属选用吴兴闻人邕为州议曹,绪以资籍不当,执不许。
晃遣书佐固请之,绪正色谓晃信曰:“此是身家州乡,殿下何得见逼!”七年,竞陵王子良领国子祭酒,世祖敕王晏曰:“吾欲令司徒辞祭酒以授张绪,物议以为云何?”子良竟不拜,以绪领国子祭酒。
绪口不言利,有财辄散之。
清言端坐,或竟日无食。
门生见绪饥,为之办餐,然未尝求也。
卒时年六十八。
遺命作芦葭糯车,灵上置杯水香火,不设祭。
从弟融敬重绪,事之如亲兄,赍酒于绪灵前酌饮,恸哭曰:“阿兄风流顿尽!”追赠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
谥简子。
(节选自《南齐书·张绪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
B. 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
C. 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
D. 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魏晋时期玄风渐兴,竞尚清谈,世称“正始之风”,张绪就继承了这种清简寡欲的风度。
B. 仆射,是从魏晋南北朝到宋朝时期尚书省的官职,官仅置一人,职位仅次于尚书令,其中“仆”是“主管”的意思。
C. 北士、南人,是因当时正处在我国南北朝分治时期而产生的称谓,南北双方把长江当作边界,张绪本人正是南朝人。
D. 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是最高学府的掌管人员,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
子监的主管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绪年少知名,性情清简淡然。
面对都令史询向郡县大米一事,他不慌不忙,表情平静且淡然,皇帝也佩服他的自然秉性。
B. 张绪忘情荣禄,朝野一致推重。
他与人闲聊,说自己一生不喜欢应承顺从他人,被人转告给当时的权臣而擢升为吴郡太守。
C. 张绪正直不阿,不屈服于权责。
长沙王晃示意张绪选用吴兴闻人邕担任州议曹职,张绪认为他资历不合适,坚持不同意。
D. 张绪家无余财,风度高绝于世。
他一有钱财就散给他人,以致后来食不果腹,遗言死后简办丧事,朝廷议谥他为“简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目送之,谓王俭曰:“绪以位尊我,我以德贵绪也。
”
(2)绪正色谓晃信曰:“此是身家州乡,殿下何得见逼!”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阅史有感
文彦博
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裁。
莫言美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
弹铗①始知皆琐旅②,枕戈③方信是雄才。
平生自况真非薄,只是休容鸩鸟媒④。
注:①弹铗:语出《战国策》,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食客冯谖曾弹铁而歌曰:“长铁归来乎,食无鱼。
”后比喻有求于人。
②琐旅:这里指寄人篱下的食客。
③枕戈:语出《晋书》,晋名将刘琨曾致书亲旧:“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④鸩鸟媒:语出《离骚》,这里指向小人请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打开书箱,翻阅书卷,却难以判断哪些才是真正慷慨英武的历史人物。
B.颔联提到不要认为英雄的美好事迹都已成为过往,应该让后人继承他们的高尚节操。
C.颈联运用典故,通过对比表达出对食客之流的贬斥态度和对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
D.全诗采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抒发读史感慨,在表达方式上与杜甫《登高》一致。
15.请简要说明本诗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让读者意犹未尽。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到达高潮时戛然而止,产生余味无穷的音乐魅力。
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诗句,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2)往事不堪回首,回忆总让人怅然若失。
李商隐在《锦瑟》里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时间的潮水洗尽历史铅华,让曾经辉煌的人事渐次淡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近来,有些地方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开始执行休假两天半的规定。
根据下面的图画概括一下,休假两天半的限定内容有哪些?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不超过6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某初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四处用语不当,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初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
①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②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
③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
④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⑤最后,祝愿母校的未来更辉煌,人才代代强。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列这则材料,按后面的要求作文。
一个人或一群人,一组镜头,一幕场景,一番经历,一段历史,一种思想……世间万象,人生百态,总有些人、事或物触动过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感受:观赏优美的景象,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遭遇痛苦挫折,是感受生活……
请根据你对材料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B.“引发了父子间激烈的争执”表述不符合文意。
从原文“吕思礼盯着儿子,隐忍中有一丝愠怒,说:‘急用钱找你妈,我们积蓄不多,但能救急’”,可判断“引发了父子间激烈的争执”错,没有“激烈的争执”。
故选B。
【2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