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卷论述类阅读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导读
一、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⑴体裁:高Array考论述类文本四
大类——学术论
文、时评、书评、
政论文。
2017
年前选的多为学
术研究论文;
2017年两篇时政文,一篇学术研究论文。
体现了对时评、政论文考查的重视。
⑵题材:五
年十二篇文章,
其中历史研究发
现有6篇,文学
艺术有3篇,美学
1篇,时事2篇。
内容体现出对现实民生的关注。
⑶题型:注重原文内容的理解,2017年新加对论证的分析一题;选项设计由以前的三题全选错误的一项,改为
一题选正确的一项与两题选错误的一项,体现了选择难度的增加。
⑷备考方向:
①文本选择上:在四大类文本都要涉猎的基础上,要突出时评、书评的阅读,特别是一些涉及民生、传统文化
等内容的文本。
②重视“论证分析”新题型:在关注对观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据等的常规分析上,要特别关注两个新
名词“立论前提”与“论证立场”。
(全国Ⅲ)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思路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角度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观点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全国Ⅰ)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
()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
(全国Ⅱ)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
二、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选文要注意文末的出自何处的标题,标题一般体现论点。
论点有如下特点。
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第三,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据的展开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理性。
三、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
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2.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论证的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
3.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说后议。
4.书评就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
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
书评采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以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籍的特色等。
三、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
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
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
作用:具体典型地论证了某一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2.引用论证──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
作用: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文学性,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例1.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
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
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
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
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3.对比论证──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作用: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
例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
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
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例2.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4.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作用:它可以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形象生动,容易被人接受
例1.真理无须打扮,哪怕写在枯黄的纸张上,描摹在贫瘠的沙土中,甚至变成粗俗的谚语,它也会生辉。
谬误,即使被刻上佛的银盘,铸入宫殿的金鼎,甚至冒充神的启示,也是黯然无光的。
5.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作用:形象生动证明某一论点
例1.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
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例2.鸟儿飞翔需要浮力,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需要动力,人要取得成功也离不开毅力。
是时候摒弃“对比定答”法了
——基于新增考点浅谈2018年全国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方略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新增考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考查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未知信息的能力,这意味着论述类文本阅读从选文到命题方式都会出现相应变化。
首先,选文要重论轻述,才能在1000字左右的篇幅中呈现清晰的文本框架,有鲜明的论点、完整的论证过程可资命题。
以往选文过重的“述”的内容必然大幅压缩,把有限的篇幅留给“论”。
“论”的内容涉及核心概念界定、假设前提、分类讨论等,说理性与逻辑性强,这样的内容仅仅从字面上与选项比对,难以判断正误。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高中语文复习教学中盛行的“对比定答”法将不再适用。
“对比定答”法是论述类文本传统的阅读方式。
依照这种方式,学生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出发点是文本后面的选择题,甚至具体到选择题的一个个选项。
从选项出发,到原文找到相应的段落,比较“范围大小是否相同”“语气有无不同”“程度深浅有无出入”“肯定否定有无颠倒”“事件主体是否一致”等。
这种作答方式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与之相应的生存土壤:一是述而不论或是重述轻论的选文类型,二是重复出现的筛选整合信息的考点。
从选文角度说,如果文本述而不论或是重述轻论,“述”的成分就会占文章的主要篇幅,属于阐述性、说明性的文字。
把这种文字当作支离破碎的比较样本,从字面上浅表、孤立地理解与选项相关的字句的意思,还是能够找出选项与原文相关段落的不同。
从考点角度来说,如果命题角度重复、集中在筛选整合信息,那么“对比定答”法恰巧能够比较有效地把选项当中的错误甄别出来。
我们以2017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卷为例,谈谈用“无中生有”法的误导。
该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给出的已知信息是“明末慈善组织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同善会。
劝善是同善会最主要的目的,可以说它是对行善者的一种褒奖。
救济对象除了贫困这一物质标准外,还有道德方面的要求,贫困无依的孝子、节妇属于救济的首选对象”。
已知信息给出符合救济对象的两个条件,一是物质上的贫困,二是道德上的高尚。
那么两个条件的重要性是不是并列的呢?或者是按照原文行文顺序来排序重要性呢?根据原文给出同善会的主要目的是“劝善”这一已知信息,可以推出“劝善”属于道德的范畴,即道德上的高尚这一条件的重要性排在物质的贫困这一条件之前。
选项B“同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