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九章 压强单元 易错题测试综合卷检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一个质量为3kg、底面积为100cm2、装有20cm深的水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

A、B是由密度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两实心物块,已知A物块的体积是B物块体积的2倍。

当把A、B两物块用细线相连放入水中时,两物块恰好悬浮,且没有水
溢出,如图,现剪断细线,稳定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50Pa,物块A有1
4
体积露出水
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
A.A物体体积为150cm3
B.物体A、B放入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5.3×102Pa
C.B物体密度为1.5×103kg/m3
D.细线剪断待B静止后,B对容器底的压力为1.4N
2.如图,甲、乙是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质量均匀的长方体,它们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4:5,底面积之比S甲:S乙=5:8,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p甲:p乙=6:5,下列有关甲、乙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的质量之比是3:4
B.甲、乙的体积之比是15:16
C.将甲、乙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高度后,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相等
D.将甲、乙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后,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相等
3.如图所示,甲、乙是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容器,其中一个正放,另一个倒放,里面装有等质量的同种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和p乙,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F甲和F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甲>p乙,F甲=F乙
B.p甲<p乙,F甲<F乙
C.p甲<p乙,F甲>F乙
D .p 甲=p 乙, F 甲=F 乙
4.如图所示,均匀正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上,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后,甲、乙剩余部分的高度相等。

若甲、乙所切去部分的质量相等,则关于甲、乙的密度ρ甲、ρ乙,甲、乙对地面的压强p 甲、p 乙,甲、乙的重力G 甲、G 乙,剩余部分的质量m 甲、m 乙的判断中( )
①ρ甲>ρ乙②p 甲>p 乙③G 甲>G 乙④m 甲>m 乙
A .只有①正确
B .只有②③④正确
C .只有①②③正确
D .①②③④都正确
5.两个均匀物体A 、B 质量分别为m A 、m B ,密度分别为ρA 、ρB ,底面积分别为S A 、S B ,高度分别为h A 、h B ,将A 、B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A 对B 的压强为p 1,B 对桌面的压强为p 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p 1=
A B
m
g
S B .p 1=
B A
m g
S C .p 2=A B B ()m m g
S +
D .p 2=A B A
()m m g
S +
6.如图,同一个密封的圆台形容器装满水,放在水平桌面上。

放置方式由甲变为乙,下列关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 1以及整个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2
,说法正确的是( )
A .p 1不变,p 2变小
B .p 1不变,p 2变大
C .p 1变小,p 2变小
D .p 1变大,p 2变大
7.甲、乙两完全相同的烧杯中装有不同液体,放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当物体静止后两烧杯中液面恰好相平,如图所示。

液体对两个物体下底面的压强分别是p 甲、p 乙,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分别是F 甲、F 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p p <甲乙 F F =甲乙
B .>p p 甲乙 F F <甲乙
C .p p <甲乙 F F 甲乙>
D .>p p 甲乙 F F 甲乙>
8.如图甲所示,密闭的容器中装有一定量的水,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水对容器底的压力为F 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p 甲;若把该容器倒放在该桌面上,如图乙所示,水对容器底的压力为F 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p 乙,则( )
A .F 甲<F 乙 p 甲>p 乙
B .F 甲=F 乙 p 甲=p 乙
C .F 甲>F 乙 p 甲<p 乙
D .无法确定
9.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液体的密度。

将一个带有阀门的三通U 形管倒置在两个装有液体的容器中,用抽气机对U 形管向外抽气,再关闭阀门K .已知左边液体的密度为ρ1, 左右两边液柱高度分别为h 1、h 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右边液体的密度
B .右边液体的密度
C .实验中必须将U 形管内抽成真空
D .若将U 形管倾斜,左右两边液柱高度差不会改变
10.如图所示,同种材料制成的两个正方体金属块A 、B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在A 的上表面施加竖直向下、大小为F 的压力。

金属块A 对B 的压强为p 1,金属块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2。

已知:金属块A 、B 的边长之比L 1:L 2=1:2,F :G A = 3:5,则p 1:p 2为( )
A .2:3
B .6:5
C .3:2
D .4:3
二、填空题
11.甲、乙两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对水平地面的压强都为P ,现沿水平方向将甲、乙各切去一半,如图(a )所示,则剩余一半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甲_________P 乙(选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若将切下部分互换位置替放,如图(b)所示,此时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P甲′、P乙′与P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用一个矿泉水瓶和两根吸管制作成的一个“口吹喷雾器”,当向水平管中吹气时,竖直吸管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______(选填“大”或“小”),矿泉水瓶中的水在______的作用下从竖直管中喷出,其中矿泉水瓶瓶口要保持______。

(选填“敞开”或“密闭”)
13.有A、B两个正方体,它们的边长之比为2:1,密度之比为3:4,那么A、B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

将它们如图所示叠放在水平地面上,此时A对B的压强与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______。

14.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装有质量和深度相同的不同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则液体的密度ρ甲_____ρ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甲_____p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甲_____F乙(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5.小亮同学在物理实验室利用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时他将玻璃管竖直放置,如图所示。

此时大气压强等于_______mm水银柱;若将玻璃管稍稍倾斜放置,则水银柱高度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6.如图,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AB两薄壁容器,装有深度相同的同种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 A___F B,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 A___p B.(选填“大
于”“等于”“小于”)
17.如图所示,两柱形容器的底面积S A=3S B,容器内分别装有A、B两种液体,容器底受到的压强p A=p B,若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块分别投入A、B两液体中,液体均未溢出,且甲物块在A中悬浮,乙物块在B中沉底,甲物块密度是乙物块的3倍,这时液体A、B对容器底的压强分别增加了△p A、△p B,已知△p B=2△p A,那么,原容器内所装液体的高度之比h A:h B=_____.
18.如图是a,b两种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则a,b两种物质密度之比为
_________,如果用质量相等的上述两种物质分别制成甲、乙两个底面积不同、高度相同的实心圆柱体,并将它们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则甲、乙两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_________。

19.科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在野生动物园游玩时,发现了大象行走(两脚着地)时留在平整沙地上的一串大小、深度基本相同的脚印。

同学们找来平底圆柱形容器,将它放在脚印边同样的沙面上,不断往容器中装小钢珠,使容器陷入沙面的深度和脚印深度相等,然后又用蜡浇注了脚印的模型。

回到学校后测得该容器的底面积为1×10−3m2,容器和小钢珠的总重力为400N.测得脚印模型的质量是1.8kg,平均厚度为0.04m(蜡的密度为0.9×103kg/m3,g取10N/kg) (1)利用平底圆柱形容器可以算出行走(两脚着地)时大象对地面的压强为___Pa.
(2)大象的重力约为___N.
20.如图所示,一个浸在水中的边长为0.1 m的正立方体铝块,它的每个正方形表面的面积是_______m2.如果它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是20 N,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
______Pa,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Pa,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是_____N,铝块受到水的浮力是_______N.(取g=10 N/kg)
三、实验题
21.如图,将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倒插在水银槽中。

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
760mm。

(1)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_______做的;实验中玻璃管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空气,因此,是_______支持这段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就等于_______所产生的压强,通过计算可知当时的大气压为_______Pa;(ρ水银=13.6×103kg/m3)(2)实验中选用水银而不是水来做实验,这是利用水银的_______较大的特性;一实验过程中,若像图丁中一样将玻璃管倾斜,水银柱在的高度将_______,水银柱的长度将
_______;(均选填“变长”“变短”“不变”)
(3)如果将此装置拿到高山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4)实验中不小心将玻璃管的顶部打破,你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

22.如图是小华做“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示意图。

(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A.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B.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_______,即等于大气对活塞
的压力F。

C.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_______,记为l;读出注射器的容积V,则活塞的面积S=
________。

(2)实验中,小华正确使用了测量仪器,且读数正确,但她发现测量结果总是偏小,其主要原因是_____。

23.(1)小华利用图甲所示的U形管、烧杯等器材及实验步骤,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确定被测位置的液体压强的大小.
②比较B、C、D三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______________,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________.
③比较实验步骤C与_____________,可知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小红利用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压强跟深度和密度是否有关,请补充以下实验步骤:
①往容器左右两边注入不等高的水,观察橡皮膜是否鼓起,可探究液体压强与
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有关.
②往容器左右两边注入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橡皮膜是否鼓起,可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是否有关.
24.如图所示,小雨用U形管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1)实验前先检查U形管压强计左右两液柱是否______,然后用手轻轻按压橡皮膜,观察两液柱是否出现明显_______。

(2)调好装置后,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第一次操作”所示,表格中
记录的液体深度h应指图中的_______(选填“h1”或“h2”)。

(3)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_______.
第一次操作(橡皮膜较紧)
第二次操作(橡皮膜较
松)
实验
次数
液体橡皮膜方向
液体深度
h/cm
U形管两侧液面
的高度差Δl/cm
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Δl/cm
1

朝下5 3.0 4.5
2朝下10 6.09.0
3朝下159.013.5
(4)小雨发现,探究的液体和U形管压强计里面装的液体均为水,但两者压强数值差异很大。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
水对金属盒的压强:p =ρgh=1×l03kg/m3×10N/kg×0.05m =500Pa,
压强计两侧液体的压强差:Δp=ρgΔl=1×l03kg/m3×10N/kg××0.03m=300Pa,
思考后,她将金属盒的橡皮膜调松些,重新进行了测量,记录在上表最后一列。

对比第一次操作数据发现:
①金属盒橡皮膜安装的松紧程度对本次实验正确结论的得出______(选填“有”或“无”)直接影响。

②正确操作下,U形管压强计显示的压强差总是比金属盒所处位置的压强小,原因可能是:______。

25.如图所示是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
(1)对比图甲、乙、丙可知: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压强________.
(2)对比图丙和图丁,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相等,由此可知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是ρ液________ρ盐水.
(3)在图丁中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变,向烧杯中逐渐加入盐(未溢出),则盐水的密度
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探头受到液体的压强______(只填选项代码).A.一定增大 B.一定减小 C.一定不变 D.增大、减小、不变都有可能.
四、作图题
26.把一个装有半杯水的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1)请在图甲中画出烧杯对桌面的压力F.
(____)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烧杯和水总重为3.6N,请在图乙中画出测力计静止时指针的正确位置.(轻质细线重力不计)
(____)
(3)若要使水对杯底的压强增大,可采取的方法有:
①_____;②_____.
27.如图所示,请你将两根吸管画在适当位置,使其和前面装水烧杯形成一个简易的“口吹喷雾器”。

28.在图中画出小明对滑梯压力的示意图。

(______)
五、计算题
29.如图所示,将质量为140 g,底面积为100 cm2,高为20 cm的薄壁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上,逐渐倒入3 cm深的水。

现用手将一系有细绳的圆柱体A缓慢向下浸入水中,圆柱体A的质量为360 g,底面积为40 cm2,高为10 cm,最终当圆柱体A静止后松开手。

整个过程中圆柱体不吸水,细绳质量不计。

求:
(1)圆柱体A的密度;
(2)圆柱体A最终静止时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3)圆柱体A最终静止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力。

30.侦探现场,公安人员在海边水平沙滩上发现了嫌疑人留下的清晰的、双脚站立的脚印,如图所示刑警大明用蜡浇灌了一只脚印的脚模,测得蜡质脚模的平均厚度为4cm,质量为 0.9kg;又经测试得出,达到脚印同样深度的压强为 1.4×104Pa.已知蜡的密度是
0.9×103kg/m3,g取g取10N/kg。

求:
(1)一只脚印的底面积;
(2)嫌疑人的重
31.阅读《洛阳桥》回答下列小题.
洛阳桥
被誉为“福建桥梁状元”的洛阳桥坐落于福建泉州洛阳江上.又名“万安桥”,如图所示.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1053年,工程历时七年.桥原长1200多米,宽约5米,有桥墩46座,扶栏500个,石狮28个,石亭7座,石塔9座,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桥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兴建.
洛阳桥的桥址位于江海汇合处,水深流急,建造桥基十分困难,桥基随时可能陷落坍塌、甚至被冲入海.洛阳桥的建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影响深远.像近代桥梁的“筏形基础”,在国外尚不足百年;“浮运架梁法”今日还很通行;“种蛎固基法”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堪称绝妙.关键性的工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首先在江中沿桥址中线,向江中抛填石料,形成一条横跨过江的矮石堤.石堤宽约25米,而长度达500余米.
然后,匠师们利用洛阳江里盛产牡蛎这一自然条件,在矮石堤上散置蛎房.由于牡蛎繁殖力强,石堤里外间隙,成片成丛、密集繁生,两三年时间,就将原本松散的石堤胶结成一牢固整体.同时,石堤经受浪潮往复冲击,逐渐密实,底层石料嵌入流沙,使整条石堤变得格外稳固.这样筑成的桥墩底盘,用作桥基,即现代桥梁工程中的所谓“筏形基础”,既增大了基础的面积,又增强了基础的整体性,能有效防止不均匀沉降.
在“筏形基础”上,再用巨型条石,齿牙交错,互相叠压,逐层垒砌,筑成桥墩,墩的上下游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基间亦置大量牡蛎胶粘,潮汐来去,不能冲动.两墩间净孔,约在一丈五六尺.沿岸开采的石梁,预先放在浮排上,等到两邻近桥墩完成后,即趁涨潮之时,驶入两桥墩间,待潮退,浮排下降,石梁即可落在石墩上,全桥石梁300余条,每条约二三十吨重,皆“激浪涨舟,浮运架梁”而成.
洛阳桥的建成,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历经地震、飓风、水患和战争,洛阳桥经受了几百年的考验,依然屹立,堪称我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伟大创举.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经勘测发现某地块承载能力比较薄弱,如果要在该地块建筑一座高塔,容易发生局部沉降或坍塌.为了避免发生局部沉降和坍塌问题,请你借鉴洛阳桥成功建桥的经验,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写出你的理由.
(2)如图所示为洛阳桥船型桥墩的示意图,水流在桥墩前一分为二,沿柱面两侧向后流动.
①请写出洛阳桥桥墩被设计成船型的优点;
②请你展开想象,就洛阳桥船型桥墩的设计理念,举例说明还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详解】
A .由p gh ρ=可得,细线被剪断后水面高度的减小量
3
33
Δ50Pa Δ=510m=0.5cm 1.010kg/m 10N /kg
p h g ρ-=
=⨯⨯⨯水 此时物块A 有
1
4
体积露出水面,则A 露出水面的体积和容器内减少的体积相等,即
1
Δ4
A V S h =容 则物体A 的体积
234Δ4100cm 0.5cm=200cm A V S h ==⨯⨯容
故A 错误;
B .圆柱形容器内水的体积
23100cm 2=0cm=2000cm V S h =⨯水水容
由m
V
ρ=
可得,水的质量 331.0g/cm 2000cm =2000g=2=kg m v ρ⨯=水水水
容器和水的总重力为
()=(3kg+2kg)10N/kg=50N G m m g =+⨯容水容水
A 物块的体积是
B 物块体积的2倍,则
3311
200cm =100cm 22
B A V V ==⨯
A 物块的重力为
33360.7510kg/m 2001m 10N /kg=1.5N 0A A A A G m g V g ρ-⨯===⨯⨯⨯
B 物块的重力为
33631.510kg/m m 10N /kg=1.5N 10010B B B B G m g V g ρ-===⨯⨯⨯⨯
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3
-4250N+1.5N+1.5N =5.310Pa 10010m
A B G G G F p S S ++=
==⨯⨯容水 故B 错误;
C .细线被剪断后A 漂浮,物块A 有
1
4
体积露出水面,则 34
A A V V =排
因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由=F gV ρ浮液排和=G m g 物物可得
A A A gV V g ρρ=排水

333333
1.010=kg 0.751044
/m kg/m A A A A A V V V V ρρρ=
=⨯⨯=⨯排水水 已知A 物块的体积是B 物块体积的2倍,即
2A B V V =
剪断细线前,AB 两物块恰好悬浮,则根据=F gV ρ浮液排、=G m g 物物和m
V
ρ=
可得 ()A B A A B B g V V V g V g ρρρ+=+水
B 物体的密度
3333
33=kg/m k 22323 1.01020.75101.510g/m kg/m B B A B B B B A B B B B
A A
V V V V V V
V V V V ρρρρρρρ++=
=-=⨯⨯⨯⨯=--⨯-水水水
故C 正确;
D .因为B 物块的重力为1.5N ,B 浸没在水中,则
31c =00m B B V V =排
B 物块受到的浮力
33-631.010kg/m 10N/k =g 10010m =1N =F gV ρ⨯⨯⨯⨯浮B 液排
所以B 对容器底的压力为
1.5N-1N=0.5N B B F G F =-=压浮
故D 错误。

故选C 。

2.C
解析:C 【详解】
由F pS =可得,
653==584F p S F p S =⨯甲甲甲乙乙乙,甲乙放在水平地面上,甲乙的重力大小等于对地面的压力大小,所以甲乙的重力比值等于压力的比值,即
3
4
G G =甲乙,由G mg =得甲乙的质量比值是:
3==4
G m G g
G m G g
=甲
甲甲乙乙乙,故A 说法正确; 由m
V ρ
=
可得,
3515====4416m V m m V m 甲
甲甲甲乙乙
乙乙甲乙
ρρρρ⨯,故B 说法正确; 由65p p =甲乙::
可得6
5
p p =甲乙,甲、乙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高度,减少的压强比是:
4===5p gh p gh ρρρρ甲甲甲乙乙乙,则45
p p =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是
'
'6455p p p p p p p p p p 乙乙甲甲甲乙
乙乙乙乙
--==--,如果''p p =甲乙,则有6455p p p p -=-乙乙乙乙,则可得到p p =-乙乙,所以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并不可能相等,故C 是错误; 如果甲、乙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则减少的压强比值是:
''
4832====5525gV
p S S gV p S S ρρρρ⨯甲甲甲甲乙乙乙
乙甲乙
,则'
'32=25p p 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是''''''''
632525=p p p p p p p p p p --=--乙乙甲甲甲乙
乙乙
乙乙
,如果''''p p =甲乙,则有''632525p p p p -=-乙乙乙乙,可解得:57p p =乙乙,所以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相等,故D 正确.
3.C
解析:C
【解析】甲、乙是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容器,甲容器口小底大,乙容器口大底小,所以等质量的同种液体放在两容器中甲的液面低于乙的液面,故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p 甲<p

,又由液体重力与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关系,甲图中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大于液体重力,乙图中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小于液体重力可得: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关系为:F 甲>F

,故答案选C 。

4.D
解析:D 【详解】
由图知,甲切去的体积较小,甲、乙所切去部分的质量相等,由m
V
ρ=得,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即ρρ甲乙>,故①正确; 由题意知h h =甲剩乙剩,由
F G mg Vg Sgh p gh S S S S S
ρρρ=
===== 可知,则甲、乙对地面的压强p p >甲剩乙剩,切去部分的质量相同,根据G mg =知,切去部分的压力相同,由图知S S <甲乙,根据F
p S
=
知,p p >甲切乙切,所以 p p p p +>+甲切乙切甲剩乙剩
即p p 甲乙>,故②正确;
由图知切去甲的高度小于切去乙的高度,甲、乙所切去部分的质量相等,根据比例关系知:在剩余甲的高度等于剩余乙的高度时,甲剩余的质量一定大于乙剩余乙的质量,故④正确;
根据G mg =知甲剩余的重力一定大于乙剩余乙的重力,所以甲的重力大于乙的重力,故③正确。

综合分析①②③④都正确,故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D 。

5.C
解析:C 【详解】
AB .图中,A 对B 的压力
1A A F G m g ==
受力面积为S A ,则A 对B 的压强
1A A A A
F m g p S S =
= 故AB 错误;
CD .图中,B 对桌面的压力
2A B A B F G G m m g ++==()
受力面积为S B ,则B 对桌面的压强
2()A B B B
F m m g p S S +=
= 故C 正确,D 错误。

故选C 。

6.B
解析:B 【详解】
容器装满水,无论是甲图还是乙图,水的深度不变,根据p=ρgh 可知,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1不变;整个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为水和容器的重力之和,不会改变,但放置方式由甲变为乙,整个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受力面积减小,根据F
p S
=可知整个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2变大,故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B 。

7.C
解析:C 【详解】
由图可知,甲烧杯中的物体漂浮在液体中,乙烧杯中的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所以甲烧杯中的物体和乙烧杯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即
F F
G ==浮甲浮乙物
又根据压强与浮力关系,可知
F p S =浮甲甲底
F p S p S =-浮乙乙顶乙底

p S p S p S =-乙顶甲底乙底

0p p p =->乙顶乙底甲底
故p p <甲乙;因为甲烧杯中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小于乙烧杯中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根据公式
F gV ρ=浸浮液
可知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两烧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分别为
()F G G G G G g hS V ρ=++=++-甲甲甲浸物甲液物容容容 ()F G G G G G g hS V ρ=++=++-乙乙乙浸物乙液物容容容
由于
F gV
G ρ==甲甲浸浮甲物 F gV G ρ==乙乙浸浮乙物

F G ghS ρ=+甲甲容容
F G ghS ρ=+乙乙容容
因为ρρ甲乙>,则
F F 甲乙>
故选C 。

8.C
解析:C 【详解】
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把该容器倒放在该桌面上,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不变,因容器倒放时受力面积变小,由F
p S
=可知,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变大;即
p p <甲乙
把该容器正放在该桌面上,杯中的水柱是上细下粗的,所以容器底受到的压力大于杯中水的重力;把该容器倒放在该桌面上,杯中的水柱是上粗下细的,一部分水的压力在容器侧壁上,所以容器底受到的压力小于杯中水的重力;所以有
F F 甲乙>
故选C 。

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 、
B .用抽气机对U 形管向外抽气后关闭阀门K ,管内气体压强(p 气)小于管外大气压(p 0),在大气压作用下液体进入两管中,待液体静止两管中压强平衡: p 气+p 液1=p 0=p 气+p 液2, 即: ρ1gh 1=ρ2gh 2, 得:
ρ2=ρ1,A 符合题意,B 不符合题意;
C .只要管内压强小于管外大气压,就会有液体进入两管中,没必要将U 形管内抽成真空,C 不符合题意;
D .将U 形管刚倾斜时,管内气压不变,则液柱高度要不变,所以液柱长度要增大,会有液体进入两管中,导致U 形管中空气体积减小,管内气体压强增大,最终管内压强平衡时,两管中液体的高度减小。

由于h 1<h 2,ρ1>ρ2,而减小相同的压强,由p =ρ液gh 可知,△h 2>△h 1,所以两管中液体高度差会减小,D 不符合题意。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 、
B 两物体的重力之比:
333A A A 1133B B B 2211==()28
G m g V g L g L G m g V g L g L ρρρρ====, 金属块A 对B 的压力: F A =F +G A =0.6G A +G A =1.6G A , 受力面积:S A =L 12, 金属块A 对B 的压强: p 1=
A A
2
A 11.6=F G S L , 金属块
B 对地面的压力:
F B =F +
G A +G B =0.6G A +G A +8G A =9.6G A , 受力面积: S A =L 22,
金属块B 对地面的压强:
p 2=B A
2
B 29.6=F G S L ,
A
22211A 222A 2A 12
21.6 1.61229.69.6613
G p L G L G p G L L ==⨯=⨯=。

二、填空题
11.等于 P 乙’>P>P 甲’ 【解析】
试题分析:沿水平方向将甲、乙各切去一半,重力减半,压力减半,受力面积不变,根据,剩余一半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甲=P 乙。

因为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
解析:等于 P 乙’>P>P 甲’
【解析】
试题分析:沿水平方向将甲、乙各切去一半,重力减半,压力减半,受力面积不变,根据
S
F
P =
,剩余一半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甲=P 乙。

因为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二者对地面的压力G=F=PS ,由图(a )可知S 甲>S 乙,所以G 甲>G 乙,沿水平方向各切去一半,甲减少的质量比乙大,然后将切下部分互换位置替放后,甲对地面的压力小于原来的压力,乙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原来的压力,而两者的受力面积不变,故P 乙’
>P>P

’。

考点:压力和压强
12.小 大气压 敞开 【详解】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特点: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所以竖直吸管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

[2][3]矿泉水瓶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吸管中上升并
解析:小 大气压 敞开 【详解】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特点: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所以竖直吸管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

[2][3]矿泉水瓶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吸管中上升并喷出,其中矿泉水瓶瓶口不能密封,不然瓶内气压降低就不能将水压入吸管中而上升。

13.6∶1 6∶7 【分析】
由正方体边长比可得其体积比,结合密度比可得质量比(即物重比),根据叠加情景和压强公式可以求解问题。

【详解】
[1][2]由A 、B 的边长之比为2:1,得A 、B
解析:6∶1 6∶7 【分析】
由正方体边长比可得其体积比,结合密度比可得质量比(即物重比),根据叠加情景和压强公式F
p S
=可以求解问题。

【详解】
[1][2]由A 、B 的边长之比为2:1,得A 、B 的体积比为
3A B 28()11
V V == A 、B 的质量比为
A A A
B B B 386411
V V m m ρρ==⨯= 将它们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 对B 的压强与B 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1A A B A A A A 2B B A A B B A A B B 386:38417
p G G G gV V p S S gV gV V V ρρρρρρ⨯=====⨯⨯++++ 14.大于 大于 等于
【详解】
第一空.甲乙两容器中两种液体质量相同,由容器形状可知,甲液体的体积小
于乙液体的体积,由可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即ρ甲>ρ乙;
第二空.两容器中两种
解析:大于 大于 等于 【详解】
第一空.甲乙两容器中两种液体质量相同,由容器形状可知,甲液体的体积小于乙液体的体积,由m
V
ρ=
可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即ρ甲>ρ乙; 第二空.两容器中两种液体深度相同,ρ甲>ρ乙 , 由p =ρgh 可知,甲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于乙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即p 甲>p 乙;
第三空.水平桌面上,两个相同容器中两种液体质量相等,完全相同的容器质量也相等,则甲乙容器与液体的总重力相等,故对桌面的压力F 甲=F 乙.
15.不变 【分析】
外界的大气压作用在水银面上,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它会对试管内的水银产生向上的力,所以托住了管中的水银,此时管中的水银受到重力和大气压力的作用,管的横截
解析:不变 【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