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1课《运动和位置》优秀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1课《运动和位置》优秀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xx,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三下年级《运动和位置》这一课。

本课是三下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起始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对应2022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其核心概念是“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

主要包含三个活动:一是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二是观测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三是根据已知的方向和距离来标出物体的所在位置。

这些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完全陌生的,他们是有基础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约60%的学生使用前后左右来描述位置,约40%的学生使用东南西北来描述位置,虽然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但还是不习惯用方向来描述,而近99%学生不会同时用上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本课即将带领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这些都是这节课学习设计的起点和发展点,基于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遵循核心素养指向,来确定本课的四维目标是
科学观念目标: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
的位置。

科学思维目标:依据事实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

探究实践目标: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时刻的位置。

态度责任目标: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其中重点是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描述某个物体在某时刻的位置。

本课的难点则是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之所以本活动是教学难点,是因为参照物这一物理概念的出现。

参照物对于机械运动乃至整个物理学科是至关重要的,而本活动就隐含了参照物这一概念,也同时隐含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即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各种物体的运动。

当然,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和……相比”的句式,来代替“参照物”概念的描述,从而降低难度。

本课学习活动设计聚焦学生熟悉的上学时校门口场景,让学生经历一个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成长性经验的学习过程。

预设四个环节:聚焦场景,提出问题;聚焦任务,探索问题聚焦规律,研讨问题聚焦应用,拓展问题。

将提供怎样的学习支架,如何引领学生经历一个科学学习过程呢,下面作具体阐述:首先进入第一环节
一、聚焦场景,提出问题
本课是单元第一课,也是学期第一课,学生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熟悉的校园场景又回来了,这个场景就是同学们上午入校时校门口的视频,给孩子们播放这样一段视频,并定格在几个画面,一是值日生和入校的同学;二是门口的车辆和指挥的交警等。

思考你看到了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说说你的理由。

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从学生的经验去判断是不难的,但指向说判断的理由时就不一样了,将已有的零散经验转向成科学的角度去思考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这是研究运动,研究机械运动的基础,也是开始渗透相对运动的意
识。

以场景切入,给学生问题以一个真实的代入感,从而去研究运动和位置的相关问题。

二、聚焦任务,探索问题
紧接着,第二个场景就是进入校园,以任务的形式来驱动,聚焦任务,引领学生去探索问题。

进入第二个环节,创设“新一入学报到,要准确告知新生家长具体的校园位置”的真实任务情境,出示校园导览图,右上角贴有一个方位图,预设老师在某一个位置,用卡通人物图标来代表老师的位置,你会怎么描述“老师”在校园的位置呢?学生的已有经验肯定会说在图书馆或者哪个教室旁边。

此时教师要适时追问,对方是不认识我们学校,怎么描述位置,能让她准确找到呢?这个时候是让学科逻辑与学生
已有认识产生冲突,学生二年级时认识了太阳的位置和方向,自然会迁移到用方向来描述,但是学生不会有距离的概念,教师就借助卡通人物图标,故弄玄虚,沿着方向,不断改变位置,同时追问学生思考在哪儿呢?在哪儿呢引导学生主动意识到必须要有
距离。

此时请学生整理发现,作出小结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探索中初步建构概念,如果要描述清楚位置,除了要有方位图还要有距离。

怎样准确描述距离,辅助工具-尺子的出现就是基于学生描述位置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给学生的,那么学生知道方法以后,则是要进行实践训练。

本环节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让学生两两合作,来描述位置,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描述校园位置的小纸条(小纸条的实际长度就相当于导览图上的虚拟距离),都以学校大门
为中心,如在学校大门西面200米处;如在学校大门东北面150米处等,一位学生根据纸条来找到位置,将卡通人物放在该位置,而另一位学生则描述出这个卡通人物所在位置。

每位孩子抽三张纸条,充分进行模拟实践的训练,这样的设计是利用熟悉的场景
让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描述位置,也同时基于儿童的认知基础来逐步建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从经验上升到概念,又能将抽象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三、聚焦规律,研讨问题
基于模拟实践中充分的体验后,过渡到第三个环节,聚焦规律,研讨问题。

同样呈现这节课所用的生活场景,一是校门口,二是校园导览图,适时提出研讨的问题,我们发现研讨问题与聚焦部分的问题是相响应的,一是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二是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学生进行总结与提升,经历从具象到抽象,基于现象来总结规律的思维过程。

问题从提出到解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探索与研讨中逐步建构概念。

四、聚焦应用,拓展问题
延续学校这个熟悉的场景,将教材中类似的这样一个简单坐标图场景化,学校附近的一辆公交车出故障了,已知位置信息,你能在坐标上标出汽车的位置吗?(让每一位学生都独立思考并标出位置,再小组互相说一说我这样标的理由)也是让学生在新情境中去解决问题,这更是一个逆向推断的拓展活动,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以此进入本单元关于物体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

以上是这节课的学习活动设计及依据的阐述,那么本课的学习评价主要以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为主,在探索问题环节,学生的任务单同时设计成评价单,有任务是否挑战成功的评价,但同时设计了学习反思和学习状态这样的自评与互评(如:我做到认真倾听了吗?我的判断理由充分吗?我在小组或班级中积极发言
了吗?在合作遇到问题时,我们解决好了吗等等)
本课的设计将学生置身于熟悉的场景,从关注身边的人和物的运动开始,产生如何准确描述位置的冲突,让学生在探索、解
决问题中内化、建构,学会学习,逐步形成素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倾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