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偏义复词和文言句式 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语法之偏义复词和文言句式》学案
【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只作陪衬,无实际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例如:《史记·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句解释为:“派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可能的意外事故。

”所以“出入”在这里只有“入”的意义。

【注意】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应与同义词的重迭使用(即同义复词)区别开来。

如:斧斤以时入山林。

斧和斤同义。

斧子,伐木的工具
现代汉语也有偏义复词。

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

练习要求:找出下列文句中的偏义复词,并指出偏义词和衬字。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偏义在“车”,“骑”是衬字。

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偏义在“往”,“来”是衬字。

6、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7、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8、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

【文言句式】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

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一、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份的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成分)
例1: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省略谓语(成分)
谓语(成分)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1: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例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4、省略介词
例1:今臣来,大王见臣列观。

今臣来,大王见臣(于)列观。

例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例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例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例1: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2: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例1: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例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1: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例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例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实战演习】
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故木受绳则直。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臂非加长也。

找出判断句并翻译。

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人与期焉,此以诚信为本者也。

故诚信者,天地之所守而君子之所贵也。

——唐武则天《臣轨诚信章》
翻译:诚信是君子用来侍奉君主安抚百姓的。

上天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高远;大地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深厚;春夏秋冬不说话,人们赞赏它的守时。

它们都是把诚信作为根本。

因此诚信是天地奉行的准则,君子崇尚的品德。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1: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例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例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例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例3:重为乡党所笑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例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

例1:府吏见丁宁(叮嘱)(我)
例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例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例2:戍卒叫,函谷举
【实战演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晖(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翻译: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四、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

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1、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注意】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2、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注意】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3、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何陋之有?
③无乃尔是过与?
④唯利是图。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4、规律四: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前置,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①奚以知其然也?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实战演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C)
A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嘲笑)由(人名)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3、自县为近畿(京都)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翻译: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是近代未有的过的事。

五、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

1、用“之”使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用“……之……者”的后置【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例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3、用“……者”表示定语后置(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例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4、中心词+数量词表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实战演习】
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六、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等。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例2:不拘于时,学于余。

例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七、主谓倒置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例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例2:不仁哉,梁惠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