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作用——以大运河天津中心城区段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作用
——以大运河天津中心城区段为例
孙斌
摘要:中国城市建设已经从快速发展的增量建设转向品质发展的存量发展, 随着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城市建设中“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的问题被再度强调。

如何通过城市规划的方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和合理利用,将城市文化、历史文脉更好的表现出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而“公共艺术”的概念正是将文化的物化表现手段。

本文以大运河这一世界遗产为载体,以天津市中心城区段为例,梳理总结天津发展与运河发展之间的关系。

挖掘历史并分类总结天津漕运、教育、工业、曲艺、饮食、手工艺等方面独有的文化特征,引入“公共艺术”概念,将运河沿线的开放空间以公共艺术为表现手段,提升运河文化品质,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展现天津城市特色。

关键词:公共艺术,大运河 ,天津 ,城市文化
1中国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追求“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盲目修建高楼大厦,开发建设新城区、商务中心区、文化中心区等,在建筑设计上攀比跟风,在城市规划结构上越来越趋于相同。

在此过程中,高楼大厦、玻璃幕墙似乎成了每座城市必不可少的建筑符号,而带有历史记忆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却慢慢淡出人们视线,“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

政府与开发商为了打造形象工程或追逐最大利益,在城市中追求建筑外观的标新立异,不断拔高城市天际线的同时创造出了一些新、奇、特的建筑。

这些建筑不但没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引起大众的争议。

“千城一面”现象和新、奇、特建筑的出现虽然从某些层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提高创新,但却缺失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天津城市文化
2.1天津文化的偏重与缺失
提起天津,很多人都会以“五大道”“小洋楼”为首要城市印象。

因为这里有很多的历史遗存,更是在特殊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1]。

而九国租界的建筑特色也作为天津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应用。

“津湾广场”、“海河后五公里”等新建区也被赋予了“洋楼”印象。

然而反观天津城市的成长史,漕运文化确越来越少被提及。

天津海河中心城区段总体上形成了以欧式风格为主的风貌特征,三岔河口地区形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风貌特征,未来南、北运河需要强化对中式传统文化整合与提升,从而形成海河-运河共构城市文化主脉络的总体风貌格局。

2.2河与城
梳理天津城市的发展脉络,天津是一座运河载来的城市,因河而生,河兴城成。

公元1293年(元),作为全国经济动脉的大运河全线贯通,天津成为重要转运枢纽,初称水次仓,后为转运仓,由于其枢纽作用,设海津镇。

明永乐二年,由于天津重要的地理位置,军事作用,明成祖朱棣在直沽设卫筑城。

公元1684年(清),在天津设钞关,即税收机构。

公元1723年(清),在卫城建仓廒,城市的仓储和物流职能凸显。

随着城市职能的增加,地位提升,1725年(清)改天津卫为天津州,同年升为直隶州,受中央政权直接管辖。

公元1731年(清),升直隶州为天津府,奠定了天津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2.3运河文化
在运河与城市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中,形成了天津九河下梢的城市格局,也造就了天津多元包容的城市性格。

在运河的孕育中,津城不断发展,文化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运河使天津多元包容,漕运繁盛、商业发达、仓廒丰足、曲艺兴盛、生活安逸。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片段被不断覆盖、城市失忆、发展偏重。

天津城市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天津人的记忆,天津城市的映像在时空转化中缺失。

目前天津中心城区以天津传统风貌呈现的地区仅鼓楼地区及古文化街等少量商业街区。

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用地需求,曾经的水城也不复存在,仅仅能从“津、沽、洼”等地名中略知一二。

3 公共艺术
3.1存在问题
在05版的天津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天津是“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

”划定了“一宫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估衣街历史文化保护区、赤峰道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劝业场历史文化保护区、承德道历史文化保护区、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五大道历史文化保护区、鞍山道历史文化保护区。

”九片历史文化保护区[2]。

对比天津历代的老地图不难发现,天津的发展一直是围绕三岔河口及老城厢向西北部地区发展。

然而,城市规划对运河周边的城市发展却缺少了应有的关注与保护。

随着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的申遗成功,才渐渐使人们的视线转移到海河以北的南北运河。

追根溯源,天津因河而成,是运河载来的一座城市。

因此,天津与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遗憾的是,不同于以上的九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运河周边的遗址遗迹相对散落,而且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无法成片保护及展示。

因此在《大运河天津段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年)》及《天津境内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发展规划》中主要对运河本体及相对完整的街区进行了保护范围划定。

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划定了三岔河口及西沽村两个主要保护片区。

然而笔者反思如何将天津城市的发展、发生在运河的故事、天津的城市精神,更多、更完整的展示出来。

通过研究,引入“公共艺术”这一展示媒介,通过与环境景观的融合,讲述运河故事、展示天津历史、激发滨水活力。

3.2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以遵循现代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对城市文化进行有机的保护和再生,在城市空间形态规划中承载着一个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特色。

“公共艺术”即“public art”,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是在西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政治观念乃至整个社会思潮在艺术领域的集中反映[3]。

包括建筑、设施、绿化、导向标识、街道家具、雕塑等等。

所有公共空间内可视的物体都可纳入其范畴,包括相关的主题活动、文艺演出、行为艺术等[4]。

引入公共艺术概念是通过公共空间的整体艺术化来展现历史、传承文化。

以文化先导、艺术展示,将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完美结合,再通过支撑系统的构建,为城市注入活力,营造出可观、可感、可游的文化空间。

4大运河天津中心城区段公共艺术规划
4.1现状分析
4.1.1现状调研
笔者通过对大运河天津中心城区段24.6公里沿线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总结以下数据。

(1)南、北运河现存12个公园,其中北运河9个,南运河3个,包含漕运、水利、工业、人文、军事等主题,其余为堤岸空间,以绿化空间为主,形态上分为公园和堤岸绿化。

(2)运河沿岸及邻近公园现有52组雕塑,其中北运河28组,南运河24组。

大部分结合公园设置,具有一定的文化展示功能。

(3)南北运河周边现状有9座博物馆。

包括纪念个人的博物馆有梁琪龚望纪念馆、李叔同纪念馆。

纪念事件、文化主题的博物馆包括引滦入津工程展览馆、三条石工业历史博物
馆、近代工业历史博物馆、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老城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天津觉悟社纪念馆等。

(4)桥梁设施:南北运河现有桥梁32座,其中车行桥22座,步行桥8座,铁路桥2座。

以满足交通功能为主,缺少文化内涵,艺术性不足。

(5)街道家具及标识:以城市中心区为主,设施设置不均匀,不完善,风格不统一,品质不高,缺乏整体。

综上数据及现状分析,沿运河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缺乏系统梳理,主题展示不全面,雕塑、桥梁、街道家具等设施缺乏艺术性。

4.1.2 问卷调查
同期,笔者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天津历史文化普及度”进行了专项数据统计。

调查一共对天津市市域内5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发放问卷调查时兼顾了调查者的居住区域、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条件。

问卷主要内容为市民对天津城市发展史概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天津工业、商业、近代教育、军事、民间手工技艺、戏曲曲艺等的理解情况进行调查。

数据显示75%的调查者认为天津城市建设风格是中西交融,21%的受访者认为天津城市建设风格是欧式,另有3%的受访者认为是中式的。

42%的受访者认为天津的主流文化是市井文化,31%的受访者认为天津的主流文化是工商业文化,7%的受访者认为天津的主流文化是儒雅文化。

而被问及与工业、商业、近代教育、军事、民间手工技艺、戏曲曲艺等相关问题时,答对80%以上的仅占9%,大部分被凋查人中对天津文化不甚了解, 总体来讲,天津市民对天津城市发展、工业、商业、教育、政治等历史文化了解程度不够。

因此,笔者也希望更系统地完整的挖掘文化、展示历史,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加强宣传和弘扬。

4.2文化先导
挖掘城市历史脉络以及运河文化资源。

通过对历史遗迹、历史事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三方面进行梳理,结合现状分析的结果,对文化进行段落化整合。

规划形成一个核心区,五个段落,十六个特色主题区。

“一个核心区”即三岔河口核心区,这个区域集中展现天津发展的沧桑历程,通过时空轴线展示天津城市的发展变迁,对天津的工业发展历程及成就作专项展示。

“五个段落”包括:皇仓廒舍:主要展示北辰段的粮仓主题、漕运记忆。

开启鸿蒙:主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教育的先导创新。

运河城市:通过西站这一重要的对外展示窗口,集中展示天津的发展历程,运河与城市的密切联系。

沽上遗风和津门艺苑:主要展示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手工技艺、传统饮食、民俗曲艺等作重点展示。

十六个主题特色主题区包括“津卫摇篮、直隶风云、北洋新风、天子津渡、劝学劝业、津沽先河、桃花古寺、仓廒暮雪、御河龙韵、引水思源、海津帆景、运河驿站、锦鳞戏水、沽上风物、津津乐道、津门艺苑”,从城市发展、漕运、水利、教育、工业、人文、商业、民俗文化多方面展示天津历史上的辉煌。

4.3艺术展示
笔者通过对“公共艺术”进行解析,规划结合建筑环境、小型博物馆、桥梁设施、雕塑、街道家具、标识系统等展示载体,利用艺术手段展示文化主题,通过空间的整体设计,使人进入一种环境氛围之中,体验历史所呈现出的场景与感受,规划主题节点。

以下通过三个主题节点设计的介绍,展示如何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作用。

3.3.1节点一:津卫摇篮
“津卫摇篮”位于三岔河口地区,也就是南北运河与海河交口处,依托现有的近代工业博物馆,重点强化了工业主题。

通过对时间线索的总结,将主题区又细分为“传统手工业、近代工业、现代工业以及未来科技”几个片区。

传统手工业主要与“盐、粮”相关。

而随着北洋时期军事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天津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天津近代的辉煌,形成了天津近百个全国第一。

直至现在,天津在装备制造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从公共艺术的表现内容上总结天津在中国的20个工业之最,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电视接收机、第一辆自行车、最好的碱、第一个公交城市等等,设计通过浮雕墙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不同时期的故事。

既是成就展示,又是一部工业发展史书。

主题雕塑主要以某个历史故事、某种与工业相关的物件、某种工艺流程等进行艺术化展示。

景观节点设计主要结合主题雕塑将主题表现手法多样化,借助座椅、灯光、种植、铺装等更全面的表现主题。

使参与的人进入环境之中,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工业氛围。

同时结合三条石工业历史博物馆及近代工业历史博物馆,借助文物展示、影音展示等手段更系统感受天津工业的发展史与历史上的辉煌成就。

3.3.2节点二:直隶风云
“直隶风云”依托金钢公园,结合历史建议恢复直隶总督的牌坊。

同时,以历史故事的展示为表现手段,结合历史事件展示历史人物、比如李鸿章和洋务运动、袁世凯和直隶新政、末代状元刘春霖和他的文学作品等。

3.3.3节点三:北洋新风
依托现状的耳闸公园,展现“北洋时期”天津的辉煌,通过资料收集总结出北洋时期天津的“军事、实业、交通、传媒之最”。

通过公共艺术的表现和展示,让更多来参观的人了解天津的历史。

通过对运河沿线地区公共艺术的规划梳理,最终在中心城区南北运河24.6公里的沿河地区建议增加或提升9个小型主题博物馆、近40组雕塑作品,用以宣传天津的近代教育、漕运文化、手工技艺、饮食文化、工业文化、曲艺文化等。

4.4注入活力
为了将展示空间注入活力,规划引入一系列支撑系统。

通过规划陆上及水上游线串接各个节点。

通过引入如马拉松等运动赛事、如桃花节、妈祖皇会等传统民俗活动来扩大天津及运河的影响力,增加宣传力度,吸引客流,带动地区活力。

同时通过延续海河夜景,体现夜间城市活力。

运河孕育了津城,荟萃了文化,带来了繁荣。

“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昔日的津门辉煌,希望能通过规划更多的呈现出来。

挖掘天津的地域特色,完善天津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风貌特征。

也为了更好展现时代风格。

5.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仅仅是从规划的角度对运河周边的资源进行了挖掘和整合,后面落到实施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笔者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以一种艺术的语言将这段天津历史更好的展现出来,不留遗憾,使天津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

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加强宣传和弘扬,让天津更加有精神,有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堂启.城市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文化发掘和设计[J]天津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EB/OL].
/content/10/1012/18/2838407_60424264.shtml
[3] 王来阳. “大萧条”中美国公共艺术的成长与推手[J]雕塑.2013年04期
[4] 陈可欣.美国公共艺术规划框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2012年05月
作者简介
孙斌,高级工程师,上海同济大学,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