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和德彪西的艺术表达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奈和德彪西的艺术表达探究
作者:雷宇航
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7期
[摘要]在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以德彪西和莫奈代表的印象派面临着一个抉择——是继续走学院派的古典道路,还是按照个人理念发展自己的“新”艺术。

本文从这个时间段出发,以钢琴曲《帆》、组画《鲁昂大教堂》为例,从美学的角度分别论述和对比了两位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手法,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探究其成因。

[关键词]德彪西;莫奈;印象派;美学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7-0101-02
一、印象主义艺术概述
印象主义在广义上是指十九世纪中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绘画技法上的革新思潮,后来它影响到音乐、美术、文学等方方面面,它的提出源于法国的美术界。

以莫奈为首的一群画家在1874年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团体画展,当时展出了《印象·日出》等两百多幅印象派画作。

事后保守派评论家路易·勒鲁瓦讽刺为“印象主义画家画展”。

[1]以此作为贬义而得名印象派。

往后莫奈、德加、雷诺阿成为了印象派的先锋人物。

在音乐上,受印象派画家理念的影响。

德彪西也开创出了自己“一个人的流派”,成為了印象主义在音乐上的旗手和标杆。

二、作品介绍
鲁昂大教堂是位于法国诺曼底地区的一组哥特式建筑,莫奈于1892年在此待了近一年的时间,以鲁昂大教堂为对象创作出了《鲁昂大教堂》系列组画。

在这一时期莫奈也正痴迷于这种在室外创作组画的方式,如1891年的《干草堆》《白杨树》系列。

这些都是以户外写生的方式,把日常生活事物作为主题,在不同时刻做记录,形成一系列组画。

这对莫奈以后的艺术道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帆》是德彪西在1909—1910年创作的《前奏曲》(上)中的第二首。

作品集中包括了《亚麻色头发少女》《帆》《西风所见》等十二首钢琴曲。

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册作品中,德彪西描绘了各种抽象事物——风、气味、颜色、人物、事物等。

这些本来语言都无法释明的情
景,在德彪西手中却能一一展现。

可见德彪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是极其敏锐的,而这种观察力和表达力正是德彪西的高明所在。

三、意境描绘和联觉体验
在莫奈的《鲁昂大教堂》中,虽然是对教堂的写生,但却并不像传统画派那样理性写实。

比如绘制于雾中的鲁昂大教堂,全身都已被薄雾所笼罩,阴影部分用蓝色来表示,只有教堂上部,阳光透过雾气发出一些微弱的白色和粉色,天空暗淡无光。

因为没有和传统画法那样界限分明的边缘轮廓线条,所以在画作中已经看不到建筑本身的结构和细节。

在看完画后就有一种朦胧感和压抑感,这种感觉感从何而来?是暗沉单一的色调,还是模糊的轮廓?都有可能,但重要的是莫奈用光影传达出了那一瞬间物体真实客观的意象氛围,然后再将这种意象通过绘画媒介尽可能如实传达出来。

而这种个性的“写实”和意象氛围的强烈表达正是莫奈所追求的。

德彪西也将这种写意性运用在了音乐上。

在《帆》这首钢琴曲中一开始就在节奏上做起了文章。

首先从小范围来看,前四小节是弱奏进入,然后一直在强弱之间来回变换,就像海浪拍打着船体而造成的不稳定的晃动一样。

其次音高和节奏上也是有规律的,由附点节奏组成,高音在长拍上,随着由缓变急的节奏顺势而下十分契合。

让人产生一种大海轻微翻涌的律动感。

在第五小节又加入了新的音色元素,低声部开始进入,用了一组降B持续音。

持续音低沉而轻柔,在感官上给人幽暗深沉的感受,就像海面上被薄雾笼罩,朦胧而又深远。

虽然它只是陪衬作用的底音,但这却是支撑起这个场景的必备条件,也定下了全曲的色彩基调。

这样的音色表达与节奏处理给全曲蒙上了一层宁静缥缈的朦胧感和暗淡忧郁的底色。

虽然对于欣赏者来说,这两种作品的感受力来自不同的感官,但品味过后却发现毫无违和感。

氤氲的雾气模糊了鲁昂大教堂轮廓线条和光影,这种感觉正契合了《帆》中音色力度的浮动和缥缈的调式感。

在看画时想起了暗淡忧郁的音调,在听时脑海之中不时浮现朦胧的色调。

这样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带来了同样的感受——朦胧、忧郁的情态体验。

欣赏者将眼中的物象和声音传递的机械波化为日常经验,再提炼出来相同的元素,然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现实和虚幻相融合,通过想象将相似的意境和意象进行联系,从这个共同点出发调动多种感官的感受。

[2]使多种艺术融合在一起,进而又达到了一个新的联觉体验,也使自己的艺术感受力更加丰满和立体。

拓宽了审美的高度。

[3]
四、时间线的变化和欣赏条件的亲民化
与古典绘画中把时间作为次要线索来进行叙事不同,莫奈通过对时间的改变来表现光对物体产生的影响,捕捉大自然细微的变化。

在二十多幅《鲁昂大教堂》里,黎明清冷肃穆,中午
明亮舒适,夕阳下热情而奔放。

在不同时间同一事物表现的性格和感情是不同的。

这段时间可能是几分钟甚至几个月,但就是这细小的时间变化带来的却是千差万别的色彩改变。

这其中的时间元素在某种意义上甚至等同于画作内容本身的重要性。

单幅的作品并不能表现这一点,但将组画串起来看,体会真实世界千变万化才是莫奈想要表达的艺术理念。

因此,莫奈把另一个元素引入他的画中——感同身受的时间变化,这种“感同身受”来源于两点,绘画题材的亲民性和与受众所处时空的统一性。

人们可以用自己眼中的世界和艺术家通过绘画媒介表现出来的世界相对比,来感受由艺术家主观描绘所带来的别样不同。

在这种同时空下交互式的欣赏体验中,观众像亲历了绘画一样,参与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音乐上,德彪西却逐渐弱化音乐的必要元素——时间。

从曲式结构来看,《帆》可以分为三段:A段41小节(1-41)、B段6小节(42-47)、A’段17小节(48-64)。

[3]从段落长度上来看,首尾两段长,中间一段却出奇地短,与传统曲式结构等长的特点是有很大的区别。

这就显得乐曲给人的感觉不那么均衡规整。

但德彪西要打破的就是这种刻意的均衡审美观念,将音乐从传统曲式里冗长的发展中解放出来。

从调性调式上来看,第一个A段是在C音上的全音阶,B段为在黑键上的五声音阶,后来到A’段又回到原来的C音的全音阶上去。

德彪西在这首钢琴曲中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大小调体系,采用了全音音阶。

这种音阶就给人一种和声上的开放态势和旋律上无法终止的朦胧暧昧感,[4]没有了大小调体系那种期待的解决回归感。

如此一来,对“和声发展”地位的下降即意味着对时间发展依赖程度的下降。

于是,在调性调式上又完成了一次对时间的弱化。

因此,德彪西和莫奈在创作上对于时间元素的改变十分有趣。

绘画被称为“瞬间艺术”,但是莫奈却让这些瞬间集合形成另一种风格鲜明的“时空艺术”。

而音乐被称为“时间的艺术”,德彪西却极力减少这种音乐发展所依赖的元素。

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在西方中世纪时期,艺术大都是宗教人员和贵族所享有,而这些艺术都是在这群人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形成。

“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开始倡导‘人文主义’思想,把人视为世界的核心地位。

随后,在哲学领域又出现了主体性精神。

”[5]在这种哲学思潮下,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逐渐壮大,逐渐可与宗教和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相抗衡,随之而来的是对文化和艺术的极大需求。

但当时新兴的市民阶层与之有文化背景上的隔阂和分歧。

于是莫奈在绘画对象上创新,放弃了需要特定历史背景和宗教文化的题材画,转而向日常事物,如白杨、大教堂、干草垛等这些日常事物的描绘。

另一方面设定了与当时同样的时间变化状态,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认同感所带来的效果和传统绘画艺术所承载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

莫奈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引导欣赏过程,让观众进入作品并进行再创作,引发了普通人的强烈共鸣,一下拉近了与新兴市民阶层之间的距离。

[6]
音乐上德彪西开始弱化对曲式和旋律发展的古典写作手法。

在《帆》中,简短精悍的写意式小品取代了冗长的多乐章结构的奏鸣曲,寻找新的调式语言,脱离了繁复的传统结构美和和
声美。

转而传达的是直白的意境美和瞬间的个人真实感受。

这种“另类的直白”一方面实现了作者的自我表达,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当时一些受众的审美趣味。

[7]
总结
从大的方向来看,德彪西和莫奈都自觉地对自己的传统艺术进行偏离,从做法上来看似乎有些背道而驰。

但他们的想法和理念却是不谋而合——《帆》强调的是音乐画面和意境的营造,以及对时间发展的弱化。

《鲁昂大教堂》不追求理性的写实转而模糊色彩和轮廓,追求氛围的营造。

在时空状态上开始倾向于“交互式”欣赏体验。

这最终都指向一个目的——将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降低,强调个性的表达和自我的解放,向世俗化、亲民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音乐和绘画的相互交融从单门艺术上来说是一种表达和欣赏的拓维尝试,多层次的联觉感受也丰富了人们的艺术体验,直白、亲民的艺术方式和个人化的艺术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契合了工业文明快节奏生活下新兴市民阶级所追求的艺术理念。

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艺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注释:
[1]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69—171.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05.
[3]刘长林.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的比较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16:56.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25.
[5]康长安.远处飘来五色的帆——德彪西前奏曲《帆》之创作技法解析[J].美与时代(下),2012(02):52.
[6][美]斯蒂凡·库斯卡特,多萝茜·佩恩.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477—478.
[7]何鑫.德彪西的音樂与印象派绘画艺术之间的共性探析[J].黄河之声,2018(02):40—41.
(责任编辑:崔晓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