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转换:回到历史的现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观课随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角转换:回到历史的现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观课随感
江苏省吴江高级中学(215200)杨春华
[摘要]文章是观看两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的《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后的随感。

两位执教教师能基于学生的认知,将学生带回到历史的现场,让学生在逝去的历史时空中最大限度地探索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事实和真相。

在核心素养当令的课改时代,课堂教学视角的转换其实也反映了教师教育认知的转变、教学方式的甄选和教育素养的展现。

[关键词]视角转换;历史现场;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1)34-0072-02
2021年4月22日是苏州市张华中历史名师工作
室揭幕的日子,在揭幕仪式上,大家观摩了燕鹏和邓
金龙两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的《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笔者观
课后的感受是,两位教师各有专长,而且都呈现了自
己的精彩;两位教师能基于学生的认知,将学生带回
到历史的现场,去探勘人类的历史,因此有一种引人
入胜之感。

大致而言,笔者的感悟集中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视角的转换,其实也是教师教育认
知的转变
这些年来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启动的中学历史课
程改革,都反映出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

日本著名教
育学家佐藤学教授曾说“教师工作的本质不只是‘教
学’,更是‘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方式的改
变同时也是学习方式的改变。

从两位优秀教师的课
堂表现来看,完全符合这一富有见识的论断。

两位教
师基于课程内容,大大补充了课程资源,而对于同样
的课堂主题、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知识要点,两位
教师则赋予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运用了几乎完全不同
的材料,而且史料的形式多样,包括文字、表格、漫画、
肖像、照片、地图、视频、音频等类型。

通过多种史料
给予人历史现场的观感和视觉冲击力,而这正是两位
教师在备课立意过程中的精心设计。

通过引领学生
回到历史现场,帮助学生将历史事物“化陌生为熟
悉”,在具体而微的历史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历史。

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既要基于历史学科的结构和特性,又处处考验着教师
自身的学科素养。

令笔者叹为观止的是,两位教师的
同课异构,好像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和拿手好
戏,却没有重复的路数。

其立意、选材、设计均有不
同,却各有精华,体现出各自的教育认知。

教师通过
自身专业学识的积淀,灵活而充分地调用教学素材,
设计出基于学情的教学思路,这无疑契合了当代从
“知识中心”走向“学习中心”的课程发展趋势。

如此
“以学论教”,其实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学习成长的期
待,究其核心,就是站在学生的视角,引领学生回到特
定的历史时空,在历史的现场去探究、思考、感悟、理
解已经消逝却从未消失的历史,“在史中求史识”。

二、课堂教学视角的转换,其实也是教师教学方
式的甄选
如何引领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燕鹏老师侧重
通过材料—问题式的探究,在充满激情的讲述中引导
学生深入解读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
力。

如他引用了伊恩·克肖在《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
(1914—1949)》中对巴黎世界博览会的描述:“1900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开幕,博览会意在展示以欧洲为
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文明,讴歌进步。

……博览会的一
个突出内容是欧洲‘教化的使命’。

在那个帝国主义
的巅峰时刻,对遥远殖民地异国风情浓墨重彩的渲染
传达了欧洲统治世界的强有力信息。

商业、繁荣与和
平似乎保证欧洲的统治地位会千秋万代地保持下去。

前途一片光明。

”这段话指出了1900年欧洲的时代特
征和社会氛围,这是“帝国主义的巅峰时刻”,是“欧洲
统治世界”的时代,谁能想到仅仅十几年以后,会发生
人类旷古未有的世界大战呢?这是人类近代工业文历史·教学经纬
明的反讽。

燕鹏老师不仅揭示出一战爆发之前的时代背景,而且在时代气氛的渲染之中强调了文明反讽的效果,令人赞叹。

相较而言,邓金龙老师更加注重课堂叙事,像是一个说故事的人,在娓娓讲述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和学生一起回到了历史现场,在现场勘察历史的演进,在文字和画面之间纵横自如,其中运用的系列历史漫画饶有趣味。

在揭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时,他引用了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的一句话:“从一起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止这样的短时段来对其加以考察,只会看到其中满是偶然,但将其放到‘大历史’的视域来考察,将会发现事态在沿着更深远的因素所确定的轨道发展,在根本上说,是否发生、向哪个大致方向发生很大程度由其规定。

”透过年鉴派大师的视野,我们看到了历史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研究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从“大历史”的视域考察历史事件,扩大了历史解释的视野。

最后引述的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之言亦是如此,“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一战爆发的根源性认识,也升华了学生对“力量的失衡”这一教学子目的主题性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很难说哪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更优,一堂好课本身即是师生互动和各种课程资源优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因此课堂教学视角的转换,其实是两位教师对最优教育方式的甄选。

三、课堂教学视角的转换,其实也是教师教育素养的展现
历史课程的内容多样且内涵丰富,具体而微的历史课堂总是因朝着特定的教学目标,选取其中的枝节或片段,予以解构、重构和结构,而无限地接近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如此,要求我们对历史课堂赋予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创新探究方法,扩展历史视域。

不谋而合的是,两位青年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都具有“可视化”的特征。

历史可以“观看”,既是历史课堂呈现方式的改
变,也是历史教学关注视角的嬗变,亦是历史教师教育素养的展现,概而言之,即如何基于学科特性还原过去的历史,走进历史的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课堂是培育‘文化传递力与文化创造力’的场域”,如何培育显然因人而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培育课堂的文化必须转换课堂教学的视角。

笔者曾经把学生、教师和教材资源视为“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而教师则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去追求学科本质和教育真谛,教人求真、育人向善、成人之美。

至于切入的方式和实施的路径不尽相同,但都必须遵循具体的学情和学科的属性,在逝去的历史时空最大限度地探索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事实和真相。

然而,要通过多样的历史材料和课程资源回到逝去的时空并非易事。

稍稍改用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的说法,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场、文本与现实之间大约存在三重距离,即时间、空间、心理,这正是今人回到过去的鸿沟与障碍。

能否跨越这些障碍,关键在于历史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化陌生为熟悉”,切实做到引领学生在某种可观、可感、可视的氛围和语境之中重返历史现场,从而认识过去、理解历史、观照未来。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能够从学生视角出发,实现教学视角的转换。

从更深的层次而言,这牵涉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素养,因为课堂的文化培育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素养,既是教师对某个特定课题的创新立意,也是教师对特定学情的酌情认知,更展现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风采。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目标,需要教师落到实处。

燕鹏和邓金龙两位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就是一次很好的示范,可以促使我们对历史教育和教学产生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杰,杨燕丽.追忆陈寅恪[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1999.
[2]钟启泉.课堂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蔡鸿生.读史求识录[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柳紫)
历史·教学经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