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届、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好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邓以蛰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 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到祖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86年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29日病逝于北京,邓稼先同志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亲致悼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送了花圈以示悼念。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11月18日,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邓稼先同志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
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
同时,他在党的教育下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动群众进行科研攻关,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
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
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年表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
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
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
(即北京)。
清代的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大姐邓仲先(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槜先。
1929年9月入北平武定侯小学,至3年级。
1932年入北平四存小学四年级,至毕业。
1935年11岁,入北平志成中学,读一年级。
1936年12岁,插班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
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1937年13岁,抗日战争爆发。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搬迁至云南昆明。
因父亲患重病,邓稼先一家滞留沦陷后的北京。
1939年15岁,9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1940年5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
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
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1941年17岁,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号:A-4795。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最高学府。
邓稼先在此学习四年,终生受益。
杨振宁也在联大读物理系及研究生,比他高三班,两人相交甚厚。
在西南联大,邓稼先经好友杨德新同学介绍加入了“民青”(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45年21岁8月,邓稼先大学毕业,正当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之时。
9月,在昆明文正中学执教数学。
1946年22岁1月,在昆明培文中学任数学教员。
6月,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是年,许鹿希考入北京大学,在给一年级物理课助教时,两人初识。
1947年23岁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
1948年24岁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物理系读研究生。
1950年26岁8月20日获得该校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为《氘核的光致蜕变》(The Photodisintegration of the deuteron)。
8月29日,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返国。
9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1951年27岁加入九三学社。
1952年28岁晋升为近代物理所副研究员。
1953年29岁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许德珩教授的长女)。
1954年30岁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的副学术秘书。
是年,女儿典典(邓志典)出生。
1956年31岁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儿子平平(邓志平)出生。
是年,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
为我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1957年33岁8月,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论部主任,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
从此,邓稼先隐姓埋名工作28年,直到去世。
1959年35岁邓稼先根据中央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作为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
选对主攻方向,是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1962年38岁9月11日,由罗瑞卿审定,二机部向中央打了一个:“两年规划”的报告,此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此时,邓稼先和其同事拿出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3年39岁2月,在华北某地参与并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轰炸模拟试验。
9月,接聂荣臻元帅命令,邓稼先、于敏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
1964年40岁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43岁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1971年47岁由于“文化大革命”侵袭九院,许多建立过大功的科学家蒙冤被整,邓稼先和于敏、胡思得等人也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斗。
正在此时,杨振宁自美国经巴黎飞抵上海,首次回大陆探亲访问。
他开列了在北京要见的人名单,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周恩来总理批示要邓稼先回京会见,救出了邓稼先,也解救了一批中国宝贵的科学家;依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邓稼先连夜写信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此信派专人乘民航航班送到上海,在1971年8月16日饯行的晚宴上送到杨振宁手中。
1972年48岁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
1979年55岁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
是年,在一次试验中,身体受辐射影响,但仍坚持工作。
1980年56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学部委员)。
1982年58岁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4年60岁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是年,地下核试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邓稼先高兴地写下:“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
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
1985年61岁因直肠癌于7月30日住院。
是年,因“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和“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6年62岁4月2日,由邓稼先和于敏署名,包含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多位科学家心血的建议书完成,上交中央。
写出上交中央的建议书,使我国核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5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7月17日,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7月29日,卒于北京。
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追悼会。
张爱萍将军致悼词。
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送花圈悼念。
1989年逝世三周年,因“核武器的重大突破”,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2008年11月1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袁隆平、钱学森、华罗庚、茅以升、叶至善、邓稼先、钱三强、竺可桢、李四光、王选。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轶事
杨振宁“救出”邓稼先
在北太平庄一个简陋的大院里,许鹿希向记者介绍说,邓稼先和杨振宁同是安徽籍人,各自的父亲都是清华大学教授,两家曾一度同住清华西院宿舍。
邓比杨小两岁。
两人中学就是同学,大学又一起住校,关系很亲密。
1947年,邓稼先考上了赴美研究生,须由自己联系学校。
杨振宁那时在读的芝加哥大学学费较贵,他就帮邓稼先联系了离芝加哥市较近的普渡大学。
杨和邓学的都是理论核物理,邓稼先做博士论文时,从俩人的讨论中受益很大。
所以他们之间的友情自然真挚,推心置腹。
195 0年8月29日,邓稼先获得博士后当即回国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美国报纸登出了中国研究人员的名单,尽管是英文译音,但杨振宁一看就认定其中一人是邓稼先。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中国时定的一份要见的亲友的名单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许鹿希的语气突然转而沉重。
她说,那时“四人帮”有个计划,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
很多忠实可靠、功劳很大的人都被打成了特务。
当时有个口号:“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可见迫害之烈。
他们把邓稼先调到青海的“221基地”去,组织了一批对科学什么都不了解的士兵和工人去斗他,理由是有两次预备性小试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实,那只是因为仪器放歪而未测到中子。
就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振宁要见他。
周总理命令把邓稼先召回北京,于是,那边的事情就走漏出来了,于敏、陈能宽、胡思得等一批人也就得救了。
从此之后,“221”就再没有打死过一个人。
许鹿希感叹道:“杨振宁与邓稼先的会见无意中救了中国一大批人。
我为此非常感激他!”
邓稼先与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的确有着深厚的友谊,让我们读一读北京医科大学许鹿希教授撰写的《怀念稼先》中的第八节《半个世纪的友谊》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
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
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
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
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
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
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
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
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
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
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
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
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现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
”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
……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
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
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
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
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杨振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
许鹿希女士深情地说,这套文房用具象征着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乡情和友谊。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
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
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
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
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
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
是另外一种帅才。
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
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成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
正式决裂。
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
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truth慢慢的展现出来。
”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成就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
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理论: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 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1.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
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2.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
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
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
——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
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
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
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 5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
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3.在统计力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4.在凝聚态物理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
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著作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
荣誉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及拥有多项荣誉学位,也是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
年表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
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
1942年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1944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
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
1971年在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