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18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祈(qǐ)祷怂恿(yǒng)辖(xiá)制怔(zhèng)住
B.憎(zēng)恶歹(dǎi)毒难堪(kān)性情孤僻(pì)
C.挽(wǎn)着哆嗦(duōsuo)埋葬(mán)降(xiáng)服
D.契诃(kē)夫陶冶(yě)谗(chán)言战战兢兢(jīng)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
动权。

B.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C.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D.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B.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将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C.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基本要素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七大系统组成。

D.青岛从被定为奥帆赛、残奥帆赛举办城市的那天起,备受关注的志愿者选拔工作就有条不紊地开展着,随着赛事的日益临近,志愿者团队主体将浮出水面。

6.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新把觉民不愿娶冯乐山的侄孙女为妻的意见向高老太爷解释了一下,高老太爷
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家》)B.密考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挺身而出,揭露了希普的阴谋。

贝特西小姐为感谢
他,资助他去了澳大利亚,他在那儿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大卫·科波菲尔》)
C.孔子胸怀天下,追求高远。

周游列国时,每到一邦,“必闻其政”,他曾说:“苟有
用我者,期月而已可矣,三年有成。

”仪封人曾赞之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D.堂吉诃德认为两头狮子是魔法师派来对付他的,因此不顾桑丘的劝告,执意让押
送人打开车笼,要与狮子决战。

押送人被迫放出狮子,堂吉诃德和桑丘落荒而逃。

(《堂吉诃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引起的满足感、愉快
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而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得到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一方面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应,是随着对象的变换而在内心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它受着对象审美潜能的制约。

另一方面,美感又受到人的生理结构、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是一种积极的内心活动,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具有社会性意义。

美感离不开美,但美感的范围比美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从美到美感,有许多中介环节。

美感是通过这类中介环节对美的一种反映。

因此,美
感不是美的简单的、消极的反映,离开了中介环节,即使有了对象的美,也不能产生美感。

同时,美不断处于变迁和创造过程中,美的不断变迁、不断创造,既有对象的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美感就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

与对象的美相比,美感具有主观性的特征。

卢浮宫的美,不论有人或无人都同样存在。

我们不能因个别人没有见过,就否认对象的美的存在。

因此,要否认美的客观性,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美感不同于美。

美感是人的主观对于美的感受。

卢浮宫的美虽然客观存在,我们如果没有到过卢浮宫,就不能对卢浮宫的美产生美感。

因此,对象的美的存在是客观的,而美感的存在须在人经历以后才能获得。

同时,美感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由于时代、民族、人的个性和文化素养等的差异,有人感受到具体对象的美,有人感受不到具体对象的美,或是各人对美的感受不尽相同。

这就是说,人对于同样的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美感是怎样产生的呢?人为什么会产生美感呢?人有爱美的天性,生来就有感受美的
能力。

这种天性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由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形成的。

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人是自然的动物,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具有自然属性。

但是,人的美感和动物的快感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的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

当环境适应动物的时候,它就感到快适;反之,就感到不快适。

一些动物对于某些形状、颜色、声音,具有敏感性,就有这种快感的反应。

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

动物的快感只是它整个种族的特征,而不是个体动物的特性。

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为基础,但不只是自然的禀赋,而且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形成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

这种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族类本能有着根本的区别。

正是这种人的本质力量,构成了人的爱美的天性。

因此,人的美感不只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且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摘自《美学原理》,有删改)
7.下列关于“美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美感就是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而产生的和谐感以及人们暂时摆脱了物质
的束缚后精神上得到的自由感。

B.美感和美关系密切,密不可分,但美感的范围比美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而
且比美更能体现人的创造性。

C.美感既受对象审美潜能的制约,又受到人们生理结构、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
面的影响,具有社会性意义。

D.美感既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又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它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美感是通过中介环节对美的反映。

如果离开中介环节,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美如卢
浮宫等就不可能转变为美感。

B.美感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而美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人们不能因为没有见过卢浮宫
就否认卢浮宫的美的存在。

C.动物的快感,是在其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的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

环境不
适应它时,它就会感到不快适。

D.人类的美感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摆脱了种族的自然禀赋而形成的,它
和动物的快感有本质的区别。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应,随着对象的变换,人们会在心中产生不同的美感。

B.面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美感具有主观性的特征。

C.人们爱美的天性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由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形成的。

D.动物的快感仅是整个种族的特征,没有个体的特性;而人类的美感却是有个性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古今家戒》叙①
(宋)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

此慈之所以能勇也。

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

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

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

子之于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父母则不然。

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饙饎。

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②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

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

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既集《古今家戒》,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

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

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注】①叙,即序。

②“《诗》曰”句,出自《诗经•大雅•泂酌》。

泂,远。

潦,指活水。

饙饎(fēn chì),蒸饭、酒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以《老子》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随之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论述“慈之所以能勇”的道理,赞扬了父母给予儿女们的慈爱之心。

B. 为了说明父母告诫子女与其他人不同,作者以老师对于学生、君王对于臣子、臣子对于君王、儿子对于父亲等作比照,使人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至诚至殷。

C. 作者借少时读书所记之事来描述自己的父母,把父母教育子女时那种独有的耐心诚挚、循循善诱以及满怀期望的神态刻画得形象逼真。

D. 本文有描写,有议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淋漓透彻;融描写、议论、情感于一炉,或进行比照,或引用古诗,或发出感慨,文势跌宕起伏。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把文言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慈之所以能勇也。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水调歌头
黄庭坚[注]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黄庭坚:他曾参加编写《神宗实录》,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文字,讥笑神宗的治河措施。

后来又因作《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被诬告为“幸灾谤国”。

因此,他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1)“春入武陵溪”化用了什么典故?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2)如何理解词尾的“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4分)
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20分)
子孙万代
汪曾祺
傅玉涛是“写字”的。

“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

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

他有一面葡萄海马镜,一个“长乐未央”瓦当,一块藕粉地鸡血石章,一块“都灵坑”田黄……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钱从剧团打小鼓的小赵手里买的。

一天,小赵拿了一对核桃,请傅玉涛看看。

傅玉涛接过来一看,用手掂了掂两颗核桃,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两颗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

这是‘子孙万代’呀!”
“什么叫‘子孙万代’?”“你看,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

这就叫‘子孙万代’。

这是真的‘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还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芦是生成的,假‘子孙万代’动过刀,有的葫芦是刻出来的。

这对核桃可够年份了。

大概已经经过两代人的手。

没有个几十年,揉不出这样。

你看看这颜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晶莹发亮,乍一看,像是外面有一层水。

这种色,是人的血气透进核桃所形成。

好东西!好东西!——让给我吧!”
“傅先生喜欢,拿去玩吧。

”“那,这么着吧,我给两块钱,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


傅玉涛对这一对核桃真是爱如性命,他做了两个平绒小口袋,把两颗核桃分别装在里面,随身带着。

一有空,就取出来看看,轻轻地揉两下,不多揉。

这对核桃正是好时候,再多揉,就揉过了,那些小葫芦就会圆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

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

“四人帮”垮台。

傅玉涛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还是爱逛地摊,逛古玩店。

有时他想也许能遇到这对核桃。

随即觉得这想法很可笑。

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毁了,这对核桃还能存在人间么?
一天,他经过缸瓦市一个小古玩店,进去看了看。

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对核桃!核桃放在一个玛瑙碟子里。

他掏出放大镜,隔着橱柜的玻璃细细地看看:没错!这对核桃他看
的次数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个小葫芦他都数得出来。

他问售货员:“这对核桃是什么人卖的?”“保密。

”“原先核桃有两个平绒小口袋装着的。

”“有。

扔了。

你怎么知道?”“小口袋是我缝的。

”傅玉涛看了看标价:外汇券250。

这时进来了一个老外。

老外看了看,问:“这是什么?”售货员:“核桃。

”“玉的?”“不是玉的,就是核桃。

”“那为什么卖那么贵?”售货员请傅玉涛给老外解释解释。

傅玉涛说:“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

”“山核桃?”“这种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

”“揉的?”傅玉涛叫售货员把玻璃柜打开。

傅玉涛把两颗核桃拿在手里,熟练地揉了几圈。

“揉,有什么好处?”“舒筋活血。

”“舒,筋,活,血?”“你看这核桃的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这是人的血气透进了核桃。

”“血——气?”
“把核桃揉成这样,得好几十年。

”“好几十年?”“两代人。

”“两代人,揉一对核桃?”“Yes!”“这对核桃,有一个名堂,叫‘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您看这一个一个小疙瘩,都是小葫芦。

”傅玉涛把放大镜给老外,老外使劲地看。

“是雕刻的?”“No,是天生的。

”“天生的?噢,上帝!”“这样的核桃,全中国,您找不出第二对。

”“我买了!”老外拿了这对子孙万代核桃,一路上嘟哝:“子,孙,万,代!子孙万代!”
傅玉涛回家,炒了一个麻豆腐,喝了二两酒,用筷子敲着碗边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选自《汪曾祺小说经典》,有删改)
17.划线句子先后两次提及“两个平绒小口袋”,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8.“子孙万代”为何珍贵?根据小说内容加以概括。

(4分)
答:
19.主人公傅玉涛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20.汪曾祺说,他的小说追求“融奇崛于平淡”的境界。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6分)
答:
六、小作文(15分)
21.请运用《红楼梦》第四十回精彩片段中呈现出的点面结合手法,刻画课间十分钟场景。

(15分)
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

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

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

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

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要求:①侧重场面描写;②点面结合;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续、得体;④不少于200字。

七、大作文(5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紫藤,无挺拔的躯干;篱笆,无秀美的风姿。

紫藤借篱笆挺拔起昂扬的美丽,篱笆借紫
藤成就了粉白淡紫的风景。

关于上述材料中的“借”,你有何思考和体验?请根据你的感悟或感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必须写成议论文;②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700字。

上饶县中学2016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题卷
四、(共29分)
13、文言(1)(4分)
(2)(3分)
(3)(3分)
14、诗鉴(1)(4分)
(2)(4分)
15、(8分)
(1)
(2)
(3)
(4)
(5)
16、(3分)
五、(共20分)
17、(4分)
18、(4分)
19、(6分)
20、(6分)
上饶县中学2016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15.(1)乐琴书以消忧(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4)言笑晏晏不思其反
(5)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
16.吕布。

【要点】①陈宫与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吕伯奢家时误杀多人②外逃时路遇吕伯奢③曹操为绝后患,杀了吕伯奢④陈宫见曹操如此不义,就弃他而去。

(意思对即可)
17.①第一次,表达了傅玉涛对核桃的珍爱之情。

②第二次,是为了证实“子孙万代”就是他曾经收藏的那一对。

③两处内容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第①点1分,第②点1分,
第③点2分。

)
18.①两颗核桃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核桃上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天生长成而不是刻出来的“小葫芦”。

②够年份,经过两代人之手,透进了人的血气,“揉”成了神奇的颜色,是珍贵的文物。

(4分。

每点2分。

)
【译文】
老子说:“做到仁慈就能够勇敢,做到节俭就能够广大。

”有人问:“仁慈,怎么会变勇敢?”回答说:“父母对于子女,爱之既深,所以为他们考虑的事情很多也很深。

因为深爱的情感所以才能够做到精深的思虑,所以他们为了保护子女躲避灾祸就很迅速,而为子女成就利益也十分果敢,这就是仁慈能够导致勇敢的原因。

并不是因为父母比其他的人贤明,这是形势必然到这步啊。

”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不厌其烦惟恐有说不到的地方,伤心地惟恐子女听不进去劝告。

那人感叹道:“是啊,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老师对于弟子,给他们立了规矩传授给他们知识、本领,贤明的人引导他们,不贤明的人也不勉强他们。

君主对于臣子,对他们发号施令告诫他们,对贤能的给予官职,对于不贤能的不授予官职。

臣子对于君主,可以的话就谏诤,不然就离职。

儿子对于父亲,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不敢太显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约束着。

父母就不这样了,儿子即使不好,哪有遗弃儿子的呢?所以他们竭尽所能教给子女,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

《诗经》说:“从远方酌取流水,从那里舀取注入此中。

可以蒸饭煮酒食,君子品德真高尚,好比百姓父母般。

”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弃去,就像是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

所以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

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告诫子女时也必定会真诚无私又尽心竭力,更何况那些贤明的父母呢?
太常少卿,长沙人孙公景修,年幼丧父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

等到年纪老了之后,就感激母亲的心意而不能够忘怀,作《贤母录》以表达他的心意。

以后又编辑《古今家诫》,得到四十九人,拿来给我看,并说:“古代就有辑集这种书的人,而他们的内容不完整。

我对此感到遗憾,所以又作了此书。

集中天下众多父母的心,用来馈赠给天下的人,希望能够带来益处。

”我读了之后感叹道:“即使有凶悍的儿子在集市上狠斗,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却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路过集市的人没有不哭泣的。

慈孝的心,所有的人都有,只是担忧没有能够启发它罢了。

如今的这本书,大概将会启发吧!即使推广流传于天下也是行得通的。

自从周公以来到如今,父戒四十五人,母戒四人,孙公又要将它加以发扬广大,没有停止。


二、优秀作文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

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

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

”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

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

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

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

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

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

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

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代特色。

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