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
【篇一:杨炯《从军行》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
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3 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例如我们学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
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
首相同题材的诗歌,即杨炯的从军行
二、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
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
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四.诗的背景
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
②“烽火”句:
③牙璋:
④龙城:
⑤凋:
⑥百夫长:
3、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诵
4、集体朗读,读出语调
六.赏析全诗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

请结合
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
个字概括。

3、具体分析
㈠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3.赏析关键词“自”。

㈡颔联: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3、“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4.赏析“绕”字。

㈢颈联: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2、苏轼认为诗作应“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你认为《从军行》是否做到这一点?为什么?
㈣尾联:
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总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
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
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
边塞诗的先声。

知识归纳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
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
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
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马)、匈奴、边
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
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

3、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拓展阅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③凌烟阁:在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画开
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篇二:从军行杨炯的赏析】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
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
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

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

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
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
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
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

上句视觉:大
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
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
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
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
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
氛围中。

”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

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如“丈夫皆有志,会
见立功勋”(《出塞》),“匈奴今未灭,画地联封侯”(《紫骝马》),“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弟》),“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刘生》)等。

这首诗布局精当,脉络分明,跌宕有致。

烽火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涛;进而从军告别京城,投奔沙场与敌鏖战;最后以自豪的口吻表达立
功塞外的壮志。

诗人善于选择意象,精心营构典型场景。

这首诗时
间跨度大,而字数甚少,因此需要从严选取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
事物纳入诗章。

例如“牙璋”、“铁骑”、“鼓声”为古代战事所必有;“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雪”、“风”为自然现象中最能说明
气候状况的,也能反衬将士们的坚强决心。

同时,意象的跳跃性,
又带来了意境的朦胧性和多义性,产生特殊的诗美。

杨炯这首诗无
论题材和风格,都突破了六朝以降的绮靡柔媚之风,而上承建安的
苍劲雄健诗风,扩大了创作主体的视野。

对仗也已臻完善,不仅颔
联颈联,连尾联也整齐对仗。

不愧是上乘之作。

次北固山下赏析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
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全诗和谐优美,
妙趣横生。

堪称千古名篇。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是年南方春早,诗人行舟
在青山绿水之间,恰逢春潮涌动,江水浩淼之时,远眺可见江面之
开阔,近观方省悬帆之缘由。

于是神思飞扬,大发感慨:咏“海日”,描“江春”,“蓦然回首”,西北而望,不觉乡愁盈怀,欲托“归雁”传书,以慰飘泊羁旅之念。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

“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
愁于其中矣。

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
工力可见一斑。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
帆悬”也。

“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
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这
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

“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
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
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

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

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
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
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纵观全诗,还有一妙处:除尾联外,其余三联均对偶,这在五言律
诗中是不多见的。

《过故人庄》孟浩然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

也就
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过
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
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
则记字。

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
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
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
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
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
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
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开轩」二字也似平是很不经
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
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
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恰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
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
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面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
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
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府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
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
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
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
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
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
得盂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盂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
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
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
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
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侍,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
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
园和谐一致,表现了行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
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
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
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
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
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
【篇三:浅析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读完杨炯的《从军行》后,对唐代的战争历史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这首诗是“初唐四杰”杨炯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
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
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
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

许多爱国志士
为国分忧踊跃从军,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
突出了感情奔腾激越的特色,然而诗情却把握得颇有分寸,整体艺
术画面热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洋溢着一种跌宕婉转、起伏有致
的含蓄美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战争烽火传报边疆遭劫而点燃诗人心
中的愤慨之火,从而点明唐军挥师出兵是正义的自卫。

长安与原庆
诸州远隔千里,“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照”到长安,但是,诗歌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囊四海于胸,笼千里于咫尺,形象逼
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

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

这两句
将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画面巧妙地联缀起来,既揭示了感情激荡的渊
源所在,也为下文诗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义上的铺垫。

次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绘了唐军出发的威武英姿和直
捣敌巢的压顶气势,“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同时,也包含着此次兵发西北,负有保家卫国之重任的意味。

一个“辞”字,简洁精当地把将士慷慨激昂的出师阵容再现出来。

“铁骑”两字,不仅显示了唐军军力的强大,锐不可挡,而且隐含了必胜的自信和
藐视敌人所向披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个“绕”字则形象地刻画了
唐军迅猛抄袭顽敌的气势,使人顿觉雄兵有如从天而降,伏兵四起,
敌人插翅也难飞越金刚铁桶。

这两句看起来,好象“景语”,但实际
上却饱含感情,读后让人豪气荡然满胸。

第三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重点勾勒的是唐军将士不畏苦
寒鏖战疆场的图画。

长风急雪的环境中战斗激烈的进行着。

大雪飞扬,遮天蔽日,旗帜上的彩画在风雪交加中变得模糊难辨,但是,
将士们尽管冰雪凝甲,仍然顶着呼啸的北风擂响战鼓奋力拼杀,勇
往直前。

诗歌从视听感官两方面来渲染血洒疆场的困苦,来烘托战
士高昂的斗志和其激越难抑的报国热情。

浅层次来看,这一联的画
面似乎有些冰冷,其实,如果拂去外表景色的遮盖物反复咀嚼,我
们就会感触到诗人炽烈的赤子之心,凸显出诗人借景喻情的高超手段。

末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首尾遥相呼应,言志抒怀。

本来,诗人少年得志,仕途青云,生活优裕无忧,可是他不以功名利禄之
事为己念,而欲展鸿鹄之志,报效国家,脚踏实地干一番保国安邦
的赤诚事业,诗人觉得假如真能从戎报国,御险杀敌,即使只让担
任一名低级军官,也胜过埋首于故纸之中、老死于蓬窗之下的愚腐
儒士。

在这个选择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杨炯的人生观比之那些一
味偷机取巧、舍义逐利置国家民族利益于己之下的人来说,的确有
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

末联是诗人胸臆抒怀的点睛之作,也将
全诗感情的高潮推向了极致。

至此,在全诗感情洪流的奔泻之中,
一个充满血肉富于立体感的抒情主
人公的形象,随即呼之欲出。

下面是自己写的七言律诗:长安事
当年雄心赴长安,不去共鸣誓不还。

满头青丝换白雪,遥想故乡伊
人叹。

所谓蟾宫状元心,不过一曲痴人梦。

怎把浮名换浅酌,一生
红尘苦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