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市黄岛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精编生物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七年级(上)期中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写生命现象的一句是( )
A. 春眠不觉晓
B. 处处闻啼鸟
C. 夜来风雨声
D. 花落知多少
【答案】C
【解析】
春眠是指睡觉,睡觉属于生命现象,A不符合题意;啼鸟是指鸟的叫声,属于生命现象,B不符合题意;夜来风雨声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C符合题意;花的凋零属于生命现象,D不符合题意。

2.如图是两棵植物示意图,根据特征可判断A植物分布在()
..............................
A. 干旱地区
B. 湿润地区
C. 寒冷地区
D. 温暖地区
【答案】A
【解析】
植物根系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无机盐,还有固定植物体的作用。

根特别发达的植物,吸收能力强,适于干旱地区。

根据图示A可知,该植物的根非常发达,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因此可以适应于干旱少水的地方。

图B根系不发达的植物吸水能力较差,因此适于生活在水分较多的湿润地区。

故选A。

点睛: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3.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应在一条直线上的结构是()
A. 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B. 目镜、镜筒、物镜、载玻片
C. 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
D. 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
【答案】C
【解析】
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反光镜反射的光线先通过通光孔,再通过物镜、镜筒、目镜,这样观察者就能看到比较明亮的视野。

因此,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应使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

故选C。

点睛:在显微镜的使用中,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光,是指从反光镜反射的光线到进入人眼的路径。

4. 下列叙述中,反映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一项是
A. 竹节虫具有与树(竹)枝相似的体形
B. 在沙地上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
C. 仙人掌具有叶刺和肉质茎
D. 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伸进泥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反之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

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因此环境与生物是相互影响的。

选项A在沙地上指数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选项BCD均反应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某同学在使用单筒显微镜时,他两眼视力正常,且习惯用右手写字,则他使用显微镜时,应()
A. 闭左眼,用右眼观察
B. 闭右眼,用左眼观察
C. 两眼张开,用左眼观察
D. 两眼张开,用右眼观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用显微镜观察时正确的方法是:用左眼观察,同时右眼睁开,便于边观察边作图。

但如果是左手写字,就正好相反。

【详解】在使用显微镜时,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

把显微镜轻轻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镜臂朝向自己,镜座距离实验台边缘7厘米的位置。

在观察时,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为止,这样便于用右手做记录。

【点睛】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能够掌握显微镜的有关操作技能,属于简单题。

6.有四位同学进行如下操作:甲将反光镜对着太阳以便视野内达到最大亮度;乙转动粗准焦螺旋缓缓下降,眼睛注视目镜;丙发现目镜脏了,于是拿起擦镜纸擦干净;丁已看到细胞,仍觉得有些模糊,于是调节细准焦螺旋,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A. 乙、丙、丁
B. 乙、丁
C. 甲、乙
D. 丙、丁
【答案】D
【解析】
太阳光和进入光圈的光线应该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才能产生白亮光线,对光时要将反光镜偏向光源而不是对着光源(太阳),因此甲的操作不正确;乙转动粗准焦螺旋缓缓下降时,为了避免损坏玻片,眼睛要看着物镜,先将物镜头下降至接近装片2毫米处,因此乙的操作不正确;丙发现目镜脏了,于是拿起擦镜纸擦干净,故丙的操作正确;看到细胞后为了更加清晰,可以略微调节细准焦螺旋,因此丁的操作正确.
故选D。

7.如图: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先用低倍镜观察,若想换用高倍镜观察,需转动
()
A. ①
B. ④
C. ⑦
D. 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镜臂、④目镜、⑤转化器、⑥物镜、⑦反光镜、⑧镜座。

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先用低倍镜观察,若想换用高倍镜观察,需转动⑤转换器。

转化器上装有高倍镜和低倍镜。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8. 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正确的方法是()
A. 应选用薄而透明的外表皮
B. 应选用较厚的内表皮
C. 应选用薄而透明的内表皮
D. 先滴碘液,再放洋葱表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显微镜对被观察的实验材料的要求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外表皮有颜色,光线不能够透过,A错误;较厚的内表皮,光线不能够透过,B错误;薄而透明的内表皮,可透过光线,C正确;先滴碘液,再放洋葱表皮,光线不能透过,D错误。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9.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A.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B. 校园里的各种花卉
C. 麦田里所有的生物
D. 池塘及池塘里所有的生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成分指的是空气、温度、土壤、水分等,只有D选项满足生态系统组成的概念,所以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

10.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一个对照实验组,可有多个变量
B. 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对照实验
C. 假设与实验结论必须一致
D. 想象可以代替实验操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通常还要设计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这一种条件就是唯一实验变量。

一般地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中要设计对照实验。

11.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细软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它的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大豆与菟丝子之间的关系是()
A. 吸收
B. 寄生
C. 捕食
D. 竞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

由于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菟丝子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
上,遮挡光线,影响了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

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12.下列关于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植物的各种组织都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
B. 植物叶片的表皮、动物的血液都属于组织
C. 植物的叶、花、种子和人体的心脏、血液都属于器官
D. 动植物共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详解】除分生组织外,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A错误;
叶片的表皮属于保护组织,动物的血液属于结缔组织,B正确;
植物的叶、花、种子和人体的心脏都属于器官,血液属于结缔组织,C错误;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动植物共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动植物题体的结构层次,并能正确区分组织和器官。

13. 小丽今年比去年长高了5厘米,其主要原因是( )
A. 细胞生长
B. 细胞分裂
C. 细胞分化
D. 细胞分裂和生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池塘中的小鱼可以长成大鱼,我们从婴儿到成年,构成身体的细胞会从1012个增加到1014个。

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故小丽今年比去年长高了5厘米,这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关。

考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14.下列属于同一结构层次的是()
A. 番茄表皮与根尖分生区
B. 骨骼肌与神经细胞
C. 苹果树与龙眼果实
D. 心脏与神经系统
【答案】A
【解析】
番茄表皮属于保护组织、根尖分生区属于分生组织,都属于组织;A正确;骨骼肌是肌肉组织,神经元是细胞;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B不正确;苹果树是植物个体,龙眼果实是器官;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C不正确;心脏是器官,神经系统属于系统,不属于同一结构层次,D不正确。

故选A。

15.下列生物体中,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的是()
A. 小麦
B. 桃树
C. 兔子
D. 向日葵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

因此,线粒体被称为能量转换器和细胞内能量供应的“动力工厂”。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含有叶绿素等色素的质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植物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成氧气,线粒体则在氧的作用下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在动细胞中只有线粒体一种能量转换器。

小麦、桃树和苹果树属于植物,细胞内都有两种能量转换器,兔子是动物细胞内只有线粒体一种能量转换器。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理解,考查学生区分动植物细胞的能力。

16.2011年深圳大运会上,健美操这个非奥运会项目首次成为大运会的比赛项目.比赛中,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某处多次产生隆起,是由于()
A.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功能
B. 肌肉组织具有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C. 神经组织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D.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功能
【答案】A
【解析】
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

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健美运动员展示时身体多处产生隆起,是由于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功能。

故选A。

点睛: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7.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当你得出的实验结果与科学结论不相符时,应该()
A. 实事求是,坚持自己的结论
B. 问其他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结果填在自己的实验报告中
C. 与其他同学交流,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再重复做几次
D. 询问老师,以老师的观点为准
【答案】C
【解析】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

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处理办法是与他人交流后,分析原因,检查自己的实验过程,再重复做几次,C正确。

故选C。

点睛: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每一环节必须符合实际情况,遵循客观事实。

18. 玉米种子内储存的化学能来自阳光,大量的玉米种子堆积储存久了会散发热量,这两种能量转化分别是在玉米种子的哪一结构完成的()
A. 细胞膜、细胞质
B. 叶绿体、线粒体
C. 细胞质、叶绿体
D. 细胞核、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里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考点: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两种能量转换器。

19.下列关于调查步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分组②选择调查范围③选择调查路线④调查、记录⑤归类⑥将归好类的生物资料进行整理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①③④⑤⑥
C. ②①④③⑤⑥
D. ③①②⑤④⑥
【答案】B
【解析】
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

即②选择调查的范围;二、选择调查方式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

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即①分组;三、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即③选择调查的路线;四、实施调查,调查时要如实全面的记录,不能凭个人感觉记录,即④调查记录;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对调查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即⑤归类;六、撰写调查报告,即⑥将归好类的生物资料进行整理。

故选B。

20.植物体中有保护内部柔嫩部位的组织是()
A. 输导组织
B. 上皮组织
C. 分生组织
D. 保护组织
【答案】D
【解析】
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它们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各有一定的特点和功能。

输导组织运输水、无机盐、营养物质;上皮组织是动物体构成器官的主要组织;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植物体中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位的组织是保护组织。

故选D。

21.如图三种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都是细胞分化形成的
B. 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
C. 都有线粒体、能进行呼吸作用
D. 不同形态的细胞适应不同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精子、神经细胞属于动物细胞,筛管细胞和叶肉细胞属于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而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选项B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考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2.生物圈包括()
A.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B. 大气圈底层、水圈上层、岩石圈底层
C. 大气圈上层、水圈底层、岩石圈底层
D. 大气圈底层、水圈大部分、岩石圈表面
【答案】D
【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D正确。

故选D。

23.某同学在两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蚕豆种子,并设计如下实验,结果甲盆种子没有萌发,乙盆种子萌发,从该实验可知:影响蚕豆发芽的生态因素是()
A. 阳光
B. 空气
C. 温度
D. 水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从表格中看出,甲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甲盆水很少种子没有萌发,乙盆水充足种子萌发,因此从该实验可知:影响蚕豆发芽的生态因素是水分。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24.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是:()
A. 保护细胞
B. 储存遗传物质
C. 进行物质交换
D. 进行能量转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绿色植物的细胞内含有两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考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5. 某同学制作的临时装片在视野中有少量气泡,应选下列哪种方法消除()
A. 将盖玻片揭下来重新盖上
B. 用铅笔的橡皮一端垂直轻轻敲打盖玻片
C.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水
D. 把已制成的装片丢弃,重新再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如果盖的方法不正确重新盖上还会产生气泡而且费时,A不符合题意;
气泡可以变形移动,因此轻轻敲打盖玻片,可以赶出气泡,使气泡数量减少,B符合题意;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水因盖玻片下有气泡,水不能进入,也不会赶出气泡,C不符合题意;
把已制成的装片丢弃会造成实验物品的浪费,D不符合题意。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26. 细胞分化是当今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只是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B. 已经分化了的细胞不再分裂和生长
C.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D. 细胞分化会导致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分化不指分裂的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而且还包括细胞的功能上的改变,A不符合题意;
细胞的分化是在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细胞的分化也不能正常进行,B不符合题意;
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

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哪些形态的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因此,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C符合题意;
细胞的分化只是改变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遗传物质并没有被改变,相反细胞的分化是由遗传物质控制进行的,D不符合题意。

考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7.如图A、B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动植物细胞分裂是都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
B. 植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在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与细胞壁
C. 动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在两核之间产生新的细胞膜
D. 细胞分裂形成的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动、植物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都先进行自我复制,然后平均分成两部分,所以都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A 正确;植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先形成新的细胞膜,再产生新的细胞壁,B正确;动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在原来细胞中间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新的细胞,C错误;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数量自我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
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D正确。

故选C。

28.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关系,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段时间后发现乙的数量增加,试分析此时甲、丙、丁的数量变化正确的是( )
A. 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减少
B. 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减少
C. 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减少
D. 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答案】A
【解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29.用显微镜观察写有数字“896”的载玻片,操作者的视野里看到的图形是()
A. 698
B. 986
C. 968
D. 869
【答案】C
【解析】
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

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像了。

在一张小纸上写好数字“896”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968”。

故选C。

30.下图表示细胞的有关生理过程,其中②表示细胞的()
A. 分裂
B. 分化
C. 生长
D. 分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就叫做组织。

动物和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植物的四大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据上所述,图中①和②依次代表的是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考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31.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当的是()
A. 制作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B. 盖盖玻片时先将一侧接触水滴,再慢慢放下
C. 若使视野中的物象左移,可向右移动玻片标本
D. 要在视野中看到更多的细胞,若物镜不变,可用“5×”目镜替换“10×”目镜观察标本
【答案】A
【解析】
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目的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若滴加清水,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会吸水膨胀甚至涨破,影响观察,A操作不当;为避免出现气泡,盖盖玻片时先将一侧接触水滴,再慢慢放下,B操作正确;显微镜成的是倒像,所以若使视野中的物像左移,可向右移动玻片标本,C操作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放大倍数越低,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所以要在视野中看到更多的细胞,若物镜不变,可用“5×”目镜替换“10×”目镜观察标本,D操作正确。

故选A。

32.下列关于组织和器官的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