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中的处世大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亏是福”中的处世大智慧
“吃亏”中有大智慧
吃亏是福是中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一句至理名言,经过时间的洗礼和锤炼,在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今天仍然被很多人所推崇,成为他们的处世之道。
《道德经》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圣经》也说:“在一切事上使众人喜欢,不求我自己的利益,只求大众的利益,为使他们得救。
”不得不说,无论是先贤的劝解,还是基督的圣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肯“吃亏”需要的是智慧和胸怀。
“吃亏是福”这句话源于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方有名的闲章。
据说,有一天,郑板桥收到了弟弟郑墨的一封来信。
因为郑家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墙,郑家想翻修老屋,邻居干预,说那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郑家无权拆墙。
但契约上写得明明白白,那堵墙是郑家的,邻居只是借光盖了房子。
为了这堵墙,官司打到县里,却无结果。
郑墨自然想到了在外做官的哥哥,于是便有了先前说的一纸家信。
郑板桥知道此事后,考虑再三,给弟弟写了一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信,同时寄去了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吃亏是福”四个大字,选择自家吃亏换来息事宁人。
后来郑板桥在条幅上加了“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
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即平且安,福即在是矣”的题跋。
祸福相依,吃亏是福
《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灾祸、幸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样的变化是难以预见的。
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日常生活中,福中常潜伏着祸的根子,祸中常含藏着福的因素,福与祸是相依相生的。
老子向我们拉开了观察事物的视野,让我们从现实环境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使我们不至于陷入眼前的困境,执迷于当下的心境。
可见,“吃亏”并不“亏”,“吃亏”不只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睿智。
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
不能吃亏的人,在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他只看局限在“不亏”的狭隘的自我思维中,这种心理会蒙蔽他的双眼,势必要遭受更大的灾难,最终失去的反而更多。
忍辱负重,学会蛰伏
古人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劲风横扫,不乏诸如灌丛、乔木等对抗者。
对于前者,简直是螳臂当车。
可即使是根须很深的后者,经劲风洗礼,就算没有被拦腰摧断,亦难免动摇根基,折枝落叶。
这皆因他们直面强风锋头,以强对强,以硬碰硬,如此怎能不有所损伤?
与前两者相比,竹子则在暴风中谦谦低头,避敌锋芒,劲风过后则重新挺直腰杆,如此折损却被降到了最低。
笑到最后才是真,竹能在劲风肆虐下存活便是成功,与一生的挺直相比,暂时低头又何妨?暂时低头不是屈服,而是谋略。
这种以守为进的智慧,在我们人类的生存中尤为重要。
面对对手,或是比自己更强的敌人,逞一时之勇从不是强者之选,暂时蛰伏,伺机而动才是明智之举。
舍得小利,方得大益
据史料记载,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每年岁终祭神之后,皇上按惯例要赐给博士(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每人一只羊。
然而,这却使负责分羊工作的官员很为难,原因在于这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
有人建议杀羊以平均分肉,另有人建议采用抓阄的方法分羊。
博士甄宇认为前者不妥,而后者更是有失身份。
人们向其请教可有良策?甄宇便当众取了最瘦最小的一只羊,众人见此也不再争执。
此事传至光武帝处,令其十分欣慰,在某次朝会时便问“瘦羊博士安在”?分羊事件后,“瘦羊博士”雅号传遍京城,甄宇也因此得到皇帝的重用。
郑板桥说:“宽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老子说“守柔为强”、“天之道理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守柔”是老子立身处世的原则,“不争”是为了“争”。
无论是老子还是郑板桥,这些理念对于处在吃亏困扰中的人们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俗话说“傻人有傻福”不无道理,傻人没有心计,总是吃亏。
但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人们身心放松,没有太多的警惕之心,所以就能与之靠近。
傻人意味着宽厚和诚实,不精于算计,不计较得失,让人不知不觉中站到他的一边,傻人无意中得到的,往往比聪明人费尽心机得到的还要多。
人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吃亏之事,此时人们应以平常心看待,不
耿耿于怀,也不必愤恨。
凡事顺乎自然规律,以退为进,与人无争,达到“无为”而“有为”的境界。
中国人自古以“和”为贵,“和”即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吃亏”来换取“和”是中国人普遍的价值观。
在中国人眼中,吃亏不但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坦然、一种豁达、一种超越,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