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大吃家王世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雅大吃家王世襄
作者:王志坚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2年第10期
王世襄,字畅安,著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

先后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曾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王世襄兴趣广泛,喜爱古诗词,曾从事音乐、绘画、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研究,均有论著。

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他曾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及“2003年度杰出文化人物奖”。

在传统文化的视野里,文人学庖是一种雅士之乐。

王世襄美食家的名声和他的明式家具、鸽哨、竹刻、蛐蛐罐等各种民艺专家的称号一样,闻名于世。

王世襄出身书香世宦,祖上原是福州望族。

高祖王庆云,《清史稿》有传,曾任陕西、山西巡抚和四川、两广总督及工部尚书;祖父王仁东,曾任内阁中书;伯祖王仁堪,清光绪三年状元,曾收维新人士梁启超为其门生;父亲王继曾是外交使节,一度担任过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也在孙宝琦执政的北洋政府担任过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是位有名的鱼藻画家;大舅金北楼是当时画界的领导人物,创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

据老先生回忆:“幼年读书之余,我喜欢进厨房去看厨师做菜。

那时我家的家厨,多是从各地请来的名师,技术十分高超。

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常常上灶,煎炒馏炸,样样儿都行。

各帮菜,我都学,做菜的兴趣越来越浓,交了不少厨师朋友。

在这些人主灶的饭馆里,我去吃饭或请客,他们都让我自己上灶炒菜。

年轻的时候,一次做几桌菜,不以为是难事,反以为是乐事。

很多年过去了,不少厨师一直认为我是他们的同行。


王世襄在燕京大学念书的时候,曾为燕大东门外马路对面的常三饭馆“长盛和”写过两副对联。

其中一副:“葱屑灿黄金,西土传来称许饼;槐阴凉绿玉,东门相对是常家。

”联中提到的“许饼”,是许地山先生从印度学来教给常三的。

直至1956年,王世襄在家款待黄苗子、郁风、张光宇、张正宇诸友,给他们做的就是“许饼”。

王世襄家以前有种特殊宴会形式,叫“拜三会”。

一般十人左右定期聚会,先定一个礼拜的某一天,轮流做东,做东的人主勺。

定在礼拜三就叫“拜三会”。

王世襄和居住在北京的福建同乡一共12个人就设立了一个“拜三会”,轮到王世襄做东时,少不了自己来主厨。

王世襄的拿手菜不少,其中有糟溜鱼片、糟煨茭白、糟煨冬笋、糟蛋海参等好几味。

此外还有海米烧大葱、雪菜烧黄鱼、火腿菜心、鸡片烧豌豆、糖醋辣白菜、羊油麻豆腐、面包虾……好菜在口味,不在原料贵贱。

一次老友聚餐,要求每位现场烹制一菜,有鱼翅、有海参、有大虾、有鲜贝,王世襄做了一个冷门菜——焖葱。

很便宜的山东大葱,不用任何配菜,只用适量作料一烹,就被大伙儿一扫而空。

王世襄被称为当世的“烹调圣手”,为汪曾祺先生所推崇。

汪曾祺在为《学人谈吃》一书写的一篇序言里,说王世襄去朋友家做菜,主料、配料、酱油、黄酒都是自己带去。

这说得一点都不夸张,王世襄不但经常在家宴请朋友,还喜欢到朋友家去露两手。

朋友家日常用的主配料及调料往往不能合他之意,所以也就自己带去了。

“举个例子来说,做一盘炒鳝鱼糊,香菜应该是短而茁壮的比细而长的好,这要在菜市场精心挑选,朋友家的胡椒粉也多达不到这道菜的需求。

”王世襄道出了缘由。

王世襄的儿子王敦煌出了一本书叫《吃主儿》,书中讲到了他父亲善于烹饪的轶事。

京城“吃主儿”必须会点会买会做会吃。

王敦煌记着父亲的好吃:“(他)比较闲的时候,就琢磨起这口儿(鲜蘑菇)来了。

他先是上菜市场找售货员打听,又按照售货员的指点骑车出永定门,在那儿的一所小学校传达室找到了以前往菜市场送蘑菇的张老汉。

老人家告诉我父亲,他采蘑地点在永定河河沿……父亲取经回来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带我采蘑菇去了。


与胡适先生一样,王世襄也与杜康无缘,酒席宴前所饮者不过是羹汤或者软饮料。

但说起做菜来,他对泡黄酒剩下的余滓——香糟却十分珍爱。

他觉得“妙在糟香不同于酒香,做出菜来有它的特色风味,决不是只用酒所能代替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