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聚碳酸酯生产与消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聚碳酸酯生产与消费
于春梅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聚碳酸酯的生产发展、供需状况及消费结构。

对今后5~10年世界及亚洲地区对聚碳酸酯的需求进行了预测。

对我国聚碳酸酯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聚碳酸酯,生产,消费
聚碳酯酯(PC)是一种热塑性树脂,具有良好的透明性、抗冲性、延展性、耐热性和耐寒性等特点,是六大通用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品种,主要用作高级绝缘材料、电子电器制品、机械零件、建筑材料等领域,PC在工程塑料中的用量仅次于聚酰胺而位居第二。

1 国外生产及供需状况[1]
1.1 生产
自80年代末起,世界PC生产能力增长较快,1988年为48.7万t,1995年增至144.8万t。

1998年世界PC生产能力见表1。

表1 1998年世界PC主要生产企业及其生产能力
万t/a
PC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

这三大产地的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总能力的4/5。

主要生产企业有美国的通用电器(GE)公司、陶氏(DOW)化学公司及德国拜耳公司。

其中GE公司是世界最大的PC生产企业,共建有6套装置,分布在美国、荷兰、西班牙、日本、巴西,其中美国有2套装置。

总生产能力57.3万t/a。

该公司在西班牙Cartagena兴建的13万t/a装置,预计1999年初建成投产,并计划于2000年,将其能力扩至26万t/a。

届时,GE公司的PC生产能力将达到83.3万t/a。

拜耳是世界第二大PC生产企业,共有5套装置,分别建在美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泰国,总生产能力46.5万t/a。

该公司已于1998年末将美国Baytwon市的PC生产能力增至18万t,并计划于2000年将其泰国的4万t/a PC生产能力扩至8万t/a。

另外,通过消除瓶颈,将其比利时的装置能力提高了3万t/a。

新装置投产后,该公司在全球的生产能力将达到57.5万t/a。

世界第三大PC生产企业是陶氏化学公司,共有3套装置,分别建在美国、德国和日本,总生产能力17万t/a。

该公司与韩国LG化学公司合作投资2500万美元,在韩国的Yeochens兴建一套亚洲最大的PC生产装置,双方各占50%股份,年生产能力13万t/a。

一期工程将于2001
年完成。

产品的65%将供应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

该公司还准备通过消除瓶颈将美国得克萨斯州的8万t/a生产能力提至10万t/a,并计划将其德国的生产能力扩至10.5万t/a。

届时,该公司全球的生产能力将增至38万t/a。

日本帝人公司与帝人化成公司在新加坡合建的6万t/a PC装置将于
1999年投产,2期工程生产能力将达到10万~15万t/a,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市场。

台湾南亚塑料也拟于1999年兴建一套6万t/a PC装置。

最近几年,PC在亚洲地区的需求迅速增加,虽然金融危机使亚洲经济遭受重创,许多化工项目被迫停建或缓建,但PC的新建项目却接踵而至。

到2000年,全球新增的70万~75万t/a生产能力中,亚洲就占38万~43万t/a,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1.2 供需[2]
自1994年始,世界PC市场供求吃紧。

由于一些新装置的投产,1996年上半年这种供需矛盾才得以解决,产需趋于平衡。

目前,世界PC的生产能力163.33万t/a,需求量约135万t/a,产需基本平衡。

预计世界PC需求量以7%~10%的速度增长。

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更快,尽管亚洲金融危机减缓了PC的消费增长速度,但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外)增速仍可达10%~15%。

预计2001年世界PC生产能力超过200万t,需求将达到170万t。

装置开工率会略有下降。

美国是世界PC生产和消费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PC需求量的2/5。

1995年需求量约34万t,1998年增至45万t,年均增长率10%。

世界PC需求情况见表2。

美国也是PC出口大国,1996年产量51.9万t,其中出口14.9万t,占产量的28.7%。

1997年以前,美国PC主要用于玻璃板材,其次是汽车、光学介质行业。

1998年,汽车PC用量跃居首位,占消费总量的1/4。

美国的PC消费构成见表2。

今后5~7年,需求增长最快的仍是汽车用PC。

美国激光唱片(CD)市场需求趋于稳定,数字多功能光碟(DVD)市场正迅速发展。

另外,由于PC具有重量轻、抗冲性及韧性好等特点,PC树脂镜片越来越受欢迎,消费增长较快。

表2 美国的PC消费构成
%
西欧地区PC需求量位居世界第2,约占世界PC需求总量的1/3,年均增长11%。

西欧PC的出口量较大,1996年产量34.5万t,其中出口14.5万t,占产量的42%。

日本是PC的生产大国,在亚洲处于垄断地位,产需逐年增加,国内需求量已从1995年的12万t增至1997年的17.5万t,增幅达20%。

日本也是PC出口大国,产量一半以上用于出口。

1997年产量29.5万t,出口15.8万t。

西欧和日本的PC需求情况见表3。

表3 世界PC需求量
万t
西欧和日本市场的PC消费结构相似,均以电子、电器制品用量最大,其次为玻璃板材、汽车工业。

1997年西欧和日本的消费构成见表4。

据悉,今后几年西欧和日本CD、DVD的消费量仍以40%的速度增长。

表4 1997年西欧、日本PC消费构成
%
世界PC市场发展取决于新产品的开发及应用领域的拓宽。

世界各大PC生产企业纷纷联合开发PC产品。

由于树脂化汽车零件具有重量轻、成本低、造型美观、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优点,汽车零部件树脂化成为汽车的发展方向,因此拜耳与GE公司投资近4000万美元研制汽车专用PC玻璃等部件。

据悉,拜耳与帝人公司正在开发新的DVD用PC,未来的世界PC市场更加令人瞩目。

2 我国PC产需情况[3,4]
我国PC工业始于1958年,70年代中期先后建设了20余套生产装置,由于规模小、工艺落后、成本高等诸多因素先后停产。

80年代初,仅剩8家。

目前,正常生产的企业只有常州合成化工厂、上海中联化工厂、重庆长风化工厂3家,生产能力仅为5000t/a。

我国PC的产量在1986年曾经达到2340t。

由于多数企业停产,1992年产量已降至千吨以下。

其原因是1992年以后常州合成化工厂300t/a 的装置停产改造,该厂装置改造后的能力达到3000t/a,成为国内最大的PC生产装置。

1996年该厂PC装置正常生产后,国内PC的产量达到2500t/a左右。

1991年我国PC的消费量只有3900t,1996年超过6万t,年均增长率达22.7%。

从表5我国PC供需情况可以看出,PC进口量逐年增加。

1985年不足800t,1992年开始,进口量猛增,达到2.3万t,1996年超过6万t,1998年已达到10万t以上。

从表5中还可见,1995年出口量只有268t,1998年已升至2.3万t。

出口增加的原因是,美国GE公司在广州独资兴建了一套2.3万t/a的PC造粒装置,从国外进口原料,经加
工后出口。

表5 我国PC供需情况
t
注:1996~1998年年均产量达2000t以上。

由以上分析可见,我国PC市场需求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市场形成极不协调的供需矛盾。

目前,国内PC的年需求量约7万~8万t,其中纯水桶用量约1万~2万t,光盘(CD、DVD)用量为3万t。

预计2001年需求量将达到12万~13万t。

我国PC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用于纺织用的纱管,约占消费总量的40%,电子、电器约占30%。

国外PC消费比例较大的玻璃板材和汽车业,在我国因其质量不过关、价格高等因素,消费相对较低。

今后几年是我国建材业和汽车业蓬勃发展的阶段,如果PC应用得以推广,此领域的PC需求潜力较大。

近几年,DVD在我国一出现,销售量就以每年200%的速度发展。

有关专家预计,2002年我国DVD市场规模将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2。

由此可见,我国未来的PC市场前景十分光明,发展我国PC业已成当务之急。

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是:(1)加大PC新品种、新牌号的开发力度。

国内需求量较大的纯水瓶用PC和光盘级PC国内尚不能生产,完全依赖进口。

晨光化工研究院已研制成功光盘级PC,不仅填补了国内光盘级PC产品空白,而且为我国自行开发万吨级PC生产技术奠定了基础。

(2)解决原料双酚A的问题。

加快双酚A的装置建设步伐,使国内的双酚A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并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开发高品质PC 的需求。

(3)引进国外技术,积极消化吸收。

积极消化吸收万吨级装置生产技术,加快建设万吨级PC生产装置步伐。

近几年,德国拜耳公司与上海氯碱股份公司、美国GE与北京燕山石化有过合资的意向,但至今尚无进展。

常州合成化工厂、海南洋浦开发区、蚌埠建设投资公司正积极招商引资。

如果计划能实现,相信我国PC业发展会有一个飞跃。

作者单位:于春梅(吉林化工工程公司,132021)
参考文献
[1] 张东生.中国化工信息,1998(45):12
[2] 化学经济,1998(10增刊):88
[3] 冯耀宗,刘静远.化工设计,1998,8(6):57~60
[4] 江镇海.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7(6):13~14
收稿日期:1999-0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