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的不是字,是文化——初中生古诗文默写错别字归因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版主持张志刚
教法.理念
错的不是字今是文化
摘要:初中生默写 古诗文时出现错别字,
暴露的是学生对这些文字 背后所承载文化的认知缺 失。
从字理构造、意象文
化、格律知识等角度分析
归因,提出教师应站在文 化的高度,指导学生利用 汉字字理、古诗意象、格律 知识,消灭默写古诗文时 出现的错别字,提升学生
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默写;错别字归因; 字理;意象;格律
张元善先生曾这样讲述其小时候读古诗文的经历:
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
记住的生字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这叫做“平面的懂”。
平面的懂还不
够,还不能解决一个字的解释和用法的多种变化……熟读背诵后,对这个字 因结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都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
①
这跟古诗文教学是一个道理。
默写一首古诗,无错字算是“点线的懂”,
理解诗歌内容算是“平面的懂”,能赏析诗文语言文化才可谓“立体的懂”。
然而,实际的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横向呈现,而是环环相扣、纵向发展的, 没有“点线的懂”就没有“平面的懂”和“立体的懂”。
所以说,能正确默写
古诗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
学生写错别字,尤其是古诗文默写中出现错别字,不仅显示出学生没 有掌握“这个字”的正确书写,更暴露了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没有理解,
还反映出学生对“这个字”背后的相关文化知识的认知缺失。
所以,一个古
诗文默写错字连篇的学生,缺失的不仅是语文素养,更是文化认知。
那么,有哪些途径可以帮助学生从源头消灭错别字,达到立体掌握,提
高古诗文学习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理解和传承优秀中华
传统文化呢?
一、利用汉字字理消灭错别字
汉字数量很多,但偏旁有限。
汉字的偏旁都表示一定的意义,而且偏旁
相同的字经常会在意义上有某些联系。
字词教学,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讲
解偏旁的含义,可以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比如,柳宗元《小 石潭记》“水尤清冽”中的“冽”,学生经常误写为“洌”。
“冽”与“洌”有何
区别呢? “7”多与“凉”和“冷”相关,如“寒”“冷”“凛”“冽”“冰”等;
而“了”主要与“水”相关,如“江”“河”“湖”“海”“汪”“洋”等。
基于这 样的认识,再联系课文内容看,作者写小石潭“竹树环合,水尤清冽”,显然
是想表现其位置偏僻难找与环境光照不足,突出其“地僻”“境幽”“水冷” 等特点,同时为下文触景生情,感到“凄神寒骨”作铺垫,倘若将“冽”写作
“洌”,则是没有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与作者流露的情感的表现。
36 语文秋学通■讯•初中2021
.02
本版主持张志刚
再如,《爱莲说》中最容易写错的字是“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
像“濯”这类复杂的字,往往有丰富的字理含义。
《说文解字》说:“尾羽长为鸟,尾羽短为隹(zhuT)。
”②濯,从“羽”从'冰”,本义是“鸟在水中洗浴”。
理解了这些,就不容易写错“濯”To 再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染”字,“染”是会意字,本义是“使丝帛着色,现出颜色”,古代染色的颜料大多提取自植物,染色更是要多次反复,所以“染”字从“水”从“九”从“木”。
学生理解了这些,自然会明白“染”字每个部件的意义,也就不会写错了。
如此教学字词,从部首、构造、字义等字理的角度分析错别字,不仅可以消灭“这一个”错别字,还可以关联“这一类”字,进而不仅明白“这一个字”怎样写,更理解了“这一个字”每一个部件的文化含义。
二、利用古诗意象消灭错别字
意象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抓手。
意象,指寓“意”的“象”,通常是通过一种客观物象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思。
古典诗歌含蓄隽永,很少直接表达情感,往往是借意象描绘画面,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用意象表情达意是中国古代诗词的典型创作手法。
因此,熟知常见的意象,不仅能从根本上消灭错别字,还能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很多学生之所以会将“征蓬出汉塞”和“孤蓬万里征”中的“蓬”误写成“篷”,将“归雁入胡天”中的“雁”与“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燕”混淆,都是因为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文化了解不多或理解不深。
“征蓬”与“孤蓬”中的“蓬”,本义指“蓬草”,含有“根基浅,随风飘移”以及“远离故土”“羁旅之思”等意思,是作者心境的投射;而“篷”是一种编织物,如《核舟记》“箸篷覆之”中的“篷”。
我国古代诗词作品中,很多意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的“杨柳",是依依惜别的象征;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燕”,含有爱情、春天之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是离群羁旅之苦的载体;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子规”,是离愁别怨的代名词;此外,松、梅、荷、菊常用来隐喻诗人的气节或品格……
比如,默写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学生常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天涯”误写成“天崖”,就是因为没有理解“明月”这个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此“涯”指水天相接之处,而非彼“崖”,
指陡峭的山壁。
这句,“海上”与“天涯”相对,意指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有一轮明月升起于海间,营造出的是一种静谧悠远的意境,读之诗人表现的情思油然而生。
由此可见,理解意象不仅可以让学生“立体地”理解诗词内容,而且基于理解的背诵默写还可以让错别字再无生长的土壤。
三、利用格律知识消灭错别字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最后两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学生常常会把“音”写成“声”。
这种失误表面上看是由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造成的,但深层原因则是诗词格律知识的缺失。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律诗,讲究韵律,诗中的“林”“心”“音”体现了完美的律诗韵律,倘若把“音”写成“声”就破坏了律诗的格律。
再如,《锦瑟》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很多学生都会把“华年”错写为“年华”。
这也是因为没有注意”华年”和“年华”所使用的韵脚不同,只有“华年”的“年”才能与尾联“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鹃”押韵。
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教师有必要补充与格律诗有关的韵律知识。
比如,律诗和绝句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还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③一句尾用韵,偶数句必须押韵,奇数句除首句可押可不押外,一韵到底,不得换韵;一般押平声韵;等等。
这样教学,学生一旦掌握就不仅不会再出现类似“但余钟磬声””_弦一柱思年华”这样的错误。
至于教师从这个角度纠错,则更是在引导学生传承古诗词文化,而不仅仅是指出“写反了”或进行“怎么会一错再错”之类无用的抱怨。
注释:
①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5.
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③王力.诗词格律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021.02语文秋学讯•初中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