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磐安县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磐安县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 徇私/驯熟咆哮/肖像惬意/提挈济济一堂/无济于事
B . 漂白/饿殍与会/参与胴体/栋梁拈轻怕重/拈花惹草
C . 投奔/奔命着急/着火标识/识别强词夺理/强人所难
D . 丧气/沮丧殷实/殷红栏杆/竹竿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2. (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 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B . 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

C . 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

D . 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3. (2分) (2017高一上·济南开学考) 香菱的本名是以下哪一个?()
A . 秋菱
B . 甄英莲
C . 秋纹
D . 娇杏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
4. (4分) (2019高二下·温州期末)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去年春节期间,一个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蓦然.呈现在亿万家庭的电视屏幕和手机上,“一夜
蹿红”。

(甲)节目的名称已点明了它的内容、主旨和方式:“经典”、“咏”(“咏”亦“永”也)、“流传”。

几乎每一集都能勾起人们不可理喻的激动、回忆和遐想。

无论是《定风波》结句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是《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娓娓咏之、歌之,都在轻轻地叩打着观众的心扉,(乙)一似饱经风雨和磨难的祖先在我们耳畔叮咛:莫忘来路,珍爱当下,奔向未来——这就是中华民族永不散逸的一股“清气”。

古诗词,包括作者已标注为“行”“吟”“歌”以及“调寄某某”诗词的曲调绝大多数已经亡佚,于是重新谱曲,配以朗诵,以新的旋律演绎之,乃至超越时空地让受众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丙)“和诗以歌”,既需要有浅吟低唱,曼妙轻缓的佳作,也需要有“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精品。

让人感动的是,中华诗词中的这两种相融互补的美学风格,已经不落痕迹地融入《经典咏流传》之中了。

(许嘉璐《和诗以歌,精神和鸣》)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蓦然
B . 不可理喻
C . 乃至
D . 荡气回肠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5. (9分) (2019高一下·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
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日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 .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 .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 .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 .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6. (20分) (2020高三下·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
(德)海因里希·伯尔
在我爷爷的故乡,几乎人人都靠在亚麻作坊里干活糊口,天天吸着轧亚麻茎时飞扬的尘土,身体受到摧残。

孩子都要在放学后去森林里采蘑菇。

亚麻作坊是巴莱克家的,森林也是他们家的。

他们还有一间小铺。

不知从什么年月开始,巴莱克老爷家给全村订了一条规矩: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

这条规矩可得小心遵守,谁若违犯了就要被赶出亚麻作坊,邻村也不敢雇这个人干活。

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

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

爷爷十二岁时,巴莱克家族受封成贵族,要送给全村每户人家一份巴西咖啡。

在庆祝宴会前一天,他们在小铺里发咖啡。

他们现在叫巴莱克·冯·比尔甘。

爷爷为自己家和另外三户人家取咖啡。

使女格特鲁德数了四包咖啡给他,每包八分之一公斤,由工厂封装好的。

格特鲁德要拿一块糖给我爷爷时,发现瓶空了。

格特鲁德转身去拿糖了。

那时爷爷看到台秤左边秤盘上,放着一个半公斤的砝码。

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

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斤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

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

他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小石子儿,在盛咖啡口袋的秤盘里,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指针总算稳稳地指在黑线上。

格特鲁德回来了。

我爷爷,脸色苍白的小家伙,站在一边,不动声色。

他只拿了三包咖啡。

更使格特鲁德惊奇害怕的是,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我要找巴莱克夫人说话。

”但是格特鲁德只是放声讥笑他。

他把咖啡送给那三家人后,便揣着用麻袋片包好的五颗石子儿,走向茫茫黑夜。

他知道在布劳高村,在伯尔瑙村都不会有谁家有秤的。

他穿过森林,步行两小时来到名叫迪尔海姆的小城镇,那里住着一个叫霍尼希的药剂师。

霍尼希为那个冻僵的小男孩开门。

我爷爷解开他的麻袋片儿,取出五颗小石子,说:“我要把它秤一秤。

”这时我爷爷才感觉到自己进了暖和的小屋子,他的脚已是湿漉漉的,雪融化在他的那双破鞋里。

他饥饿疲劳,突然哭了起来。

因为他想起有多少蘑菇、多少野草、多少干草花在那台秤上秤过。

这台秤每半公斤就要缺五颗石子儿的重量。

愤愤不平的巨浪袭击他的心头。

霍尼希对他说,“五十五克,不多不少。

”我爷爷才停止哭泣。

爷爷又走了两小时路,穿过森林回来,在家里挨了一顿揍,问他为什么不把咖啡拿回来,爷爷死也不开口。

他想起自己的哥哥,他采过很多蘑菇,想起了姐姐,想起了成千上百的孩子,他们为巴莱克家采的蘑菇、野草、干草花。

这一次他不哭了,他把他的发现告诉他的父母、哥哥和姐姐。

元旦那一天,巴莱克一家来到教堂做大弥撒。

他们本来以为吉兰登村的人们会向着他们高呼万岁,欢呼他们荣升。

但是人们扭过苍白的脸,怀着无声的敌意盯着他们。

年青的巴莱克·冯·比尔甘夫人看到我的爷爷——小弗兰茨,在大庭广众前问他:“你为什么不替你母亲把咖啡拿回去?”我爷爷站起身来说:“因为您吞没我的钱足够买五公斤咖啡。

”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五颗石子儿,递给那位太太看。

爷爷说:“这是五十五克。

您家的台秤每半斤就缺这些分量。

”这位太太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教堂里的男男女女齐声唱起一支歌:
“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
正当巴莱克一家在教堂里的时候,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账本偷了出来。

元旦的整个下午,村子里男人都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账,按巴莱克家收购东西的十分之一计算,已经有几千塔勒。

但是还没有算完,区里宪兵队的宪兵冲了进来,一边打枪一边用刺刀乱刺。

台秤和账本被抢走了。

爷爷的姐姐中弹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受伤。

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

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

大批大批的宪兵赶来镇压。

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

但是每逢星期日,只要巴莱克一家走进教堂,人们就唱起歌来:
“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
我爷爷的父母在埋葬女儿后,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

他们看到,各地各村地主家秤上公平正义的指针都是虚假的。

他们的老牛破车在泥路上慢慢爬行,车后面牵着一头瘦骨嶙峋的羊。

只要有人愿意,就能听到巴莱克·冯·比尔甘的故事:他们家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吞没人家十分之一的钱。

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以“我”的口吻来讲述爷爷小时候的故事,使故事更有历史感,暗示世上违背公平之事早已存在,而人们的反抗也由来已久。

B . 台秤的秘密还没有被公开之前,巴莱克家靠着提供工作岗位、给全村送巴西咖啡等方式,在民众心目中维持着慷慨和善的形象。

C . 小说多次用“巴莱克·冯·比尔甘”来称呼巴莱克家,既突出巴莱克家高高在上的地位,也暗含其品行与地位不相称的讽刺意味。

D . 村民们用歌声甚至暴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被残酷镇压之后,人们不得不作出妥协,许多人甚至不愿再听到巴莱克家的故事。

(2)小说写到“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

请你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表现“爷爷的胆量”的。

(3)“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共2题;共11分)
7. (10分) (2019高一上·运城月考) 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8. (1分)微博,是当下网络流行的写作行为之一。

请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将自己的评论写成一条50字左右的微博。

21世纪的白领张晓“穿越”到康熙四十三年,摇身一变成为马尔泰·若曦格格,她念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拍康熙的马屁;和雍正帝(四阿哥)、八阿哥谈三角恋爱,再和十三阿哥把酒言欢,高谈“自由主义”“人生来平等”……
这是35集“穿越剧”《步步惊心》的故事情节,它赢得了超高收视率。

继“穿越剧”《宫》之后,《步步惊心》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既有一路飘红的收视率又有铺天盖地的骂声。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9. (16分) (2017高一上·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

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

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

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

”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

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

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

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

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

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

迁右赞善大夫。

会罢副使,徙知鄜州。

召还,为比部员外郎。

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

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

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

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

”诏可。

迁正使。

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

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

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

”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

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

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

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

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 .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 .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 .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 . 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 . 配流,是古代惩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 . 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

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 . 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

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他调任福州知州时,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 . 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

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遇赦回乡对告发逮捕他们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 . 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

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

②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10. (6分) (2018高三上·浦东月考)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①里中有盲童,操日者术,善鼓琴。

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

”“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

”“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

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吾方以为吊也!”
②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盲动焉。

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

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③“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

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厉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

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④某生无以答。

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所之愧焉。

【注释】①橾日者木:从事占卜职业。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 哉
B . 焉
C . 乎
D . 耶
(2)对第②段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列举自己“盲”的事实和表现,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虽盲实不盲”。

B . 多侧面多角度叙述自己“盲”久而成习惯,并没有因“盲”而带来烦恼。

C . 作者以自己盲的事实引出下文天下皆盲的严重后果,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D . 本段先叙后议,列举自己“盲”的表现,为后文进一步揭示主旨做铺垫。

(3)对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B .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C .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D .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4)概述第③段中今世之人不盲者却尽为盲的具体表现。

(5)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1. (6分) (2017高二上·汕头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赴任。

②九华山: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