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勤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4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
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
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
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
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
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
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
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
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
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
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
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
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
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
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
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
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题,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本题共4小题,18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

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

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

那片竹林里,是
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

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
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

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


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

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
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

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

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

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
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

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
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
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
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
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

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
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

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

总是阿黄的
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

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

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

记得儿
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

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
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

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

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
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

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
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

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
才踏实。

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

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
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

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
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

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
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

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
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
一听到火化就动气。

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

可现
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

烧就烧吧,
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
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

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
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没有了热度,还怕冷”不仅写出老木的身体状况,也表现出他内心的凄凉。

B.文章第三段通过写老木对小时候左邻右舍的回忆,表现了乡村生活朴素温馨的美。

C.文章对阿黄衰老的描写呼应了老木的内心感觉,写阿黄的陪伴更突出了老木的孤独。

D.以前老木很反感火化,现在不这样想了,说明老木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变得豁
达了。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
的阿黄的形象。

B.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
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
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D.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
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E.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6.文中划线处两次写到炊烟,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4分)
7.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

(本题共3小题,16分)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

我们碰巧饮着酒。

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

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

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展开余下试题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
我们说话。

翠翠很远。

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


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

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
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
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
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
务了。

”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

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
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

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
本质看法。

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
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

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

凡是河流可以
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

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

我知道
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

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

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

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
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

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地生长着。

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
之外,斩断了她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
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
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
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

翠翠就这样面对着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

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

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

但是故事
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
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

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
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

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
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
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

而翠翠,则同
渡口一同老去。

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
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

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

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
回头了。

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

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
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

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

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

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
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

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

遂想起沈
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
里过去。

”当然,翠翠也在其中。

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

生活也许早已不那
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

要抵挡
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

爱情,早已成
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

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
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

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

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
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

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
等待。

B.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
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C.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想起翠翠”纯
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D.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是为了与翠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的某
些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表现出的慌乱,她们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了纯真。

9.本文描述了《边城》内外作者心中的翠翠,她们各具怎样的特点?请分别加以简要
概括。

(6分)
10.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请结合全文,分
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小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

弘治六年进士。

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

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

服阕赴京。

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贼攻七日夜,不能拔,
引去。

迁江西副使。

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

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鹏尽系
世宁家人,索之急。

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
章救,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

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

寻擢右佥都御史,巡
抚四川。

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

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

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

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诸大臣皆忌之。

帝始终优礼
不替。

九年秋卒。

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
杀世宁
B.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
杀世宁
展开余下试题
C.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D.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1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府,也称太守,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B.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国家也不可以强召丁忧的人为官。

C.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后妃、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中肯评价的称号。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世宁通晓军事。

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不畏权贵。

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C.胡世宁疾恶如仇。

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D.胡世宁举贤荐才。

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②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④,我心悬旆⑤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
前往舒州赴任。

②九华山: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④的的:鲜明的
样子。

⑤悬旆:挂在空中的旗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6.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其孤独处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但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描写色彩协调、动静结合画面的名句是:________,秋水共长
天一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8.下列划线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俩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的数额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
人提出来不能平分秋色,要有所区别。

②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
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③尽管国产影视剧作品出口在增长,但是,不少在国内颇受好评的影视剧却在海外遇冷,文化差异让外国观众觉得隔靴搔痒。

④正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名垂青史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

⑤潜入毒犯内部抓毒枭,其危险性不亚于火中取栗,但李队长主动请缨,不顾个人安危,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⑥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
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③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全球范围的“汉语热”不断升温。

尽管感慨汉字难写、难学,但全球有超过1亿多外国人学习汉语,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B.有的民营医院靠制造噱头生存,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

实际上,一家医院能否立足,主要看医疗服务水平,而服务水平主要由硬件设备和专业人才队伍决定。

C.出现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倾向,原因是应试学习占据了孩子太多时间,留给传统文
化教育的时间不足所造成的。

D.港珠澳大桥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它身上,凝结着过去数十年中国
桥梁施工、设计、材料研发、工程装备等各项成果。

20.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大作收悉,文中所述观点,我已逐条斧正。

B.今天阁下光临寒舍,使我感到蓬荜生辉。

C.今日亲聆各位先贤高论,让我茅塞顿开。

D.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天色已晚,我就留步了。

21.下面的文字有三处推断错误,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

有哲学家认为,德与福最终将会
达到一致,作恶者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也定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

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齐全,如何
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的回答是:家庭。

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