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习惯 促进课堂“生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课堂“生成”
摘要怎样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成”的魅力,是目前不可回
避的一个问题。

结合自己教学经历,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习惯课堂生成环境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程序中,课前教师都要编写预设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执行。

这样的做法没有注重学生的发展,不可能体现出学生课堂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
和差异性。

对此,新课改提出了“动态生成”的核心理念。

这种理念充分尊重学生
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
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开
展自主创新的学习活动。

由此可见,怎样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成”的魅力,是目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结合自己教学经历,做了初步的探索。

首先,培养预习的习惯,关注教学目标的生成过程。

每一节课,都要有教学
目标。

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加以酝酿。

这些
目标的设定必须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以便整体上完成整个
教学任务。

这些目标分散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如果过于量化,过于精确,就会形
成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行为就会受到束缚,就会事倍功半。

第一,程序化的教学尽管围绕新课程标准展开,但也束缚教师的教学思想和
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严格执行预设方案,把课前编写的教案在课堂上加以实施。

这样的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没有乐趣可言。

教师不必担心教学意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教师的教学机智不能得到发展。

第二,不重视生成的因素,就会漠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失去许多课堂
中许多闪光点,泯灭瞬间产生的智慧火花,痛失许多无法预约的课堂资源。

这样
就会因为看到了冰山一角,而失去整座冰山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
点和终结点,过于精细的教学设计,往往会忽略最具价值的学生个性发展,和塑
造人格的功能。

教学目标设定中做到适度的模糊、开放,具有一些弹性,有助于
展示学生丰富,富有个性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教师重新组合和建构教学资源,为
师生留下灵活的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育成为学生心灵的一片绿洲,生命的一股清泉。

他们会获取丰
富的知识,发展思维,感受无限的乐趣。

其次,引导探究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全人发展诸因素的动态生成。

在现在
的教学理念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产生认识、情感、运动技能三个领域,体
现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有
利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由此观之,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三位一体,努力实现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诚然,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由传
统的单纯知识教学走向全人发展,势必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
非知识因素的生成。

第一,关于智慧生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章反应
主人公智慧。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对人物言行的品读、感悟上,让学
生在与教师、同学以及文本的开放性对话中,获得智慧的启迪。

产生智慧的思维
与创新的萌动。

第二,关于人格的生成。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关注学生的体验
和内心感受,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人格生成。

把课堂
既作为知识传递的殿堂,又作为人格培育的乐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
关心、理解、牵挂、关注学生的诸多人格因素,真情对待学生,呵护学生,与学
生建立友好而平等的关系。

以自己崇高的人格感化学生,使其养成热情、负责、
真诚等优秀品质。

第三,关于道德、情感生成。

语文的文本中伟人、英雄、科学
家的故事含有大量对学生精神感染、品质熏陶的成分,教师要借此对学生进行道
德习惯、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对人物的品质分析,达到对学
生精神世界的净化。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以情感为诱因的,学生情感
丰富、易变、善于外露。

正确的情感引导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学习、课堂,对
校园生活充满热爱。

并满怀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要把情感因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

再次,培养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关注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

语文的课
程资源包括课本、教具等静态性资源,又包括教师的教学灵感、课堂中的教学意
外等动态性资源。

在以往的教学中,只强调知识静态的一面,突出课程文本,忽
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又是体验课程。

课程
不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下面是一节习作课的片段。

这节习作课的要求是:观察生活,描写一个场面,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正在
师生沉浸于写作的状态时,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教室对面的商服楼突发大火,
救火车呼啸而至,人声嘈杂。

学生的视线被对面的情景吸引而去,无法安心于原
有的构思,无法写下去。

教者索性让学生离开座位,挤在窗前,尽情观察这场火
灾的抢救现场。

大火被扑灭了,回到座位的学生便把刚刚看到的场面诉注于笔端,很快完成了写作目标。

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教师强行学生坚持写下去,那些心猿意马的学生,就不会很好地完成习作的。

教师抓住一起机会,引导学生
去观察去发现。

最后,提升合作意识,关注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课程资源、学生全人发展都呈现动态形式,教学内容及过程势必也是动态生成的。

教学
以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为终极目标,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
中要始终确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意识,并充分利用这一理念指导自己课堂行为,不能用预设的目标主宰教学、束缚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个性,分
组合作交流汇报,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学习中飞扬。

要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
现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情景。

追求真实、自然,才能实现学生的灵动、个性张扬,充分体现教学的现实意义,促进学生实实在在地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不断实施,“动态生成”会深入人心,会使课堂学习更加完善,臻于科学合理。

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成”的魅力会
更加明显地展示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