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大理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第一次复习统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大理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第一次复习统测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语言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宝藏。

保护语言资源,无论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语言生活的丰富、语言研究的推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如今,方言变化速度加快,弱势方言趋于濒危,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有的面临消亡的境地。

比如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原先叫“父、阿爹、阿母、家公、家婆”,现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变化无疑是在向普通话靠拢。

大冶方言的变化只是汉语方言变化的一个缩影。

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方言保护要特别关注县域方言,尤其是乡镇方言。

在南方方言区,特别是在方言复杂的地区,“十里不同音”很常见。

湖北东南部是赣语区,县域内乡镇与城关、乡镇与乡镇之间,方言都有区别,有的差异显著。

对于方言的保护,过去往往比较重视的是上海、广州、厦门、武汉等大城市的强势方言。

其实,县域、乡镇方言更能反映方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目前,县域、乡镇方言有的处于两种境况:一是受普通话和强势方言的影响,变化速度在加快;二是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

这些县域、乡镇方言这种迅变、衰微的趋势,使它们面临着更大的消亡危险,因此更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方言保护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通过科学手段,全面准确规范地记录方言事实,保存方言面貌,并做到有效开发利用。

就目前实施的“语保工程”而言,可谓成效显著,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既跟现实条件、调查方案及技术要求有关,也跟有些点调查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关。

现在设计的调查方案(《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仅调查了1000个单字、1200条词语、50条例句,这只是一种概略性的调查,只能反映方言的基本面貌,并不能全面深刻反映方言事实。

有的调查人员因为专业素养有限,调查培训不足,在方言记录和描写上难免出现一些误差。

另一方面,要切实有效地维护和优化语言生态,营造方言使用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换句话说,要着力保护方言赖以生存的环境,激发方言活力。

这种环境或氛围,就是全社会尊重方言,爱护方言,容许在非特定场合自由地使用方言。

相对于方言的记录和保存,这方面的工作显得更加困难,更为艰巨。

方言传承是对方言的最好保护。

方言不光需要保护,还需要传承,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方言的传承,既要有国家语言政策的强力支持,也要有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措施。

除了方言的使用、方言的学习与教育,大众传媒也是传承方言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阵地。

比如湖北电视台的《都市茶座》、湖北经视的《咵天》,这些方言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客观上为武汉方言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在推广和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在方言区鼓励学好和用好方言,普通话和方言共存并用,和谐发展,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言生活。

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

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要大力做好社会宣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支持方言保护,充分激发方言活力。

只有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方言保护,方言的保护才能切实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摘编自《莫让方言成为消失的历史》,汪国胜《光明日报》)材料二: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虽然普通话早就被法定为国家通用语言,但根据近年的调查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说明,普通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霸道”,它的推广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但正如英国作家塞缪尔。

约翰逊所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不
少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这些作品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

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

”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

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

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

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

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

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摘编自李晶禹《方言保护: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要守望》,《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宝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尤其是弱势方言面临危机,方言保护迫在眉睫。

B.县域、乡镇方言更能反映方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它们具有变化速度快、衰微的趋向,它们将面临着更大的消亡危险。

C.方言传承是对方言的最好保护,大众传媒是有效方式和重要阵地,因此多开发一些方言传承的大众文化节目就能传承好方言。

D.如今方言的保护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保护依然众说纷纭,庆幸的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已迈出探索的步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通话早就被法定为国家通用语言,但数据显示,它的推广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与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并不矛盾。

B.方言保护要重视科学性,一方面研究手段要科学,另一方面要着力保护方言赖以生存的环境,激发其活力。

C.方言保护的官方探索更加注重方言的学术性保护,民间保护则更加注重让方言“活起来”,保护方式灵活多样。

D.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和时间一样不可阻挡,方言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作者呼吁我们珍视方言,讲乡音、守乡愁。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贾平凹《秦腔》。

B.沈从文《边城》。

C.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D.郭沫若《凤凰涅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分)
5.假如你是班长,你班要举办一次保护白族语言的主题班会,你是主要发言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及自身认识,就如何保护白语列出班会发言要点。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房子盖得就没规矩了,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老蔡家动了脑子,在三角地上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不住人,开一个小杂货铺。

这一带没商家,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

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

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的墙上。

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

这种交情最金贵的地方是彼此“信得过”。

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嘴上的东西才信不过呢。

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多少件事情较真,才
较出来的。

日常生活,别看事都不大,可是考量着人品。

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早上日出,到下晌日落,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

①这规矩是老蔡家自己立的,也是立给自己的;自己说了就得做到;而且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做到,还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做到,没一天不做到,或者做不到。

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

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老蔡家的家规。

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

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

他的堂兄在唐山出了事,他必得去一趟看看,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

这怎么办?正这时候,家住西马路一个发小马得贵来看他,便给他介绍一个北洋大学堂的大学生,叫金子美。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说话不多,有条有理,看上去叫人放心。

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

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

老蔡家的店铺虽小,规矩挺多。

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放进什么都清清楚楚。

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金子美笑道:“离开这儿,我能去哪儿?除去念书,我什么事也没有。

放心吧!”
老蔡咧嘴一笑,把万年青放在他手里了。

金子美虽然没当过伙计。

但人聪明,干什么都行。

一天生,两天熟,干了两天,万年青这点事就全明白了。

金子美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

从早到晚一直盯在铺里。

他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从容有序,没出半点偏差。

下晌天黑,收摊关门,清点好货物和收银,上好门板,回到学堂去睡觉。

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来拍他们的学堂。

这洋人还说他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

这时放暑假了,学堂里没几个人,就来拉他。

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

②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他见金子美还在犹豫,便说:“你关了一会儿门怕什么,他也不会知道。

”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到了北洋大学堂。

大家干得高兴,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城西时,天暗下来。

在他走到街口,面对着关着门黑乎乎的店铺,一时竟没有认出来,以为走错了路。

③待走近了,认出这闭门的小店就是万年青,心里有点愧疚。

他辜负了人家老蔡。

在点货结账时,由于一整天没开门,一个铜钱的收入也没有,这不亏了人家老蔡了吗?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

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交代了一连五日小店铺的种种状况,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

这事便结了。

可是还没结。

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找人送来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

子美去了,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

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

老蔡说:“我真的挺喜欢你。

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

我虽然帮不了你嘛忙,我这个铺子就是你的,你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拿!随你拿!”
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

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

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

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

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

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

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走!”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

老蔡的眼珠子瞪出
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

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④这事没人知道,自然也没人说,但奇怪的是,从此之后这一带人再也没人说老蔡家的那个“家规”了;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平常常了;原先老蔡身上那有点神奇的光也不见了。

一年后,人说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开不了店,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过了年,夫妻俩跟着儿子去了北京,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闲置一久,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

那块“万年青”的店牌早不知嘛时候没的。

再过半年多,老蔡的儿子又回来一趟,把这小屋盘给了一个杨柳青人,开一个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大碗豆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一番景象。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写出了老蔡家诚实守信的一贯家风祖训,“老蔡是个死性人”,“他守得更严更死”体现了老蔡为人不懂得变通。

B.②处描写了金子美在学友的两次劝说下,从犹豫不决到做出关店的决定,可见在金子美的心里,诚实守信还没有扎根。

C.③处描写了金子美从“愧疚”到“心安”的心理变化过程,表明了他并不了解讲规矩、守信用对于老蔡家的重要意义。

D.④处“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常”,“原先老蔡身上有点神奇的光也不见了”,表明人们不再像先前那样信任老蔡,令人唏嘘不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一间普通的杂货铺入手,写出了杂货铺从开店并成为邻居的依赖到萧条破败被迫改换营生的过程,以小见大,引发思考。

B.小说运用了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先扬后抑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金子美稳重、能干,但又经不住诱惑、言而无信的性格特征。

C.小说夹叙夹议,在叙事中穿插一点议论,但议论部分画龙点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并不显得多余,如小说第二段的开头几句。

D.小说语言精当,篇幅短小;多用长句,整句和散句交叉;构思严谨,首尾呼应,表现了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别具匠心的创作艺术。

8.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小说大多都以小说中的主人公名字、外号等命名,而本文作者却以“万年青”为标题,有何深意?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4分)
9.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小说,“俗”和“奇”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田儋者,故齐王族也。

周市徇地至狄,狄城守。

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

齐,古之建国也;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
发兵以击周市。

周市军还去。

田儋率兵东略定齐地。

周市自狄还,至魏地,欲立故魏公子宁陵君咎为王。

咎在陈,不得之魏。

魏地已定,诸侯皆欲立周市为魏王。

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

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诸侯固请立市,市终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之,立咎为魏王,市为魏相。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材料二: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
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素信谨,称为长者。

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
婴。

婴谢不能,遂彊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

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

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婴乃不敢为王。

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材料三:
陈婴之不自立也,周市之不王魏也,其情均也,而周市贤矣。

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

”义之所不敢出,害不敢自之而远。

居尊以为天下不义之魁,“负且乘,致寇至”,灼然易见,而人不能知。

非不知也,无志义以持其心,流俗之蛊之者进矣。

陈婴非幸而有其母,亦殆矣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3
11)(3分)
A.“而召豪吏子弟曰”和《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而”用法相同。

B.反,往返、来回,和《愚公移山》“始一反焉”的“反”意思相同。

C.徇,攻打、攻占,和成语“徇私枉法”中的“徇”意思相同。

D.亡,使……灭亡,和《过秦论》“外连横而斗诸侯”的“斗”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儋假意捆绑奴仆,让一伙年轻人跟着去县衙,想要报请县令准许他杀掉奴仆,待见到县令时,趁势击杀县令。

B.周市到魏地后,诸侯想拥立他为王,周市反复推辞,没有接受;在他的坚持下,最终立魏王后裔魏公子咎为王。

C.召平为陈王攻打广陵,未能攻下,听说陈王战败逃走了,秦军队又要来了,他便奉陈王的命令封项梁为楚王的上柱国。

D.东阳县的年轻人杀死了他们的县令,想要推举陈婴为首领,陈婴推辞自己没有这个能力,结果被强行拥立为首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2)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14.材料三认为周市、陈婴“其情均也,而周市贤矣”,材料一、二的哪些事实可以证明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次韵平甫金山①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金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上有金山寺等名胜。

②西兴:西兴镇,在今浙江省萧山区。

③乘桴:《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④扶桑:神话中日出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句横空而来,从远处落笔写出了登山所见,再近写晚烟迷蒙中的沙岸,整联由远及近,有虚有实。

B.游船已停泊不开,但不时从船中传来阵阵悠扬的笛声,远处的楼台消失在朦胧的夜色里,只看见灯火。

C.到了夜深时分,山月照亮了松林,月色斑驳,江风吹拂,江浪奔涌,江雪纷飞,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D.诗人妙用典故,突发奇想,想要乘着木筏去往扶桑,遨游于神仙世界,而最后又从想象跌回现实。

16.本诗前三联都用对仗,然其对法除符合对仗基本要求外,又各有特色,请分别赏析颔联、颈联的对仗特色。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国庆假期,小张一家人去南京游玩,看到江水清澈平静,山峰林立,脑海中不禁回想起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文课上,老师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同学们,开头做的好的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引导同学们做事情要善始善终。

(3)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通过上下两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突出自己忧愁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的寺登村,曾经是茶马古道上影响力很大的集镇。

生活在此处。

当夕阳的余晖没过古老的戏台,参天的古槐树才开始迎来属于它的热闹。

若有若无的槐香中,人们聚集在树下聊天,孩童们嬉笑打闹着,奔跑在寺登村广阔的四方街上,时光被拉得悠长,仿若回到了曾经人声鼎沸的集市。

四方街上,沿街的铺面里依稀还能见到当年马店的影子。

穿过历史的回忆,仿佛看到:踏着落日薄雾,在夜晚来临前,长途跋涉的马帮正向着这个温暖的港湾缓缓而来。

村寨中东西走向的大道和南北走向的古巷,将寺登街上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的每家每户都串联起来。

20年的复兴工程,使记忆中的集市仿佛再现:流水潺潺,巷道纵横,南来北往的商旅被天南海北的游人所取代;鳞次栉比的商铺再度开启,工艺品店、特色客栈各式各样,还有不少充满情调的咖啡店、酒吧。

18.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19.请结合文段赏析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光被拉得悠长”。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海菜,是生长在云南大理洱海、茈碧湖等高原湖泊中的淡水植物,系水鳖科水车前属绿藻类多年生沉水植物,喜温暖,为我国所独有。

海菜的茎叶翠绿,如细绳索状,细长而脆软滑嫩,一般长约40至80公分,茎长随水深浅各异,最长可达4米。

茎顶开花,有苞,每开花四五朵,花期一般为每年5—10月,温暖地区可全年有花。

白族民歌中常隐喻四处漂泊的人生“大理海子无根草,不飘不落不生根”,指的就是海菜。

其实,海菜在洱海水面生长、漂浮,①,而是根扎于土中,茎叶随波摇曳飘荡,花朵露出水面吐露芳华,宛如水中精灵绽放。

②,只有在水质优良的湖泊、池塘、沟渠和深水田中才能生长良好,所以也是判断水质的“试金石”,被称为“生态美食”“环保菜”。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洱海保护和治理,濒危的海菜又现盎然生机,洱海和周边水域水质持续向好。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

(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绽放”与文中加点的“绽放”,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那朵早熟的紫藤花儿真小啊,绽放在同样小小的枝蔓上。

B.生命绽放是指生命完成了属于它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C.春天一到,百花绽放,万紫千红,景物迷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