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剂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钡剂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钡剂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方法及其应用价值,以提高肠套叠X线诊断率和整复率。

方法58例经钡剂灌肠或手术证实肠套叠患儿采用钡剂灌肠整复肠套叠,观察效果。

结果58例
肠套叠患儿中位于升结肠者28例,肝曲者12例,横结肠者8例,脾结肠者9例,乙状结肠者1例。

其中使用钡剂灌肠方法复位54例(93.1%),未复位4例(6.9%)。

结论钡剂灌肠治疗肠套叠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程短、成功率高等优点,患儿痛苦少,整复率高,为肠套叠的确诊及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

关键词钡剂灌肠;小儿肠套叠;临床分析
肠套叠是1岁以内小儿最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也是小儿外科肠梗阻第一位的疾病[1-3],由于认识不足,容易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因此早期诊断以及治疗尤为重要,肠套叠早期常以非手术疗法为首选,钡剂灌肠治疗肠套叠创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疗效显著,是小儿肠套叠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4]。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58例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58例经钡剂灌肠或手术证实肠套叠患儿,其中男43例,女15例,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之内。

患儿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10.5个月,急性肠套叠肠管套入部肠壁发生充血和水肿,引起肠梗阻,患儿均出现了阵发性哭闹、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部分患儿同时还出现排果酱样血便,患儿入院后查体部分可出现上腹部包块,界限不清,有一定活动度,58例肠套叠患儿发病时间2~30 h,平均发病时间6.5 h,其中48 h 2例。

1. 2 治疗方法首先要了解患儿的发病时间、精神状态、体温、大便颜色及全身情况,要向患儿家长讲明检查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对于部分患儿套叠时间>24 h者,为了避免出现肠破裂的可能,钡灌肠明确诊断后可不必强求整复。

对于有钡灌肠适应症的患儿方可进行,可适当应用镇静剂,保持患儿安静[6]。

整复前为了排除肠内容物,可进行清洁灌肠。

患儿取左侧卧位,使用双重对比造影剂以减少钡剂沉淀。

在X线透视监控下观察,经肛门缓慢插管注入1000 ml左右已调配好的双重对比造影剂,同时配合体外按摩,使套入部及鞘部滑动松弛,减轻蠕动及痉挛,方向与套叠方向相反,手法与结肠走行一致,如横结肠应左向右,升结肠应从上向下,回盲部从外向内揉压,能帮助整复起到较好的效果。

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正常肠管段的手法要及时跟上,促进钡剂前端对套叠部肠管撞击作用,应随钡剂走向适时进行手法跟进,对于整复不成功及晚期严重者不能强行整复,则需要行急诊手术治疗,对于一
次整复不成功者,可以进行二次操作整复[7,8]。

2 结果
58例肠套叠患儿中位于升结肠者28例,肝曲者12例,横结肠者8例,脾结肠者9例,乙状结肠者1例。

其中使用钡剂灌肠方法复位54例(93.1%),未复位4例(6.9%)。

3 讨论
急性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其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可能与肠系膜松弛或过长饮食不当、病毒感染等有关。

患儿临床症状较为典型,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软组织肿块,单纯X线对肠套叠的诊断有一定误差,对临床表现怀疑肠套叠的患儿需要进行钡剂灌肠检查能以明确诊断。

肠套叠的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由于外科手术刨伤较大,因此临床上不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作者的经验是满足于以下条件者均可钡剂灌肠治疗:①患儿发病时间48 h,患儿无严重的肠梗阻、脱水、腹膜炎以及肠坏死等症状者,也可考虑治疗[9,10]。

禁忌证:①体温>38℃者、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12×109/L者应慎重对待;②一般情况差、大量血便、有脱水及休克症状者。

肠套叠复位成功与否可通过以下内容判断[11-14]:①患儿安静,无呕吐、哭闹,B超检查未发现套叠软组织块影、腹部平软触摸不到包块;②当复位成功后,钡剂充盈大部分小肠,可见套入部块影逐渐退缩变小直至消失。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钡剂灌肠方法复位54例(93.1%),未复位4例(6.9%)。

总之,钡剂灌肠治疗肠套叠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程短、成功率高等优点,患儿痛苦少,整复率高,为肠套叠的确诊及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83.
[2] 欧阳林,林焕斌.危重肠套叠患儿的非手术治疗.东南国防医药,2008,10(3):181-183.
[3] 潘恩源.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5-599.
[4] 徐晨光,王芳,李玉楼,等. 消肿解痉后空气灌肠对提高小儿肠套叠整复率的意义. 河北医药,2009,31(9):1095.
[5] 徐原峰,黄清贵,翁志成.浅谈婴儿肠套叠手法整复方法.医用放射技术
杂志,2006,255(11):51.
[6] 刘玉凤,石海亚,左中义,等. 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和水压灌肠治疗的声像图特点附189例分析.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6):465-466.
[7] 胡亞美,江载芳.楮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36.
[8] 曹诗林,宁丽洁,程爱珍,等. 简易空气灌肠器和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在小儿肠套叠整复中疗效对比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3):1904-1906.
[9] 郭喜云. 稀钡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应用.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1):45-46.
[10] 陆诗长,宗玉平.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急性肠套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临床儿科杂志,2000,18(5):313-314.
[11] 郑燕君,赖志鸿. 肠套叠灌肠复位术后早期复发再次灌肠的护理对策. 中国临床研究,2014,27(6):757-759.
[12] 王悦. 小儿肠套叠钡剂灌肠整复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6):49-51.
[13] 师明钿,李琼珍,汝慧,等. 小儿肠套叠联合复位方法探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6):156-158.
[14] 赖志鸿,郑燕君,周凡,等. 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术后早期复发处理. 中国现代医生,2015(12):6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